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鸡群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探讨
2023-01-10冯玥
冯玥
(四川省大竹县石河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大竹 635100)
四川大竹县处于达州市东部,当地的气候条件优良,日照适宜、温暖湿润,并且土壤种类、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也较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在禽类养殖方面,现阶段市场对散养鸡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散养鸡技术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提升,在散养鸡饲养方面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但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散养鸡数量逐渐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是散养鸡易患寄生虫病,不仅会给散养鸡群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也会给当地养殖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找到发病原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来为养殖企业提供基础保障,现有关探讨如下。
1 散养鸡群患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因素
散养鸡在养殖的过程中,周期相对较长,所需要的养殖范围较大,一旦寄生虫病发生就会导致饲养散养鸡大面积患病。若散养鸡群存在生存环境的湿度、温度不合理,饲养密度过大,鸡与鸡之间相互咬斗,环境卫生脏、乱、差等诸多问题会造成寄生虫病发展较快,加剧了疾病的传播和滋生[2]。
1.2 人员因素
现阶段,大多养殖人员专业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对疾病防控的意识不强,这也是散养鸡群寄生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养殖人员没有定期对鸡群饲养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经常出现长期不清理的情况,造成散养鸡群活动区域内出现大量的鸡粪,不仅会滋生细菌,也为寄生虫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第二,养殖人员没有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由于没有进行全面消毒,养殖区域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和虫卵[3]。第三,养殖人员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疾病防控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导致寄生虫病防控不到位,若散养鸡群出现寄生虫病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理,寄生虫病病情会进一步加剧,从而造成大量的散养鸡感染至甚至死亡。
1.3 其他因素
散养地址选取不科学;在散养鸡群饲养区域内没有进行清晰的分区设置,如饲料区域和活动区域没有分开,缺乏全面的防疫条件;饲养的过程中,饲养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饲养标准、饲养流程来进行作业;散养区域若没有进行硬化处理,在未硬化的场地内容易堆积粪便,容易造成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一般情况下,散养鸡的饲养密度控制在每亩80~100只,然而部分养殖者为了在有限的养殖区域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增加单位养殖面积的饲养密度。以上因素都会提高散养鸡群患寄生虫病的概率。
2 散养鸡群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2.1 鸡球虫病及防治措施
鸡球虫病主要是一种或多种球虫造成的寄生虫病,是较强的流行性虫病,夏季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球虫主要寄生在散养鸡的盲肠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般发病于15~20日龄的雏鸡中[4]。患病鸡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便血、体温下降、精神萎靡、体形消瘦等不良症状。随着球虫病病情不断加重,会导致散养鸡出现器官衰竭而死亡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散养鸡15~20日龄阶段中球虫病引起的死亡率高达85%。虽然患有此类寄生虫病的散养鸡能够得到治疗,但依然会对散养鸡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对于此类寄生虫病通常采取的防治措施为运用疫苗、药物进行治疗:采用疫苗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球虫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散养鸡的球虫病抗性,也能够大大减少散养鸡相关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从而可以确保散养鸡在食用方面的安全性;在药物防治措施方面,可以在散养鸡的饲料中掺入或者在散养活动区域内喷洒预防鸡球虫病的药物来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但药物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病虫存在药物抗性,实际预防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定期更换药物种类。若散养鸡感染了球虫病,需要及时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药物的种类方面也应当经常更换,从而提高治疗散养鸡球虫病的整体效果。
2.2 绦虫病及防治措施
绦虫病是寄生虫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绦虫主要寄生在鸡小肠内。在散养鸡的雏鸡阶段,患绦虫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其感染源是散养鸡经常捕捉的甲虫、蚂蚱等。散养鸡患有绦虫病后,绦虫在鸡的小肠内繁殖,从而出现鸡小肠堵塞的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造成散养鸡出现生长发育不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最后造成死亡[5]。并且,绦虫的繁殖速度较快,还会产生一定的病毒病,造成散养鸡群大面积死亡。
绦虫病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即防治人员定期对散养鸡进行统一的驱虫处理,特别是在雏鸡阶段,需要对散养鸡的生长环境进行有效处理,确保散养鸡活动区域干燥、清洁。若散养鸡处于刚采购的阶段,可以先对散养鸡进行驱虫再放养。若散养鸡已经患有了绦虫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药物治疗等。另外,对于养殖散养鸡的企业和个体户而言,在养殖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均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确保散养鸡的放养区域处于干燥通风的位置,并且地势较高,距离污染源较远,给散养鸡提供优质的生长发育环境。在日常饲养管理方面,应当合理设置散养的密度,将雏鸡和成鸡分区域放养,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绦虫病的感染。
2.3 组织滴虫病及防治措施
组织滴虫病也是一种鸡寄生虫病,在散养鸡群中的发病概率较高,在湿热的季节发病率、死亡率会更高。组织滴虫一般会寄生繁殖在散养鸡体内的肝脏器官或者盲肠中,散养鸡在雏鸡阶段受到组织滴虫病感染的概率较高,而成年鸡中组织滴虫病大多是隐性感染,难以及时被发现。一般情况下,组织滴虫病在成年散养鸡中的潜伏期是15~20天。成年散养鸡患有组织滴虫病后会出现翅膀下垂、呆立不动、便血等不良状态;雏鸡阶段的散养鸡会出现肝脏损伤、盲肠感染等情况,最终造成死亡。组织滴虫病的危害性相对较大,散养鸡患有该疾病后虽然能够将组织滴虫排出体外,但组织滴虫依然能够在散养鸡排出体外后存活2年以上[6],且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依然能够进行传播。因此,组织滴虫病在防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滴虫病主要是通过异刺线虫进行传播。为此,在防治工作方面,其首要目标就是从根源上杀死异刺线虫虫卵,切断组织滴虫病的传播。第一,在散养鸡群日常活动、饲养区域内需要确保鸡舍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卫生清洁[7];第二,将成年阶段的散养鸡群和雏鸡阶段的散养鸡群分开饲养,抑制组织滴虫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第三,定期对散养鸡群进行驱虫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鸡群患组织滴虫病的概率。第四,在饮水方面,可以在水中加葡萄糖来增强散养鸡群的整体免疫力。第五,若散养鸡患有该寄生虫病,可以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一般的治疗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等。在散养鸡饲料中掺入维生素C、维生素A,从而可以恢复散养鸡的肝脏和盲肠功能,降低散养鸡群患病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散养鸡群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通过对寄生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养殖情况以及具体的寄生虫病类型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有效防控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滋生,降低散养鸡群的患病概率,提升散养鸡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养殖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