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
2023-01-10林检生唐逸飞李新华吴若霞
林检生 唐逸飞 杨 奔 陈 安 李新华 吴若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实现全民健康。医学生作为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学技能,还需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因此,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念,有助于医学生明确自身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社会责任和背负的使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1]。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风气下,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德医风,这无疑需要医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2,3]。然而,由于医疗体制、“医患比”、社会风气、网络舆论等问题,造成日益突出的医患纠纷、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4,5]。在一定程度上,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也面临着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以医学生第一门医学专业课程——人体解剖学为依托,充分发掘中医药高等院校深厚的医学人文底蕴,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推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中医药院高等校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1 加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校园医学人文环境建设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素材,例如,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正对南大门就有孙思邈老前辈的《大医精诚》被刻在石板上。校园进门处还有“神农尝百草”浮雕、华佗为关公“刮骨疗伤”壁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牌匾、张仲景“坐堂行医”石雕等文化走廊,此外,还有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医五老”雕像。这些建筑为校园医学人文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的素材,为学校的人文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气氛,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
教师如何用自身人文素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来改变学生,是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问题。解剖教研室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比如教师带领学生为“大体老师”默哀、组织并带领医学生慰问签署遗体捐献者、在清明节带领学生为“大体老师”扫墓、领读“解剖学誓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解剖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解剖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力求教学全程渗透素质教育。
3 完善解剖学知识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
如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如何将道德培育和科学素养培养融入课程中,如何将繁琐的解剖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如何把解剖课堂上出情怀担当,如何让学生在收获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及如何将这些问题落实到教学中去,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以学习解剖学第一课为开始,系统地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有效地将医学人文素养根植于医学生的整个人生,从而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建设下,不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
在理论课中,融入与解剖学相关的人文素养内容。例如:在讲到肝脏解剖结构与临床外科时,解剖学教师会跟大家简单介绍我国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院士,97 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做2~3 台手术,他还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争分夺秒,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此处,可以将人体的肝脏类比于大自然,大自然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自身净化能力,但如果人类毫无顾忌地污染环境,将会给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珍爱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时候,正好可以适当地插入中医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同样地,在讲解肺部的解剖结构时,可以与2019 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 相联系,讲述身边的“白衣天使”为了人类的健康,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湖南中医药大学早已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那就是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学生都会主动带上鲜花,为“大体老师”献花、默哀,以此促使学生在操作之前,以一种更为严谨、仔细的态度琢磨切口位置、操作方式,操作过程中更为小心谨慎处理血管和神经,操作完毕会更细心保存尸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尸体标本产生敬畏、感恩的心理,而且可以培养医学生严谨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人文素养[6]。在实验操作的考核中,不仅将标本制作的精美程度纳入考核中,同时也将实验室的卫生情况、对标本的爱护、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都纳入考核中。尽量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这不是为了完成某个解剖结构的操作,而是在完成一台手术操作,一台带有人文关怀的手术。
4 拓展医学人文教育渠道
构建强有力的医学人文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开通的微信公众号(“遗爱在人间”)作为宣传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曾经有位捐献者在生前说:“宁愿这些孩子在我身上割错一千刀,也不愿在病人身上开坏一刀”。遗体捐献事业,就是这样让逝去的生命在无私奉献中延续,进一步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应该感谢、感恩那些仁爱慷慨的捐献者。近些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共同举办了数次“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集体登记仪式”。组织医学生志愿者走访、慰问捐献者家属,开展器官(遗体)捐献宣传调研活动。
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解剖课外活动,例如组织解剖绘画比赛、标本制作比赛、以及开展解剖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医学与艺术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本与实验台的结合。让医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体的结构美、形态美、功能美、健康美、生命美以及诊治之美等。这些课外活动是医学生们发现、创作和呈现人体美的平台,有助于不断发现和传播医学之美,夯实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底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7]。
5 加强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中医药自信教育
在第一节绪论的讲解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对解剖学所做出的贡献。例如,据《黄帝内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尸体解剖的记录;两宋时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就有对人体骨骼和人体胚胎的详细介绍;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亲自解剖30 余例尸体,编著《医林改错》一书,在书中对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7]。此外,在抗击2019 年全球暴发的COVID 疫情中,中医药不仅在我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全球抗疫斗争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 个国家和地区,现已发布45 个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药正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8,9]。这些数据和事实,有助于增强医学生对中医药的自信心。
6 展望
解剖学虽然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课程,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一个涉及多角度、多环节、多方面、多维度的复杂体系。在发挥各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求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即在校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日益衰落的医学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还原医学的本质,实现医学的价值,传授医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