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思政元素融入药物化学教学的实践
2023-01-10袁春玲
袁春玲 郑 丽
(锦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的暴发,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全球累计确诊近8000 万新冠患者,累计死亡接近200 万。
疫情当前,在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锦州医科大学积极组织师生进行线上教学。2020 年9月,随着全国疫情局势的好转,学生返校复课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需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适应后疫情时代的需要。锦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在后疫情期间,积极探索药物化学这一药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在实践中摸索教学改革方法。
1 以校训为依托 以典型人物事迹为佐证 融入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
在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学过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输入要具有艺术性[3]。当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成为每个锦医人牢记的誓言。2020 年1 月新冠在武汉暴发,武汉保卫战打响,全国白衣战士驰援武汉,锦州医科大学附属3 所医院共派出3批总计124 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在以前的教学中,生硬地灌输“医者仁心”的思想,空洞生涩,收效甚微。但在后疫情时代的医学院校,学生在拥有基本医学知识的同时,感受着前辈们,甚至是昔日的老师忘我地奔赴抗疫一线的精神,聆听着他们感人的事迹。以此鞭策学生作为未来药学专业的开拓者,身上的使命与责任。尤其是要学好药物化学这门课程,发现与开发新药,争取早日研发治疗新冠的新药。
2 提高教师的思政素质 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高校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思想政治的引领者。从目前锦州医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师资结构上看,全员具有博士学位及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50%以上人员为中共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强调德在树人中的主导地位,脱离了德育,人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古往今来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好的定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的传播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学业和思想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的责任。传道者的责任是传道,同时还要明道,还要懂得修身。教师不仅需要外界的书本等作为教师,更需要做好自己的教师,自律,自省。近些年来,国内外不乏个别人利用药物化学专业知识合成国家管制类毒麻药品的报道。因此,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意义重大。加强教师队伍思政建设,使教师严于律己、以德立学,才能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3 摸清学生心理动态 做好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国之希望,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自新冠病毒肆虐以来,各大高校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在家不聚会、不外出、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并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5],2020 年的上半年学生在家里上网课,参加线上期末考试。疫情新增的报道不断,诱发了学生的恐慌心理,害怕被感染,被隔离;加之线上教学学习效果有限,又对期末考试成绩的担忧。尤其是对于备考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巨大的心理挑战。长期待在家里,极易诱发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抑郁情绪。2020 年9 月学生返校复课后,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内。这种牢笼感,束缚感依然存在。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药学专业学生返校复课的第一堂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的焦虑恐慌情绪,对药物化学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可引用过去一些经典的流行病的案例,以及最终人类是如何战胜疾病的故事,引导学生相信黑暗终将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特别是当下一些时尚的网红语言,融入学生中去,调节课堂呆板的气氛;课间教师可以行走于学生中,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所想,解决他们所忧,舒缓他们封闭抑郁的情绪。
4 挖掘药物化学中的思政元素 使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4.1 迎难而上 攻坚克难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开发出一种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意义重大。然而,新药的研发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老药新用就成为一个捷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可利霉素可以有效清除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在《药物化学》抗生素大环内酯类这一章节中,教师在讲授完红霉素类、螺旋霉素类、麦迪霉素类及氯霉素类后,可补充近些年来新研发的可利霉素。可利霉素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 类原创新药,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战略产品。可利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活性。在疫情期间由国家科技部主持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抗疫中,入选中国抗疫“三药三方案”。另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正在验证可利霉素的肿瘤干预通路,有望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生命希望。
