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剧院艺术策划管理运营与项目设计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
2023-01-10王玉莹星海音乐学院
王玉莹(星海音乐学院)
一、引言
从国家大剧院的发展来看,在2007年的一次盛大开幕,这也标志着这一从最初方案到最后施工经历整整49 年时间的伟大建筑的建造过程完美谢幕,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注定它从提出想法的那一刻起就要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本文我将通过对国家大剧院的剧目情况和管理策略模式,对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管理模式、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实务漫谈以及观众拓展等等几个层面对此机构做分析。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国家最大的艺术表演机构之一,它是经中央编委批准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剧院驻场乐团,虽然组建历史不长久,但作为国家大剧院的核心演绎力量之一,已经是一个年轻而有实力的乐团。多年来,国家大剧院的各形式乐团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吸引了许多世界级的艺术家与之合作。
二、剧院剧目部介绍
毫无疑问,剧目部是负责统筹中国原创歌剧、西方经典歌剧、戏剧、戏曲等剧目的制作生产、复排的。广义上来讲,剧目的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剧目制作生产既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产品,也是国家大剧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国家大剧院的主要演绎形式——以歌剧为例,可以进一步了解在剧院的前期表现中包括了许多层面。涵盖项目策划、组织创作、预算预定、时间规划、艺术家选择、艺术家签约、舞台制作(舞美、服装、道具等)、排练、演出、宣传、市场营销赞助及法律事务等。
三、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初探
(一)歌剧制作统计
截至2020 年12 月,在这个时间以互联网对数据的筛查过程中,笔者统计其共制作歌剧66 部,演出世界经典歌剧49 部,演出405 场。其中外语歌剧,包括意大利语33 部、德语9 部、法语5 部、俄语1 部、捷克语1 部,中国原创歌剧17 部(包括新民族歌剧和新委约作品)。其中世界经典歌剧的制作模式分为联合制作模式和独立制作模式。迄今为止,国家大剧院已与10 多家世界著名剧院联合制作10 部作品。
(二)国家大剧院歌剧目制作特点
从表面上看,剧目制作部只是全院部门之一,但是在大剧院的剧目制作体系中,剧目制作部是大剧院专司艺术生产的部门,是剧院剧目制作生产体系的中枢和龙头。歌剧制作是体量最大,制作局面最复杂,制作群体最复杂的一种舞台综合艺术之一。不论采用哪种划分方式,歌剧的制作过程都会面临多种局面。因此,必须保证各部门的步调一致,最重要一点是制作人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复杂的局面,保证他们在自己的制作的规划、日程及表等一系列安排中进行一致统一的工作。
在细节处理上,所有的艺术演出或是做事情/文案,在艺术上的高度取决于细节的完成度。对格局来说,细节尤为重要。呈现细节能够更好地带领观众还原歌剧本来的味道,将原汁原味的作品带给观众,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角色上,保证演出质量。此外,高能的制作管理团队是核心。毕竟高能的制作管理团队尤为重要。“高能”不仅体现在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还体现在高效能的综合组织管理和执行能力上,包括严谨的计划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及超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演出乐团波动管理与线上交互项目设计
(一)季节性人员波动下乐团志愿者招募及其管理
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演出及其观众呈现季节性波动,尤其是在北京首都举办其他类型音乐节时,对交响乐团的观众数目影响较大。整体上看,交响乐团常备较为庞大的人员,不论是管理人员又或者是乐团替补成员,显然是不符合管理运营逻辑的,也会徒增乐团的管理运行成本。因此,根据观众和出场演出的季节性波动,招募一些具有不同技能的志愿者,如具有对外交流履历的志愿者、对交响乐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志愿者等,不仅能够增进交响乐团与北京首都市民的融合交流,也是作为志愿之城的一大亮点。
北京首都作为志愿者之城,有很多具有较高素养的志愿者常常参与到交响乐团的一些活动当中。乐团临时招募志愿者,可以迅速缓解在演出高峰时人手紧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给大家提供近距离接触交响乐团的机会。中期来看,交响乐团招募志愿者可以形成自己的志愿者库,在与北京首都市民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回顾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成立之初普及艺术的初心与使命。从长期来看,乐团招募的志愿者本身也是交响乐的观众,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能够提升他们对于交响乐的忠诚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对乐团的推广传播方式。
当然,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在与义工联合作招募志愿者后并非置之不理,而是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首先,让他们加深对乐团的了解,只有对乐团更了解才能在做志愿服务时向观众们更好地介绍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其次,指定培训的人,形成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的梯队培养模式。再者,开展一些培训讲座,让志愿者们对乐团有更深的归属感。最后,制作一些具有乐团特色的周边礼品,送给志愿者们,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的温暖。
(二)线上音乐会项目
