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大城市治理的合肥路径

2023-01-10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决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合肥建设

文/ 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域常住人口947.0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18.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3%,已发展成为新型特大城市,并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肥常住人口和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治理的复合性和庞杂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和极端自然灾害日益频发,深刻改变了社会对传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认知,促使我们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城市治理的路径机制,全面提升合肥现代化特大城市治理水平和效能。

在此背景下,提出“一个基本理念”“六个治理路径”的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治理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合肥城市功能品质,倾心打造“精品城市”,使市民群众拥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城市美誉度和发展软环境的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区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吸引力,助推合肥现代化建设实现更大跨越。

一个基本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治理水平要始终贯穿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诉求作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第一信号,把解决城市治理突出矛盾问题作为优先重点,把人民群众在城市里宜居宜业怡心怡情作为根本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织密组织网络,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加快推广“一小区(片区)一党组织”模式,鼓励更多小区成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较少的小区和零星楼栋,支持成立片区党组织。推广建立“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坚持配强小区(片区)党组织书记,持续配备小区“红色小管家”,推动组织扎根、管理下沉、资源下沉。搭建议事平台,拓宽社会多元共治渠道。继续发挥“周末议事厅”“板凳会议”等协商议事平台作用,建立健全问题信息发现、分发、处置和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基层“吹哨派单”“吹哨报道”等体制机制,重点回应社区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痛点和难点。加强数字赋能,建设合肥“智慧党建”系统。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层党建深度融合,终端从上到下延伸到街道社区和小区单元。着力打造线上党群“服务超市”,有机联结全市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线上下单、线上受理、线上答复与解决。

坚持一体治理,树立统筹兼顾治理思维

转变城市规划治理理念。合肥城市治理要从城区—郊县概念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区概念,在规划的顶层设计上应把主城区、组团、连绵区以及成熟区与新建区纳入都市区统一体系,在治理所需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上、治理标准规范上、要素分配保障上加快一体化、同质化,以求尽快消弥城市治理二元结构缺陷。提升新建城区和重点片区功能品质。高标准建设骆岗中央公园、东部新中心、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运河新城等五大片区,着重补齐交通路网、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生态空间等城市功能短板,加快肥东、肥西、长丰等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实施以“留改建”为主的有机更新过程中,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重点关注城乡整体风貌、格局肌理、空间尺度和特色要素,加强保护力度,深入研究合肥的历史基因,通过构建文化展示体系、街巷游线体系,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

坚持精细治理,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推进城市社区“颗粒化”治理。推动社区承载人口规模、社区服务功能、为民服务半径和多点散布形态等实现精细到位、治理均衡,调适优化地域单元的结构、梯次、布局和街道社区硬件软件配置。加快国际化社区建设。通过接轨国际的基层治理理念和方式变革,不断完善试点或新建国际化社区的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与国际接轨,加强海外人士与社区居民的深层互动,积极开展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开发租赁住房市场,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进一步加强住房租赁行业监管,增加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等特殊人群租房补贴。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增加公办园和普惠园的建设投入,重点解决蜀山区政务新区、包河区滨湖新区等重点片区学前教育供需矛盾大问题,推动公办园和普惠园的占比达到或接近长三角先发地区水平。加快建设适配千万人口规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不断缩小与先发城市在千人拥有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数之间的差距,拓展长三角医疗合作,引进上海、南京、杭州等先发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增加综合性、专科三甲医院数量。

坚持依法治理,打造文明法治典范城市

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提高市域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时,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治理经验,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合肥城市法治指数和指标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必须把城市治理所涉各级各层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规制用权、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坚决防止滥用权力、野蛮执法、欺压民众等现象,对违法违纪现象加以惩戒,维护合肥文明善治的“口碑”。持续营造社会文明风尚。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实施市民修身崇德向善、城市道路交通洁净、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市场环境优化、公共空间美化等“五大行动”,推动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向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低碳、文明城市转型。

坚持韧性治理,构筑城市公共安全网络

加快“城市生命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合肥的“城市生命线”安全智能技术创新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产业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对于防治相关的“大城市病”具有重大功用。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合作,着力发挥这一新技术和新产业优势,以此赋能城市安全治理,在技术产业创新和城市治理方式创新上领先一步,并推广造福于更多城市。提升重大突发疫情处置能力。在上半年的疫情防控中,合肥表现出以科学为依据研判决策、各项措施合法性审查、高速路上“暖心服务”、基层防控行为规范化等疫情防控善治体系,维护了生产生活稳定有序,赢得市内外良好“口碑”。要继续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理解、精准落实“新十条”优化措施,不断提高防控工作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城市内涝综合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内涝监测、预报、传送系统,依托皖事通、高德地图等手机终端及时向市民群众发送预警信息,向市民提供可视的实时画面信息;加快城市重点区域排水管网升级,开展城市易积水区域排查整治工作,力争不发生大面积城市内涝灾害。

坚持智慧治理,激发科技赋能治理活力

深入开展“智慧合肥”建设合作。加大对于基础领域研究与创新的重视与投入,构建城市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合肥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蔚来汽车、京东方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做大做强合肥的智慧生态,真正实现各方的共创、共赢,全面推动全场景智慧合肥的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应用。围绕实现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推动“城市大脑”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统筹夯实三项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打造四大城市平台、深化开发N类智慧应用场景、集成城市管理服务入口、夯实综合支撑体系。推进区域“一卡通、一码通”、实现数字公共服务一体化、同城化、便利化;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优先”原则,统筹协调数字资源、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交通、教育医疗等部门,重点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应急、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建设,接入更多应用场景。

猜你喜欢

合肥建设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蜀山区夜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