4.2 潜心钻研 共同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青霉素是最常见的抗菌药物。在《药物化学》第一章绪论中药物化学的近代发展这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可以着重介绍。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发现,污染的青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而且在青霉菌的周围形成一个无菌圈,即抑菌圈。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这位科学家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变换了思维。他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青霉菌分泌一种能够杀死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他命名这种物质为青霉素。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就有可能杀死致病的细菌。1940 年,英国的弗劳雷、德国的钱恩进一步对青霉素研究改进,证明了其对人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这3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寻找到了一种强大的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挽救了二战时期无数伤员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进入了化学合成新药的时代,药物化学开始发展。青霉素的发现在该章节中通过这样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下来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章节中再详细学习青霉素的结构、理化性质及构效关系。
4.3 锲而不舍 不断创新 在《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章节,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过程。1763 年英国牧师爱德华报告了柳树皮能够治疗热病。1828 年法国药学家成功地从柳树皮里提纯了水杨酸。后来德国化学家霍夫曼成功地化学合成了水杨酸,但是其不但味道难吃,而且对胃的刺激性大。1897 年,霍夫曼的父亲患有风湿病,在服用水杨酸的时候抱怨药的味道难吃,而且不良作用大。霍夫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尝试在水杨酸分子上加一个乙酰基,就这样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问世了。阿司匹林的发现距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其治疗范围仍在不断地扩大。其不仅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近些年来还发现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预防结肠癌的发生[6],且能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7]。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就没有阿司匹林的问世,更没有今天药物化学的发展。
4.4 持之以恒 不轻言放弃 科研的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最需要的是敢于直面困难、持之以恒、勇于攀登的意志。《药物化学》镇痛药吗啡类似物章节中,应介绍海洛因的发现过程。1874 年英国一位药剂师怀特在坩埚中加入了吗啡和醋酸合成了一种新型晶体。之后,他将狗作为实验动物,将得到的这种新型物质给狗注射后,狗出现了虚脱、呼吸抑制等症状,就此这位英国的药剂师停止了该项研究。直到1897 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这种晶体作为药物用于抑制肺痨患者的剧烈咳嗽。1898 年,德国拜耳药厂开始生产该药,命名该药为“海洛因”。后来的应用中,人们才发现事实上海洛因的成瘾性比吗啡还要严重,其带来的社会危害远远超过了其医用价值,因此海洛因被定为管制类的毒品。设想一下,如果怀特当时没有放弃,继续坚持研究,海洛因就会提前20 多年问世。
4.5 提高安全意识 严把质量关 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物质。同时,药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的大事。近些年来,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因降低灭菌温度,减少灭菌时间,违规生产,导致患者用药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等不良反应。同样发生于2006 年的齐二药事件,由于该厂采购以二甘醇顶替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的生产,结果导致65 名患者用药后,有13 名患者死亡,另有2 名患者受到严重伤害。此外,还有尼美舒利和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否则治病的良药就会成为毒药。
4.6 提高绿色环保理念 药物化学实验课苯妥英钠的合成中,在进行苯甲醛的安息香缩合这步,通常选择氰化钠做催化剂。但由于氰化钠是剧毒品,使用不当易造成意外,一般选择维生素B1替代氰化钠催化此缩合反应。另外,在苯佐卡因的合成最后一步还原反应中,需要使用氯仿萃取,氯仿使用后要提醒学生回收废液,实验室应准备废液回收瓶。因氯仿本身低毒,有麻醉性,在光照下遇空气逐渐被氧化生成剧毒的光气。注意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
4.7 认真仔细 责任担当 1953 年,瑞士CIBA 药厂在开发抗生素时,无意中合成了沙利度胺。活性测试中发现沙利度胺并没有抗生素活性,却具有镇静作用。4 年后,西德格兰泰药厂将其开发成抑制妊娠反应的药物,并投入欧洲市场。药品上市后不久,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发生,研究证明沙利度胺导致全世界1.2 万海豹畸形儿出生。2010 年Science 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沙利度胺的致畸机制:沙利度胺是外消旋混合物,其右旋体有镇静止痛效果,左旋体具有致畸性。假如CIBA 药厂再仔细点,再负责些,也许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药物化学课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担当精神。
4.8 对科学的执着和奉献 书中记载,公元前二三世纪疟疾暴发,而直到距今1 个世纪以前疟疾疫苗才问世。《药物化学》抗疟药章节中,讲到代表性药物青蒿素时,教师可以引入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倾尽毕生精力查阅医书,遍访名医,收集整理资料,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人类在进步,病毒也在变异,但作为医科大学的大学生要坚信人类终将战胜病毒,取得胜利。
以上列举了一些蕴含着思政元素的药物合成开发的例子,意在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思想素质也要过硬。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又是药学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是一门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能否掌握药学专业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政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找寻药物化学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才能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培养出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