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苏散在咳嗽证中的加减应用治验

2023-01-10王鲁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射干外邪症见

王鲁军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 济南 250132)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分类、历代所用名称甚多。《素问·咳论》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并且描述了各种不同证候的特征。《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不论外感和内伤咳嗽,均为肺系受病而发生,所以前人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之说。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作者结合临证及敬拜省名老中医乔鸿儒教授师承总结,将杏苏散在咳嗽中的应用体会小结如下。

1 杏苏散的组成与主治方解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由紫苏叶、杏仁、生姜、苦桔梗、茯苓、半夏、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去核)组成(原方未著用量)。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用法用量根据病情酌定)。功能:温散风寒,宣肺化痰。杏苏散在方剂学[1]中属于治疗凉燥的代表方,也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基础方。主治外感凉燥,风寒咳嗽,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无汗脉弦者。本方紫苏叶、前胡轻宣达表,微解其表;杏仁、枳壳宣肺降气;半夏、橘皮、茯苓化痰理气;甘草止咳,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收发表宣化之功。以治外感凉燥,津结为痰,故用发表宣化之方,以使表解痰化,肺畅气调,诸症自愈。

2 咳嗽证的概念 病机及特点

2.1 咳嗽证的概念病机 咳嗽证,出自《黄帝内经》。宋以前咳、嗽同义。金·刘河间始对咳嗽分述之,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咳嗽的产生,病因颇多,《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认为,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而涉于肺,所谓咳嗽不止于肺。陈修园认为“肺为华盖,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对于内脏来说,“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属金,为娇脏,内外之邪干之,皆如撞钟而鸣也。现代认为咳嗽[2]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3]。

2.2 咳嗽的临床特点 外感咳嗽以儿童为众,内伤咳嗽以老年人为多。总之外因多于内因,外因大多有伏邪,无伏邪者,病程短而易愈;有伏邪者,病程长而难愈。常见的外感咳嗽,有伤风、风寒、风热、伤湿、伤燥、热咳、暑咳等。由此可知,咳嗽病因众多,难以尽述,总之以肺为重,其次为脾胃,故陈修园总结为“气上呛,咳嗽生,肺为重,胃非轻”。

2.2.1 外感咳嗽 伤风咳嗽,又名风嗽,由风邪伤肺所致。症见恶寒自汗,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咳嗽,脉浮。治宜疏风宣肺,止咳化痰。风寒咳嗽,由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咳嗽痰稀,鼻塞流涕,恶寒身楚,寒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治宜疏散风寒,通宣理肺。风热咳嗽有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咽。伤湿咳嗽,又称湿嗽,感受湿邪,湿痰壅肺所致。症见咳嗽多痰,胸脘痞闷,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治宜化湿祛痰为主。伤燥咳嗽,又称燥咳,由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所致。症见干咳无痰,或痰黏稠,咯出不爽,鼻燥咽干,甚者咳时胸痛,或形寒身热,舌质红。治宜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热咳,为伤于热郁,积热伤肺所致。症见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咳嗽痰不多,色黄黏稠,深咳难出,或痰带血丝,或有发热。治宜清热润肺。暑咳,又称伤暑咳嗽。症见咳嗽无痰,或有少量白沫痰,气急,身热,面赤,口渴。治宜清热解暑,止咳化痰。

2.2.2 内伤咳嗽 肺虚咳嗽,多由肺阴不足所致。症见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心烦失眠,午后潮热,面红颧赤。治宜养阴清肺,化痰止咳。脾咳,又称脾经咳嗽,出自《素问·咳论》,为脾虚痰滞所致。症见咳嗽右胁下痛,痛引肩背,动则咳剧。治宜健脾化痰,行气止痛。痰饮咳嗽,为痰饮证症状之一。属寒痰饮邪,停于肺胃,治宜温肺化痰。如饮停胁下,咳则胁痛,今多为渗出性胸膜炎,故称悬饮。治宜温补脾肾,利水逐饮。肾咳,又称肾经咳嗽,为肾虚复受寒邪所致。症见咳嗽痛引肩背,甚则咳涎。治宜温肾止咳。食积咳嗽,又称食咳,因食积生痰,痰气上逆所致。症见咳嗽多痰,黎明为甚,胸闷腹胀,呕恶吞酸,便溏。治宜消食化痰止咳。

