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链长制”的理论内涵与实施路径
——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实证研究

2023-01-10蒋玉涛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链长产业链机制

郑 茜,王 臻,蒋玉涛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产业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命脉所在,是保障经济安全的“产业万里长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链安全问题,强调近中期要加快补短板,突破关系生死存亡的“卡脖子”问题,中长期要形成可以制人的“长板”,解决发展主动权问题。产业链“链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助力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促进全产业链提升运行效率。然而,如何切实发挥产业链“链长制”对于产业生态良性发展和产业链优化提升的推动作用,如何推动链长制从制度设计实现实践应用,值得深入思考。由于政策实施时间不长,当前关于链长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具体实践、行业产业链结构、链长制创新特性等,较少有研究聚焦于链长制内在结构,探讨其创新机理和实践机制[1]。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多个实施链长制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地方在实施链长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归纳总结链长制的创新机制与运行机理,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理论综述

1.1 产业链

产业链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或上下游企业间基于一定的时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链式关联格局。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整合机制等方面。在形成机制方面,吴金明等[2]构建了产业链形成的“4 +4 +4”模型,总结出产业链的四维对接机制、四维调控机制以及四种具体模式;王硕等[3]分析了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并对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的模式与机制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刘贵富[4]基于链接理论、自组织理论和动力机制理论建立了产业链形成的阈值模型;游振华等[5]概括产业链的形成主要源于降低交易费用、规避风险、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本等内部动力以及区位优势、产业技术、产业政策等外部动力。在运行机制方面,芮明杰等[6]提出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和知识创造机制;Neutzlingd[7]认为产业链是一个包括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和空间链等在内的复杂系统,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创新主体会开展协同创新;杜龙政等[8]构建了产业链治理的基本构架,并总结出三种基本治理模式。在整合机制方面,邵昶等[9]提出产业链“玻尔原子”模型;郑大庆等[10]构建了“5 +4 +3”模型,从整体协同层面提出产业链整合的理论框架,认为产业链整合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1.2 链长制

链长制是我国地方产业调控管理制度的突破性创新举措,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对链长制本身、链长制的应用以及链长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但研究不够深入,暂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就链长制本身而言,刘志彪等[11]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分析了链长制出现的内在经济逻辑,分析了链长制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性。就链长制的实践而言,杨蔚民[12]对商贸物流产业链长制的制度设计、实施路径与风险防范进行研究;王建华[13]提出以链长制精准招商为突破口,打造产业生态共同体。就链长制的发展趋势而言,孙华平等[14]提出实施链长制要把握市场和行政界限,认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地方与全球,产业间融合跨界这三大关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发展;张贵[15]提出在以链长制为着力点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同时要防范潜在风险,并提出以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前人已经对产业链链长制的内涵、作用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探索,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尚未解决:第一,产业链“链长制”的内涵尚未明确,相关理论依据和本质有待深入探讨;第二,缺少对产业链“链长制”形成机制及运行机理的系统性研究;第三,缺少对产业链“链长制”中各行为主体的分析,有关分析框架亟待建立和优化。基于此,本研究对“链长制”的运行机理和实施路径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其内在机制,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

2 理论内涵

2.1 概念界定

产业链“链长制”是地方政府适应国家发展大局开展经济调控的重大政策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应对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冲击,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链长制本质上是一种责任分配机制、动员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致力于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各环节中有所突破[16],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可循环的产业生态。作为责任分配机制,链长制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链长”,是新发展阶段政府在产业管理领域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创新,是重构政府与企业、宏观调控与市场主导关系的重要举措。作为动员机制,链长制由行业龙头企业担当“链主”,聚焦于地方的主导、特色及优势产业,充分调动产业链各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对产业链提升和产业生态改善的带动作用。作为要素保障机制,链长制通过规划制定、平台搭建、政策帮扶等手段,消除影响产业链循环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形成产业协同生态提供良好环境[16]。