各地线下文艺活动被陆续叫停,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的线下演出也不例外,作为特区的交响乐团,总是以敢为人先的形式打破常规,开始举办线上交响音乐会,引人关注。
首先,需要扩大乐团受众,抚慰焦虑情绪。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通过开展线上音乐会,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交响音乐,让交响乐的受众突破传统线下演出的几百人。同时,音乐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线上音乐会让不少居家焦虑的人们找寻到内心的一片宁静,让更多的人了解交响乐。
其次,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特色品牌。北京拥有许多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故事,这些经典案例也是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创作的源泉之一。通过创作讲述北京首都故事的音乐,传递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扎根北京首都年轻的文化土壤,去创造属于国家大剧院演出乐团自己的特色品牌。
五、战略发展模式与观众拓展策略分析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贴切时代的创新乐团模式,结合音乐数字化的产业将直播和互动,在戏剧表演风格将确保扮演“品味”,同时,自发的独特性模式也相得益彰——国家大剧院的推广模式中尤其注意戏剧艺术的推广,包括对外的交流沟通、营销和品牌的重要手段,与专业管理、精细管理和技术支持大力支持的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特色,也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需求。
(一)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管理战略
国家大剧院深刻诠释了“国际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经典歌剧,“西方导演+中方设计师”。中国原创歌剧,“中方导演+西方设计师”,世界经典歌剧联合制作,共同选择主创艺术家,确定艺术风格。中外演员混搭出最强阵容,参演世界经典歌剧,形成全方位的“本土化”制作中国历史文化经典题材歌剧,最后培养中国自有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为中国艺术家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舞美、服装、道具完全体现了“中国制造”。
(二)国家大剧院观众拓展策略
通过艺术音乐市场调研发现,国家大剧院根据自身定位、经营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科学的组织架构,包括演出管理体系和制作体系。其中,乐团的输出带来的效果最为明显。据相关报道,在整体收入方面,结合乐团艺术和戏曲歌剧多元文化经典模式,给观众带来一种赏析艺术和文化学习之旅。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国家大剧院的运营模式,赢得了未来在音乐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国家大剧院最大的优势即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整合功能。如结合扩大受众的策略,设计新奇的演出、新颖的节目、独特的活动。潜在的观众通常不容易进入剧院,有必要调查和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点,设计项目效益目标群体增加吸引力。因此,消费者可以积极参与,感受戏剧的魅力。扩大观众规模是新时代的文艺表演建设新时期的演艺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加,拉近了演出团体与机构和观众的距离。通过扩大观众群,表演艺术团体和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服务观众,充分满足观众的需求,履行艺术组织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观众扩展也引导和帮助观众找到自己需要的戏剧活动和戏剧项目。
六、剧院改革路径与发展
(一)注重视觉体验
其核心内容是“演出、戏剧、艺术推广为核心业务,以传播、营销、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以及专业管理、精细管理和高科技保障”,实现艺术与市场、公益与运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乐团以舞台艺术产品为主营业务,专注于歌剧、音乐、舞蹈、歌剧、交响乐等合奏表演,达到颅内高潮和观众的视觉共鸣冲击。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受众拓展营销策略的基础上,国家演艺中心(大剧院)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内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决定采用全球化战略和人才战略发展以配合剧院自身的发展之要,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首先,对于实施品牌战略。国家大剧院它专注于表演艺术,而不是娱乐,实行戏曲、音乐会、舞蹈、戏剧、戏曲差异化管理。其不仅经营节目,还开展戏剧制作、艺术推广、艺术交流、衍生品开发等业务,形成高雅艺术生产、供应、营销一条龙的集团化产业链。这无疑是贴切大众生活和顺应当下的潮流的。
(二)与国内外商务机构合作
其融入国际演艺领域,发展全球化合作战略,与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积极借鉴国际优秀剧院管理经验和演出运作模式。
国家大剧院根据各部门职能的定位和组织架构,结合国家的乐团特色——浑厚低沉大提琴音,十二把琴合奏,音色唯美,琴音优扬,弓弦演奏技艺高湛,是任何一个歌剧院和艺术组织团体必要学习借鉴的。总而言之,就上述对国家大剧院的几方面的调研分析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因素。因此,剧院的宗旨不仅在于它坚持自身的价值目标,在享受艺术至上的同时又能做好管理和运营。因此,如果剧院要坚持主体的战略性原则,输出更多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合理规划好基本运营才是剧院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