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来社区模式的场景应用问题
——以未来邻里场景为例
2022-07-27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文/张 晨 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 硕 士
张集锋 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作中心副经理 硕 士
引言
社区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最小单元,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载体,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①。当前国内社区,物质空间品质良莠不齐、邻里关系淡漠、缺乏居住相关产业支撑等问题成为当代社区的普遍现状。人群对社区的认识也由单纯对于空间的物理需求转向对于空间、环境、设施、配套综合评价的价值取向。人们更加关注社区中的场所的“使用感”及在社区中各项活动产生的“获得感”,因此城市空间中的“场所精神”映射到社区空间中,以社区空间为载体,实现社区居民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综合提升(图1)。
1 未来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由浙江省发改委于2018 年11—12 月深入展开的3 万份民意调查显示,老旧小区改造需求、交通出行改善需求、生活智慧化需求和文化养老设施需求是呼声最高的民意需求(图2)。其中绝大多数居民更倾向于原址回迁、资源共享、消费升级导向的社区更新,单纯物质空间品质的提升已不足以满足现阶段的社区生活需求,社区的“场所更新”迫在眉睫。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 年3 月18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首次提出“未来社区”的理念及做法[1]。未来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②,以“139”③为顶层架构,同时公布第一批试点的选评标准,并确定其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文化引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迭代创新,体系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未来社区围绕人本需求,塑造与“衣、食、住、行、业”休戚相关的主题场景,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打造智慧与文化共存,设施与生态兼顾的社区理念。目前浙江省已推出三批未来社区试点,其中首批24 个,第二批36 个,第三批90 个,试点类型也从规划新建和更新改造两大类细化为整体提升类、拆改结合类、拆除重建类、规划新建类、全域类五大类。具体以33 项分项指标的评分为管控手段,涉及目标引导层面及指标管控层面的要求,达到评价分数的项目申请即可获得“未来社区”的评定,并享受相应政策,如在后续建设过程中未兑现承诺,将面临摘牌的风险。未来社区政策基于现实客户需求,找到社区价值关键点,提出社区美好生活的空间落位措施,形成定性目标引导、定量标准管控的标准体系,为当代国民空间需求与情感需求下的社区生活提供了建设指导纲领。
图1 社区问题与价值发展导向(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2 场景营造策略分析
社区的生活场景是居住型城市生活的微缩,在居住职能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衍生出交通、医养、教育、生态等功能,而未来社区的“139”架构体系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智慧化为价值导向,提出社区九大功能场景,通过九大场景系统地组织社区的各项职能,按九大场景的特质,将其分为生活类、生产类、生态类及治理类四种场景类型。
生活类场景:居住功能是社区最核心的功能,与居住相关并衍生出来的其他功能场景也在逐渐优化升级,如邻里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居民的需求已不单是物理空间的遮蔽所,而是更关注空间的使用效率与使用感受。从社区场景营造的角度看,社区建设的重点也由空间设计转向场所设计,由单一的空间设计转变为从需求导向-活动设计-空间设计-运营治理的场景塑造。
图2 社区现状问题调研(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生产类场景:以居住相关配套产业升级带动居住环境发展,社区产业平台成为社区经济的重要触媒元素,可通过培育社区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创业创新产业促进社区的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激发社区生产空间的空间再生产,由此形成未来社区中的产业类场景,如创业场景、健康场景、教育场景。
生态类场景:“邻水而居,择水而憩”,生态环境是人类对居住环境永恒的诉求,当代社区中的生态环境的营造通过立体绿化、开敞景观节点空间的方式实现,通过较好的生态环境聚人、聚气,提升休闲生活的获得感,同时在建筑建造上通过可持续发展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低碳场景。
治理类场景:包括服务场景及治理场景以“平台+管家”的物业运营机制,通过线上智慧治理平台及社区共治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党建为引导、以社区逐层管控治理实现社区智慧治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社区自组织机制。