2.2 基本特征

内在本质。产业链“链长制”的本质是产业链各主体间的责任分配与协同合作,核心主体是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的“链长”和由产业链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担任的“链主”,其他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作为重要支撑发挥作用。其中,链长主要通过施加行政影响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来促进产业链发展,解决疫情冲击和国外技术封锁造成的产业链衔接断层问题,化解产业链断链脱钩风险及体制机制障碍等无法由市场解决的问题。链主则是由市场选择地通过经济合作和自身影响力对产业链上其他主体产生影响,主要任务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甚至带动整条产业链实现提升。

主要目标。产业链“链长制”的目标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虽然中国多年来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但由于技术落后,不少产业链链主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常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未形成梯度发展的格局,缺乏协同合作的空间,一直难以完成向现代产业链的跨越。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链长制主要聚焦于一些技术含量高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通过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来将我国产业链上的技术领先企业和核心企业培育为链主,使产业链更加自主可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实践特色。虽然推进链长制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产业链的畅通、延展和提升,形成协同发展、良性循环的创新型产业生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链面临问题有所差异,链长制的工作机制具有地方特色[17],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侧重于不同的工作重点,比如江西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链整体价值不高等,链长制实施的重点就是打通供应链的堵点、断点,畅通产业链实现良性循环[18];而浙江主要面临传统优势逐步消失、产业链安全性降低等问题,链长制实施的重点主就是以园区为单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和重大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链的韧性。

2.3 形成动因

国际环境的变化是链长制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中美贸易争端为代表的大国战略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既有的、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链暴露出许多短板弱项,某些产业链甚至面临停滞、崩溃。为应对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产业组织新模式、新路径,链长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9]。

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链长制形成的内在动力。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加之原有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逝,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的实现对国内产业链的畅通和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也需要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单单凭借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难以适应我国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链长制能够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推动产业链发展。

原有产业生态是链长制形成的重要基础。产业集聚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现代化、高级化,产业链出现了同步布局、同步集聚和同步演化的新特征,链长制是在原有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发力,将点状的特色产业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进而实现区域特色产业循环发展,当前各地方产业链高度集聚的生态环境是链长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 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

3.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开展探索式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地方政府链长制的政策和具体实践,分析链长制的创新机理和实施机制。采用该研究方法来回答本文研究问题的理由如下:首先,本文探究的关键问题是“what”和“how”的问题,即“链长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里以及链长制如何实施。探索性的案例研究有助于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共性的特征,发现新的变量或关系[20],对于探索链长制的创新机理和实施机制,构建新理论框架非常合适。而且,多案例研究能够增加信息源,通过对各个案例的广泛分析从不同角度更为全面认识新生事物,从而保证研究的深度。

3.2 案例选择与资料获取

本文遵循广泛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选取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广西等多个最早一批实行链长制且已制定了诸多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区域作为案例。较长时间段的具体实践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有助于探索研究问题的信息,已经取得的成效也可说明案例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性。链长制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产业管理制度层面上的重大创新,媒体的关注度和曝光度较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本文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和新闻报道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等。同时,基于所选案例的政府领导撰写的文章、公开发表的重要讲话、各类媒体的采访以及网上信息等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回溯,从而确保理论研究的饱和度。通过对不同来源资料进行三角互证,确保资料内容的一致性。

3.3 信息处理和编码

首先,对已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剔除与研究问题相关性较低或者重复性较高的资料,归纳整理出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并将其提炼成有助研究的信息。然后,运用内容分析策略[21]对已有的案例信息展开分析,厘清各地政府在链长制具体实践中的关键事件,按照“条件—行为—结果”的逻辑顺序分析不同政府具体实践中的前因后果,提高信息的完整度,为后续的信息编码做准备。最后,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对已有信息进行编码,根据每个关键事件的具体信息进行一级编码,将其抽象化为简洁的概念,找出不同政府所开展的实践中的共性特征,形成二级编码,最终提炼出产业链“链长制”较为完整的创新机理和实践机制。借助这一典范模型,对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将开放性译码中的11 个范畴聚类形成3 个主范畴,即组织机制、协调机制、支撑机制。如表1、表2 所示。