3 杏苏散常用加减法

咳嗽为常见病,缺少截断有效之方药。吾师乔老数十年来,对常用之止咳化痰方剂,做过比较性的观察。经验证明,用《温病条辨》杏苏散加减,效果佳良,近于截断之效。快者服半剂即见显效,2~3 剂咳嗽大好,一般4~6 剂咳嗽可止,病程长者须6~12 剂。当然,慢性的痰饮证,另当别论。上述患者,在用中药前,多经用西药治疗,少则3~5 日,长者有数月之多者,仍咳嗽不止。

伤风咳嗽,杏苏散加荆芥。此属表病里和,表透则咳止。风寒咳嗽,加荆芥、细辛。风热咳嗽,加金银花、连翘、贝母、僵蚕、牛蒡子。伤湿咳嗽,加苍术、厚朴、桑白皮。伤燥咳嗽,加石膏、知母、桑叶、瓜蒌。热咳,加黄芩、栀子、芦根;喉中痰鸣者加射干;咽喉不利者加麦冬、僵蚕、牛蒡子;痰中有血丝者,加黄芩、栀子、白茅根、大蓟;痰不易咳出者,加鲜竹沥、瓜萎、麦冬、贝母、海浮石;本组加减适用于一切内热的患者。暑咳,加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青蒿。肺经阴虚咳嗽,加知母、贝母、麦冬、天冬。脾咳,痛引肩背者,加苍术、厚朴、木香、枳壳。肾咳,痛引腰背者,加麻黄、附子、细辛。痰饮咳嗽,属寒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属热者,加桑白皮、葶苈子。食积咳嗽,加苍术、厚朴、紫苏子、莱菔子。凡咳嗽,鼻咽有热者,加金银花、连翘,甚者再加栀子、黄芩。久咳不止者,加款冬花、紫菀。治病必求其本,依病因施治,外邪者驱之,内伤者调之。久咳可用藏青果或诃子,选一味加之,干咳痰粘,夜间尤著加海浮石。杏苏散关于紫苏的应用,外邪明显者用紫苏叶,外邪轻微者用紫苏子,无外邪者用紫苏梗,无外邪而痰多者用紫苏子。此处外邪指表邪。杏苏散中含有二陈汤,对于痰证咳嗽,可参照二陈汤在痰证中的加减经验[4]灵活使用。由于饮食结构和环境的关系,近10 余年来,凡外邪犯肺,入里多化热,故治咳嗽也要注意清解。寒邪入肺,仍为寒者,多为时短暂,久亦化热,不化热者甚少,故用干姜温肺散寒邪者,百不有一,此乃乔老多年的经验与心得。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1(慢咳证)患者张某,女,45 岁。咳嗽四月余,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予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抗炎及中成药等均不缓解。2021 年12 月2 日来诊,咳嗽,咳声重浊,咳痰色白质粘量多,咽喉闷痒,遇风寒咳重,项强不适,纳呆食少,舌苔白厚,脉虚滑缓,诊为咳嗽(风寒袭肺,气虚邪恋)。予解表达邪,宣肺止咳。以杏苏散加减:炒杏仁、紫苏叶、羌活、陈皮、清半夏、云茯苓、青果、黄芩、射干、苍术各10 g,麻黄、乌梅各6 g,鲜竹沥20 g,炙甘草3 g,6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12 月9 日2 诊:患者述服药3 d 诸证减轻,纳食正常;服完6 剂仅偶有轻咳,痰白质稀,舌脉正常。调方如下:炒杏仁、紫苏子、陈皮、清半夏、云茯苓、党参、麦冬、青果各10 g,五味子6 g,炙甘草3 g,6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仅进2 剂症状尽消,6 剂服完,生活及工作恢复正常。给予补肺六君子汤健脾补肺善后。

按语:素有肺疾,肺气虚弱。失于调摄防护,外感风寒,肺之宣肃失司,治疗失当,故咳嗽迁延不愈。杏苏散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羌活三拗汤解表散邪,宣肺止咳,黄芩、射干清热利咽,青果、鲜竹沥祛痰止咳,苍术燥湿健脾祛除痰源,乌梅、甘草酸甘利咽、调和诸药,共凑标本兼治,止咳平喘。因辨证准确,方药恰当,故1 诊病愈大半,2 诊邪祛病痊。

