心脏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
2023-01-10张丽英
张丽英
(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京 102200)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炎症等各种原因引起心肌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从而引起不适症状,是心内科最常见疾病之一[1]。心力衰竭按照发病急缓程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4]。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年增加趋势,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很大。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症状可不明显,表现为耐力稍有下降,活动后胸闷及气短,休息可缓解。机体处于心力衰竭代偿期时,若发现及时,尽早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寿命,如若未引起重视,延误治疗,则病情会不断恶化,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痛苦,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危险,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故宣教和早发现非常重要[2-3]。心力衰竭治疗通常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其中保守治疗中的基础药物治疗,能很好控制心力衰竭症状和病情发展,但仍有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仍不能控制,甚至加速恶化,而手术中左心室辅助装置,花费巨大,同时感染、栓塞等并发症的存在,使其目前尚未得到普及。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心脏康复逐渐成为热点。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心脏康复训练干预能否为患者带来获益[5-6]。目前相关内容的研究还较少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训练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纳入标准:①在我院就诊,经诊断确诊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②与家属沟通后,自愿加入本研究。③学历为小学及以上学历。④积极配合治疗,且善于沟通,能及时对问题给予反馈。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并发症。②患有急性传染病。③身患免疫功能紊乱疾病。④患有精神类疾病。⑤无法住院治疗。⑥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⑦其他疾病控制较差,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等急性病症。
对照组(20例):男、女分别为10例、10例;年龄49~67岁,平均(60.27±1.23)岁;病程2~7年,平均(5.67±1.72)年。观察组(20例):男、女分别为11例、9例;年龄48~69岁,平均(61.22±1.43)岁;病程3~6年,平均(5.37±1.68)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可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基础药物治疗。首先给予ACEI/ARB、B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或)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正性肌力药物等,其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对生命体征、尿量、体质量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同时进行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等。
1.2.2 观察组 给予基础药物治疗联合心脏康复训练。基础药物治疗同对照组。心脏康复训练方法如下:①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充分详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讲明治疗目的。针对患者目前状况,结合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病例,确定治疗实施重点,确定个体化心脏康复训练方案。②建立康复训练小组。要求小组人员既要有医护等较好的基础治疗能力,又要熟练掌握心脏康复训练的实操技能,对治疗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筛选,最终确定5名,每1名人员主要负责6~8例患者,建立交流平台,将注意事项、训练目标和各患者训练情况等详细内容进行总结,以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配合度,使得治疗顺利实施。③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与宣教,及时引导开解,鼓励并引导患者主动参加康复训练,并积极引导家属参与其中,给予患者理解、陪伴、鼓励等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锻炼,进而达到改善疾病目的。④心脏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详细了解患者日常运动情况,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小组内每位患者都建立更适宜的个体化训练内容。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进行锻炼,且强度不大,经指标检查,其身体素质较差,在前期实施训练时,应该先为其建立运动耐受度,初次可让患者进行步行锻炼,早晚各1次,时间为30 min,然后逐渐提升强度,让患者达到最大的耐受程度而不诱发患者不适症状,甚至加重患者心力衰竭情况;若患者依从性较差,可加强沟通教育,多接触患者家属,通过家属劝说,让患者意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及可为其预后带来的获益,从而促使训练顺利实施。第2、3天进行快走训练,如快走20 min,每日2次,患者稍感到有不适感逐渐停止,第4天可进行慢跑训练,时间为20 min,同样早晚各1次,促使患者坚持2 d,第2次慢跑时,从旁观察患者面部和呼吸,若相比第1次稳定很多,则表明初步建立耐受度,便可让其实施基础训练。若患者日常有锻炼习惯,身体素质一般的患者,用1 d时间为其建立运动耐受度,之后与其交谈,询问其对目前运动量的看法,告知第2天的训练项目,包含:踏车运动、弹力带等,简单询问是否能完成,若有犹豫心理,则需及时鼓励,告知可简单降低运动强度,给予适应时间。初次踏车运动可设置为完全被动模式,逐渐过度,自行车的功率不宜过大,按照训练天数依次递增,灵活性的为患者调整训练量。前期踏车运动稳定在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20 min,中期可变化至每周3次,时间为25 min,后期每周4次,时间为30 min。弹力带的松紧要根据患者的力度进行调整,所以开展前,不断调整松紧,让患者试用,最终找出当下更适宜的松紧度,前期弹力带较松,可指导患者多锻炼几次,结束后及时鼓励,提高自信心,之后调整松紧度后,让患者努力去达成初次锻炼次数,给予目标,促使训练顺利。