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相辅相成,通过产业升级、生态织补、居住品质提升的方式综合提高社区“社会-物质-精神”建设水平,达到“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社区生产生活空间(图3)。本文将以未来邻里场景为例,以管窥豹,讨论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理论架构下的实践。
图3 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系统架构(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图4 邻里场景架构体系图(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3 未来邻里场景实施要点分析
邻里场景作为九大场景之首,涵盖了社区内除居住功能外的主要活动,重点解决社区内日渐疏远的邻里关系,重归“远亲不如近邻”的睦邻环境。“邻里”既是空间的概念,也是社区内社会关系的概念。“商品房”时代以来,邻里关系日渐淡漠,居民间缺少情感联系的纽带,因此社区邻里场所缺乏活力。针对当前邻里空间的诸多问题,浙江省政府在未来邻里场景的主要任务中将邻里文化放在了首位,结合邻里单位的管控治理,切实服务居民的交往需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邻里交往文化④;未来邻里场景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打造共享开放的邻里空间、传承与创新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塑造“功能复合、共享融合”的社区公共场所;在数字化平台上以一定的空间规模实行单元化管控,由此实现组织有序、共享共治、文化传承、开放共享的社区邻里交往环境⑤。通过节事活动策划、公众参与制度商立的模式促进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实现社区社会关系和谐(图4)。
3.1 历史传承下的文脉创新
社区特色文化主题可从社区所在的地域文化导入;从社区自身所特有的在地性文化要素导入,包括建筑遗产、纪念物、历史地名、历史故事、特色技艺等;由(改造更新类)社区传统的邻里文化、组织文化等具有历史记忆的活态文化导入;(规划新建类)社区发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构建新型的社区新文化主题。
社区特色文化公园的功能包括社区居民宣传展览、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康体健身、防灾避险、聚会交流等,也包括社区文化展示、特色节庆活动、跨社区邻里活动等。
图5 社区文化公园选址及功能业态配置(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社区特色文化公园用地面积建议2 ~5 公顷,是包括了实施单元内具有文化特色的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面积的总和(图5)。对于社区特色文化主题可以从社区所在的地域性文化导入,也可从社区自身出发,挖掘其潜在文化价值,构建新型社区文化主题。
北京市石景山区新安城市记忆公园位于长安街西延线,是北辛安棚改拆迁腾退的公园,通过对区政府办公楼、新华书店、工人俱乐部、中新药店、北辛安生产资料供销社的原址保留并改造为日常物品展陈馆、文化会所、咖啡书店等展览、消费型场所,包括沉浸式展览的方式展现老首钢人的生活场景,留住京西文化、首钢记忆(图6)。
3.2 共享开放的交往空间
社区配套设施应保障民生、统筹布局,集约节约建设。社区各项配套设施还应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公共精神、公共制度、公共协同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社区共享体系,提升“5分钟生活圈”服务配套,建立多形式邻里服务与交往场所,鼓励多主体参与建设共享生活体系(图7)。
图6 新安城市记忆公园(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7 社区配套设施类型及规模清单(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中国铁建地产贵州公司打造的光和业主食堂“以美食为载体,以美器为烘托,融入浓情暖意,调和出千滋百味,从舌尖到心间,与业主共同探寻情意融融的亲情至味”。分时段为业主提供日常三餐,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温情的场所,催生社区社会文化萌芽。也正是未来社区中邻里场景精神的应用落地,通过邻里交往场所的塑造,建立社区内部的社会联系,重构业主间的信任关系,唤起人们记忆中“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社会环境(图8)。
3.3 单元管控下的数字化治理平台
未来社区倡导“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尺度适宜、交通畅达、功能丰富的空间结构组织,塑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近人尺度的交往场所、业态丰富的活力空间。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内划分一定规模的“平台+管家”的管理单元,未来社区划分80m×80m 的管控单元,以网格化的方式,从社区层面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在管理过程中,未来社区也不再是单向的垂直管理,而是一种开放的双向管理模式。
“平台+管家”的运营体系是传统物业管理的升级版。在物业管理运营体系之上,建设融入大数据管理技术的社区管理平台,在精细化物业管理要求下,做到“服务到人”“定制服务”(图9)。
浙江省发改委日前推出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2.0,通过线上平台+线下空间立体化结合的模式,建立“1+N”的体系架构⑥,推动更多社会事业服务应用和社区场景服务应用上线,目前宁波市已有23 个社区上报应用。在未来社区内部以物业可持续运营、社区应急体系、无盲区安全防护、高口碑商务服务供应率、智能化物业服务系统为载体打造智慧化服务。