4.2 验案2(久咳证)孟某,男,57 岁。咳嗽1 年余,喘憋夜间加重,严重影响休息生活,2012 年6 月26 日初诊,咳痰黏稠不爽,伴见消瘦、胸闷、便干、苔白厚干燥、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患者系食管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1 年余。诊为咳嗽(痰热互结、肺气失宣)。予银翘杏苏散:金银花30 g,连翘、杏仁、紫苏、桔梗、黄芩、射干、浙贝母、僵蚕、牛蒡子、青果各10 g,半枝莲30 g,瓜蒌15 g,甘草6 g,6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7 月2 日2 诊:咳嗽缓解、喘憋稍重,大便通畅,苔薄转润,加白果、炙麻黄各10 g,罂粟壳6 g,紫菀12 g,6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7 月9 日3 诊:咳喘减轻,舌苔薄白,动则气短明显,减黄芩、射干、紫苏、瓜蒌,加太子参10 g,麦冬18 g,五味子6 g,12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4 诊:诸证减轻,痰少质粘,咳吐不爽,加天竺黄、鲜竹沥各20 g,海浮石、焦远志各10 g,12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5 诊:痰质清稀,咯痰爽利,失眠多梦,减海浮石、天竺黄,加石菖蒲10 g,炒酸枣仁30 g,12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

6 诊:诸喘咳胸闷症状消失,舌淡脉弱。改投参苓白术散合生脉散,健脾益气,缓治其本。

按语:食管癌术后放疗后,损伤正气,耗灼气阴,伤及于肺,失于调治或诊治失宜,肺气失宣,湿聚成痰,痰郁化热,痰热互结。阻碍肺络,肺气上逆,为咳为喘。方中杏苏散宣肺止咳,理气化痰,银翘、黄芩、半枝莲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浙贝母、僵蚕、牛蒡子、瓜蒌散结祛痰,青果清热利咽,共凑化痰散结,清宣止咳功效,之后数次就诊,结合其痰浊、喘嗽、气短、失眠等兼证变化,在主证主方不变的情况下辨证加减,有的放矢,仅仅月余使其痰热尽除,正气得复,阴平阳秘,咳喘蠲除。继以培土生金扶正固本。

4.3 验案3(新咳证)患者刘某,男,7 岁。咳嗽10 余日。曾中西药物诊治不效,于2021 年12 月2 日来诊,咳嗽频频,咽干隐痛,咳声重浊,痰黄白相间黏稠,咯痰不利,纳少疲乏,乳蛾红赤肿大,苔薄黄,脉浮数,予银翘杏苏散加减:金银花20 g,连翘、炒杏仁、紫苏叶、陈皮、清半夏、茯苓、枳壳、桔梗、黄芩、射干、青果各6 g,芦根15 g,甘草3 g,4 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服药2 剂,咽喉清利,咽痛消失,痰转清稀、咳痰爽利,4 剂尽服诸症悉除,纳呆食少,予保和汤加青果、芦根各6 g,4 剂,利咽喉护脾胃。嘱慎避风寒,饮食软烂温暖。

按语:小儿系纯阳之体,易寒,易热。感冒风寒,失于及时辨证疏解,初诊证见咽干痰黄,乳蛾赤肿,脉浮数等化热之象,但尚未传变,予银翘清解风热,杏苏散宣肺解表,化痰理气,黄芩、射干、青果利咽止咳,芦根清肺泄热、固护阴津,甘草护胃、调和诸药,因证治清晰,药合病机,故疗效彰显,康复迅速。

5 结论

咳嗽病证,病因杂多,单一者少,复合致病者众。主药施治主证,辅佐药除加强主要作用外兼治次要症状。如《黄帝内经》所言:“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因此临证要求本辨因,用药灵活,效果方能得心应手。附杏苏散加减方歌:杏苏散用夏陈前,甘桔枳苓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凉燥本为寒犯肺,证同参苏药相参。外感不解加荆芥,喉中痰鸣射干选;寒痰宜加姜辛味,热痰芩翘知麦添;胸满瓜蒌杷叶用,脘痞宜加平胃散;湿痰苍术厚朴施,燥痰二冬润肺咽;实喘麻黄石膏入,虚喘人参蛤蚧先;冷哮合入小青龙,热哮石膏麻黄选。

猜你喜欢

射干外邪症见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射干现代研究进展浅析
射干与川射干的鉴别研究
养咽止咳桑叶方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