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变迁视角下对我国建筑学发展的思考
——谈现代化、全球化、地域化的关系

2023-01-10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筑师全球化现代化

文/谢 欢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严 婷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从最早的巢居、穴居到茅茨土阶,再到木构建筑的逐渐兴起和兴盛,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伴随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和社会形态的转变。无论是作为提供一种安全的庇护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事物,还是到后期也逐渐成为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都能体现出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国的近代阶段从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在近代至现代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意识逐渐从被动到主动,现代化成为了时代发展中一个不断追求的主旋律。随后在20 世纪80 年代,又有了全球化、地域化加入进来。我国的建筑学科正是在这样更替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做出回应并更新发展着。

当前我国的建筑学所面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创作趋势分别对应着现代化、全球化和地域化这三个关键词。本文试图从现代化、全球化和地域化这三者的概念本质入手,通过时间线索将这三者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探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建筑学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清当前我国建筑学所面临的境况,再从现代化、全球化、地域化的关系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1 概念辨析

1.1 现代化

西方学者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等[1]、发展经济学家彼得·柏格[2]等,最早分别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开始对现代化进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总体上,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一种变得更好的趋向。我国对于现代化的系统性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目前对于现代化最为权威的一种解释来自于历史学家罗荣渠:“广义而言,现代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变动;狭义而言,它是落后国家采用高效率途径赶上先进工业国并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的过程。”[3]可以看出,现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由此引起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和状态,是循序渐进发生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2 全球化

在哲学领域的概念中,“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相等同。而全球化作为一种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全球化”这一概念最早由提奥多尔·莱维特在1985 年提出,在描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变革时,他用到了“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指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广泛扩散[4]。随后又引起广泛讨论,引申出了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相互联系,相互增强影响,而逐渐成为一个密不可分整体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过程,包含了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属性[5]。

1.3 地域化

地域,通常指的是有边界的一定范围。这个边界可以是物理边界,也可以是心理、文化边界。地域包含了特定的自然环境及经济、政治、历史等社会环境及人的作用。作为一个有边界的局部性区域,“地域”的概念正好与无边界的整体性概念“全球”相对。因此地域化伴随着全球化的发生而发生着,也是对一种发展过程和状态的描述。

2 对现代化、全球化、地域化的解读

2.1 现代化——必然趋势和前提

一般认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起点是工业革命,以英法为首的西方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入了工业社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诞生,开始向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第二、三次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以电力、交通、通讯为主要特征和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其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距今最近的、对于当前的世界发展影响最重要的一次。

受西方社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从1840 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可分为三个阶段:(1)1840—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被迫开始现代化的探索过程。(2)1949—1978 年改革开放,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3)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进着。根据马克思的思想,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它虽然起源于资本主义,但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3]。

因此,可以认为现代化以技术力量的变革为导向,能引起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是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一直在追逐的、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化和地域化发生的前提。

2.2 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过程和现实

全球化伴随着现代化兴起所带来的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出现。自从其作为一种显著的世界发展特征以来,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各界的讨论之中,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建筑界。同时,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让中国的建筑市场变得空前活跃和开放[6]。为应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一时间全国各地项目遍地开花,也引来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建筑师的争相涌入。一方面,技术、资金的引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大力的支持,涌现出如中国银行总部、上海金茂大厦等一批优秀项目;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不顾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中国当成自己想象中建筑作品试验场的现象[7]。又加之中国的一些业主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让这些外来的异质建筑落了地。对于国内建筑师来说,外来建筑师的进驻无疑带来了剧烈的竞争压力,导致我国建筑的话语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另一大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急功近利、消费主义盛行。短时间内追求节约成本、高效率使得许多建成项目的质量并不高,且往往过于重视表面形象而忽视了人的使用感受、对材料及细节的推敲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由现代化而产生,且与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一致性步调,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必然会持续面对的趋势。它向我国建筑界带来了新的资本、技术、文化等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2.3 地域化——带有抵抗性质的关键词

关于建筑地域性的相关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已有相关理论体系也多由西方所主导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按照其发展脉络有英国“如画式”风格、浪漫的地域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理论思想。

美国建筑理论学者弗兰普顿所推崇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内涵之一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及根据地域条件进行现代建筑创作,去抵抗现代社会固有的趋同性[8]。我国著名建筑学者赖德霖从中提取了“抵抗”这一关键词。他认为地域性一词的丰富性正在于它广泛的相对性,它可以作为一种抵抗性的策略来应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政治及社会环境。因此地域性可以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建筑师所面对的文化、政治、社会环境及他们抵抗性的对策[9]。可以说,这种抵抗性自我国被迫打开国门迈入现代化阶段时就开始了。

地域化从概念上说与全球化相对,可以视作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对于地域性这种抵抗性策略的愈演愈烈趋势和现实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的剧烈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应对向中国席卷而来的追求新奇的视觉前卫性的建筑语汇和与中国语境不相关的建筑作品,大量中国建筑师们也展开了自己对地域化的探索。如中国第二代建筑师群体中的吴良镛、程泰宁、何镜堂等,他们普遍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擅长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等意蕴方面去塑造建筑特有的地域性。而中国逐渐兴起的第三代、第四代建筑师们对于地域化的探索更加多元。有偏重实际项目实践的,如刘家琨、马清运、张轲等建筑师,普遍立足于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人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传统的地方材料和技艺,运用现代的手法去表现一种建筑的在地性;也有偏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方法的,如王澍强调建立“本土建筑学”,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构建一种适合当代人的诗意的生活方式[10];王欣试图从中国传统绘画、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一些结构性线索,从而向当代的建筑设计转化[11]。

2.4 三者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对现代化、全球化、地域化的相互关系做一个汇总。从概念上看,三者都是对于一种发展状态和过程的描述。其中,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历史发展始终的追求和时代背景,且不受民族、地域的限制。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全球化、地域化产生的前提。全球化因现代化的兴盛而产生,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突破界限而相互渗透、交流、融合的现象。它是现代化发展中的过程和现实。地域化包含了“抵抗”的内涵,体现出了一定的主观能动的抵抗性。从狭义上看,由于“地域”这一范围与“全球”相对,所以是由全球化兴起而被强调的一种发展状态和应对策略。从广义上看,它是原本具有较稳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地域环境在受到外来影响时的一种抵抗。也就是说一旦有外来的作用力,它就会产生。

结语

对于当前我国的建筑学界而言,置身于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发展迅速。在建筑创作方面,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有先进的技术、资本、文化的支持和交融,充满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存在价值判断的失衡,跨文化对话的失语,以及制度建设的失范等问题。面对如此现象,中国建筑师们也有所思考,在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出了地域化的倾向和趋势。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和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我国需要以包容的态度,积极地参与、融入和回应。“混血是文明转型的重要动力。”[6]在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中,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立足于中国这一特殊语境,面向真实的需求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形成新的文明体。对于地域化的探讨也应该是建立在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和接纳基础上的,保持了一定清醒的批判和抵抗,基于一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态度。

猜你喜欢

建筑师全球化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胖胖的“建筑师”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