前期每次12组,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20 min;中期增强至每次15组,每周3次,每次时间为25 min;后期每次20组,每周4次,每次时间为30 min。⑤康复训练总体原则保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强,这样才能让患者受益,同时应在锻炼期间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严密监测患者有无不适,同时准备好抢救措施,以充分保证患者安全。另外,需根据患者喜好,适当就训练项目进行调整,提高患者兴趣度。最后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以下一般治疗。a.饮食指导:以患者营养指标和疾病史为参考,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制定适合患者餐普,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规划,注重纠正其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肪饮食等。另外,可按照营养师要求,培养患者均衡饮食的习惯。最后,在训练期间,要注重为患者补充能量,增强身体素质。b.出院指导:治疗人员需将心脏康复训练内容制作为手册,指导患者出院后仍按照在院训练标准实施锻炼,从而保证治疗的延续性,提高治疗干预效果。c.保留交流平台,日常随访收集患者训练情况,做好线上随访工作,并在1个月后进行线下随访,了解身体状况,及时为患者解答问题,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方案,并鼓励家属监督实施。
1.2.3 数据采集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除常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离子、血脂、凝血等指标外,重点检测患者NT-BNP水平,心脏彩超各参数及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经7 d左右常规基础治疗后,在患者病情达到稳定,如无夜间喘憋,无胸闷、心悸,无胸痛,无头晕等不适时,再次复查上述指标;然后对照组继续基础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基础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始为期15 d的康复训练治疗,最后在出院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上述重点观察指标。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指标评定 通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生理质量、心理质量、社会功能情况,指标越高表明患者生活状况越好,治疗效果越明显。
1.3.2 心脏彩超指标评定 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若患者LVEF提高,LVEDs、LVEDd降低,提示患者心功能情况得到改善。
1.3.3 NT-BNP评定 NT-BNP指标水平越低,表明心脏功能好转,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与χ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观察组各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a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bP<0.05。
2.2 心功能指标
2.2.1 心脏彩超 观察组较对照组LVEF更高,较对照组LVEDs、LVEDd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彩超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心脏彩超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a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bP<0.05。
2.2.2 NT-BNP 观察组NT-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T-BNP水平对比(pg/mL,)
表3 两组NT-BNP水平对比(pg/mL,)
注: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a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b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结果,其中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等病史,病情复杂交错,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周期长,花费高,因此对我们的治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针对此情况,医务人员不仅要着重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延缓和防止心室重构,改善预后,最终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这就要求我们需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情况,定期复查,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7],也需要我们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取得一定成就,但因并发症及巨大的经济负担并不能做到普及。而心脏康复却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我国心脏康复虽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且难度较大,普及程度不如神经康复,但心脏康复作为治疗心脏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发挥协同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科学性训练,促使患者心脏功能改善,同时增强体质,满足患者的社会参与度需求,可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已经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8]。
本文各指标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生理质量、心理质量、社会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心脏康复训练能很好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还能在训练中改善不良心理,促使情绪稳定,增强社会功能;观察组LVEF提高,LVEDs及LVEDd减小,NT-BNP下降明显,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改善患者血供,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患者认同,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还能通过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故在相对应的保护措施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开展心脏康复训练,加速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