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3-01-10刘德旺包保全麻剑南徐晶光王晓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实验教育

岳 鑫 刘德旺 包保全 张 英 于 娟 贾 鑫 麻剑南 徐晶光 王晓琴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劳动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尊崇劳动、热爱劳动是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然而,面对大学生群体时有发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主动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案例,不禁令人警醒和深思,劳动教育的矮化、弱化的现象在高校中必须得到彻底扭转。笔者通过在中药学专业的教学中成功实践劳动教育,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体现时代性,突出差异化,坚持系统观念,确保取得实效。

1 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并强调要培养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1];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3]。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须把握好以下3 点。

1.1 准确理解高等教育定位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一定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国家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期,也是专业知识积累、劳动观念塑造、工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高等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就过硬技术、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树立起新时代的劳动观,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深化劳动教育认识 劳动教育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目的,重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获得劳动本领,保持劳动本色[4]。新中国成立之初,坚持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原则,提倡“人民教育”,学校设置生产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农劳动技能,塑造劳动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高度分离,学习和生产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核心或者说是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重点依旧是劳动的技能水平和价值取向,需要改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模式。

1.3 充分挖掘高校劳动教育内涵 对于青年学生,高校是他们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站,是校园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缓冲带;于高校而言,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顶端,是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接班人的主渠道。劳动教育作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教育之一,必须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以火箭为例,如果思政教育是中控系统,那么专业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将共同组成动力系统,专业知识是燃料,劳动教育是助推器,用劳动教育把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同时对即将开启的职场生涯起到调节平衡、把控方向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年学生切实经历动脑、动手、出力、流汗,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磨炼意志、强化担当、塑造自我的目的,也进一步促进立德、增智、强身、育美,做到知行合一,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核心价值观[5,6]。

2 劳动教育在中药学专业教学中成功实践

在中药学专业的教学中嵌入思政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基本解决了学生对中药学课程思想认知的问题[7]。但这还不够,想学、要做,还得能做、干好,恰恰是劳动教育这把金钥匙打通了高质量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2.1 以问题为导向引入劳动教育 高校中药学课程专业性很强,中药学教学活动相对枯燥,尤其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3 个部分,知识量大且庞杂、实操环节多,教学难度大。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内心从接受到喜欢这门课程,因此,理论教学成效显著。在实验室教学环节,为节省学生时间、保证实验质量,事先由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耗材和生物样本,学生直接进行具体操作;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考虑课时和安全因素,以实验老师操作讲解、学生观摩学习为主。但实验室和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实验中机械的进行操作,并时有实验器皿和生物样本损坏,实验结果也难以到达预期,野外实践教学则更像学生的休闲放松,观摩学习变成了参观娱乐。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探索引入劳动教育。

2.2 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劳动教育 在专业课程加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绝不是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接和叠加,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突出融汇与贯通[8]。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也是这样。理论教学环节,把部分思政教育案例直接外延为劳动教育内容,如以“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为案例引导学生提升对专业精神的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这既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劳动精神的内在体现。实验室教学环节,通过加大学生参与度以实现劳动教育,每个实验小组出1 人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提前准备所需耗材和生物样本,让学生参与服务实验的劳动,更加珍视劳动成果;实验操作中,实验老师随机提问学生,促使每位学生认真思考、系统理解实验流程及理论知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各实验小组平行体验操作,组内自行分工,实验老师最终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种好试验田”的责任感,也培养了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2.3 以结果为导向实施劳动教育 实施好劳动教育,做好课程设计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科学的制度保障、老师的倾情付出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首先,在理论教学环节,将劳动教育嫁接到思政教育中一体化推进,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把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表现纳入期末考试成绩计算体系,实现用制度约束行为。再次,老师带着感情与温度开展劳动教育,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此外,老师身体力行参与到野外实践教学中,对劳动教育效能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学会转到学精,由学习转为学业。实践证明,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引入劳动教育,切实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有效培养了学生劳动精神。

3 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构建起“五位一体”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落实好党中央及相关部委关于高校劳动教育要求,应从3 个方面着力。

3.1 牢固树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劳动教育宗旨不会改变,劳动教育理念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属性。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为主线,立足当前相对发达和高度分化的社会生产实际,聚焦人民的生活需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锻炼,培养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着眼学科前沿,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细节问题,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培养正确择业观和俯身艰苦地区与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积极宣传在危机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

3.2 突出高校劳动教育个性化设置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高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其他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中之重,其他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也非常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高校劳动教育要固定模式、固化程序,简单粗暴搞“齐步走”。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与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协同发展,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劳动教育设置应该体现出差异化,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此外,高校劳动教育可拓展个性化的外延空间,注重“三个结合”,与实习教育相结合,在实习实训中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创业创新训练中培养创造性、探索性劳动能力;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培养劳动情怀和劳动意识。

3.3 切实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效能 当一项制度呼之欲出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呼吁和努力,需要行业先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制度一经出台,贵在执行重在落实。高校应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扩展组织形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高教育效果。坚决避免形式主义,防止避实就虚、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走过场,要科学区分智育与劳动教育,防止用专业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学校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家庭与社会同样有责任和义务助力高校劳动教育。家庭对青少年三观的影响是持续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一样需要家庭的持续发力,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家庭重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各方面在为劳动教育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和机会的同时,必须强化典型案例宣传,积极营造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的社会氛围。另外,教育是带着情感和温度的,而传递这份情感和温度的载体就是教师,所以不断提高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和素养亦是充分发挥高校劳动教育效能的关键。

声明:所有作者均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劳动实验教育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做个怪怪长实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