表1 初始范畴和概念

表2 主轴式编码结果

4 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路径和经验证据

4.1 组织机制

产业链“链长制”是一个融合了产业组织模式、产业分工等基本维度的概念,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多元关系嵌入的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聚焦产业链生态,围绕产业链各主体间的协同互动关系,构建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及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链长制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的原则选取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作为目标产业,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组织架构,以政府主要领导担当链长,产业链龙头企业担当链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担当成员,并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纳入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包含日常调度、信息通报、工作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在内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实施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省、市、县各级协同联动。由此,我们提出命题1,典型证据见表3 所示。

表3 命题1 典型证据事例

命题1:产业链“链长制”聚焦重点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实施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4.2 协调机制

产业链发展的本质是上下游关系处理和相互价值交换。推行链长制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公共资源,从共性的人才、资金、设施、技术、信息等问题入手,打造适合产业链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关系的处理本质上是市场行为,因此,实施链长制的核心是明确链长和链主的职责分工,对产业链的市场协调机制加以补充,同时明确链长制的作用边界,避免政府作用的无限延伸。充分发挥链长的“穿针引线”作用,协调解决产业链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物流受限等问题,重点破解产业链上游供应跟不上,产业链下游需求不足等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问题。充分发挥链主的“带动引领”作用,有效统筹整合外部资源,凝聚和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推进供应链、采购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多链融合发展。由此,我们提出命题2,典型证据见表4 所示。

表4 命题2 典型证据事例

命题2:产业链“链长制”实施的核心是明确链长、链主职责分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难题。

4.3 支撑机制

各地方政府通过摸底调查、合理规划、搭建平台、出台政策、要素供给等多种支撑方式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服务,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互动交流,打造共生、共存、共赢的产业链生态。首先,全面梳理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厘清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环节及相互关系,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等,掌握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和关键共性技术等具体情况,找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及技术瓶颈等,从中、微观角度把握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其次,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发展规划,有理有据、因地制宜制定行动计划,确保链长制有序、有计划地展开。再次,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产业链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互动合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加速信息交互、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针对不同产业链制定差异化政策,为产业链协调发展提供基础要素保障,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由此,我们提出命题3,典型证据见表5 所示。

表5 命题3 典型证据事例

表5 (续)

命题3: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以加强调研和规划为基本前提,以搭建平台、出台政策、要素供给为重要支撑。

4.4 实施路径

基于对各省市的经验总结可知,认为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路径包括组织机制、协调机制、支撑机制三方面。其中,组织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及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明确链长、链主职责分工,沟通联络机制及协调解决问题的方式,支撑机制包括现状调研、合理规划等重要前提,以及搭建平台、出台政策、要素保障等支撑条件。如图1 所示。

图1 产业链链长制实施路径

5 结论和启示

5.1 结论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广东、浙江、江西、广西和广州、深圳等多个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和对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了各地政府产业链“链长制”的创新机理和实践机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链长制本质上是责任分配机制、动员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致力于在产业链发展各环节中有所突破,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第二,链长制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产业链的链长,主要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发挥作用,由行业龙头企业担当链主,聚焦于地方的主导、特色及优势产业。第三,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产业链“链长制”聚焦重点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实施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产业链“链长制”实施的核心是明确链长、链主职责分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难题;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以加强调研和规划为基本前提,以搭建平台、出台政策、要素供给为重要支撑。

5.2 政策启示

为推动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应针对科技部门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开展产业链“链长制”,以产业补链做强创新链,切实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实施好产业链“链长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产业链条“缺芯少核”的问题,制定实施细则,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形成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设立科技领域专项资金,精准扶持产业链关键环节,以技术攻关为驱动力推动本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高端创新资源引培。采取产业链“补充式”和“填空式”招引方式,定向引进行业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构建专项信息库,实施产业链图谱化作业。建立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形成跨区域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构建“雁阵式”发展梯队,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以建设世界一流“链主”企业为目标,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对未来技术的布局和储备,形成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22]。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完善龙头企业配套供应链,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缺口。针对每条产业链梳理出一批重点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打造产业发展综合平台,推动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链长产业链机制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改革赋能向强而行
——中核工程创新驱动改革,奋力打造核工程产业链“链长”
筑牢产业链安全
中泰纺织集团:做最强“链长”,引领新疆纺织迈向新高度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碳链长度及不饱合度对脂肪酸低场核磁弛豫特性的影响
休哈特控制图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