3.4 以邻里互助为基础的公众参与
邻里社团组织的类型秉持符合需求、丰富多样的原则。可针对核心业主群体的年龄、职业、家庭组成等结构特征进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兴趣爱好、公益服务、生活技能、运动健身等。
图8 贵州国际城光和业主食堂(图片来源:中铁房地产集团贵州公司)
图9 杭州·钱塘新区云帆社区“平台+管家”运营模式经验(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杭州钱塘新区云帆未来社区方案改绘)
图10 邻里社团活动清单(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邻里社团组织由运营团队建议发起,由社区达人等有能力、有热心的业主牵头。原则上初始成员须不少于5 名。社团组织须设立明确的社团活动章程,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纪律制度等。社团组织须确保有特定但不独占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鼓励社区资源共享,不同社团共用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图10)。
河北北戴河阿那亚社区推出《阿那亚业主公约》,提出“阿那亚的美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在所有邻居的共同参与中成长出来的。”整个公约是由全体业主共同讨论而成,是居住生活在此的人都约定遵守的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⑦。
结语
未来社区邻里场景,充分彰显对社区居民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关怀,以文化传承为脉络、以空间形态为载体、以智慧治理、单元管控为维护保障机制,营造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建设绿色生态的社区景观。
在物质空间营造方面,关注空间作为文化、精神载体的形态表达,同时关注人在其中的空间行为活动,由此培育出具有地域性的社区社会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滋养社区文化底蕴,建设“有礼、有情、有文化”的社区。
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从居民日常需求出发,策划具有一定群体效应,能够切实服务到居民“衣、食、住、行”的有效活动,同时需充分考虑活动的盈利模式,以实现活动的长效可持续。
在管控治理方面,划定一定范围的社区管控基本单元,建立“社区-组团-管控单元”的治理层级;另外,在数字化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智慧平台的手段实现高效、安全的社区治理。
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灵活建立公共参与机制,结合公共活动策划,正向引导邻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为居民家庭提供良好的活动机会;另一方面促进社区的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同时更高效地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决策。
回归到“场所精神”的理论模型,未来社区的社区场景理念呼应了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茨提出的场所是物化空间与人记忆的结合,通过九大场景的塑造,将理论体系中“场所”的概念落位到社区生活中。同时浙江省通过“三化九场景”的体系,打通了社区“投资-建设-治理-运营”的“任督二脉”,建构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本单元的蓝本。对于社区营造而言,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场景塑造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下对于社区营造的一个有益探索,在社区的实践中具有创新性与可实施性。一般规模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验性,对现阶段社区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①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934829160103383。
②资料来源:省未来社区课题牵头人、浙江省发展规划发展研究院城乡建设处处长柴贤龙提出关于未来社区的定义。https://www.sohu.com/a/386887254_599389。
③浙江未来社区“139”顶层架构中,“1”为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3”是人本化、生态化、智慧化三大价值体系;“9”是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个场景。
④资料来源:《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⑤资料来源:浙发改基综[2019]138号文件《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
⑥“1+N”体系架构:“1”是指统一的省级开放平台,是搭建链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开放平台;“N”是指各数字社区引擎上构建的社区级平台,包括社区设备引擎(物联网平台)、社区应用引擎(API服务)、社区数据仓、社区数据引擎等。
⑦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156907972_23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