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医院校音乐教育的育人使命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01-10邱旻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育中医药育人

李 媛 何 晓 邱旻洋

(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标志着我国学校美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意见》开篇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理论上阐述了美与道德、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确立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应有地位[1]。中医人才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保障和第一资源,更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必然在新时代中医院校承担起特殊的育人使命,也将为实现中医药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1 新时代中医院校音乐教育的育人使命

1.1 以乐化人——化医德高尚的中医人才“医学教育,德育为先”是中医药卓越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圣贤们都一致认为音乐具有养成、改善,甚至改变人的品行、道德、观念的作用,承担着使人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音乐教育可化人于礼善,而医德高尚的中医人才必然要有“大医精诚”之仁礼、向善之心。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里仁为美”的理念,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才能达到正心化人的目的,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荀子在其《乐论》有曰:“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阐述了音乐在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音乐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因此他认为音乐具有净化人心灵的作用。尔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圣先贤们都相继倡导了音乐的德育作用。纵览东西方音乐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经典的音乐作品往往都具有这样的共性和内涵:基于对伟大人性的歌颂、对美好生命的礼赞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因此哪怕是在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面对疾病的煎熬和痛苦、面对命运的压力和挣扎时,伟大的作曲家们依然能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渴望、对大千世界的纯真善意、对多彩生命的坚持向往。音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实则与医者所承载的对生命本质与人性的关怀意涵相通,其德育价值意蕴深远。

1.2 以乐育人——育传承创新的中医人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卓越人才肩负的重要使命。(1)音乐教育其本身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就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2)音乐教育不仅能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精华”的重要载体,更能成为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文化从诞生起便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药之“藥”便是在音乐之“樂”上加以草字头而构成,因此古人有云:“乐者,亦为药也”。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黄帝内经》则记载了完善的五音疗病体系,将辨证施治与辨证听乐相结合,奠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一本记载我国古代乐歌的著作,它更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其中记录的各种花草药物合约达149 种。在中医古籍中,还有将近1500 种歌赋类医药文献,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濒湖脉学七言诀》《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正续集》《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鉊标>[2]。这些蕴含着中医文化精华的经典古籍,在阐释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同时,兼具丰富的节奏美、韵律美、歌唱美和艺术美,都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运用艺术化实践手段、艺术化传播途径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人才之目的。

1.3 以乐塑人——塑全面发展的中医人才“提升审美,全面发展”是中医药卓越人才应有的时代特征。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方面的功能亦是对感性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过程。医学教育由于其学科属性较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的中医人才应该是兼具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即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文化技能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坚决果断,还应有对宇宙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的感性自觉追求。加之中医文化本身就是古代先贤在探索宇宙、自然、生命、社会等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思想,其所蕴含的医学美学观念与艺术在本质上是具有相通的文化核心内涵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曾说:“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意愿,使其感知力更加敏锐和细腻,情感更加丰盈,还能帮助其开启一种新的和不同的看待、感受、思考世界的方式,从而对医学的认知更加深刻而多维,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生动而丰富。用音乐教育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互补,让医学生学会用美的角度审视自己和所从事的专业,才能以期塑造出用精湛的医术和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治愈、温暖患者的时代医者。

2 新时代中医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育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但是相较于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院校,美育仍是中医院校素质教育工作中亟待补齐的短板。音乐教育在中医院校的育人过程及育人成效整体上还与其他综合类高校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培养“医德高尚”“传承创新”“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目标,笔者认为中医院校可以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多样化——鼓励音乐课堂与思政课堂同向同行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化”医德高尚的中医人才,首先可以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实现音乐课堂与思政课堂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作品的本体美之外,还可结合作品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德育精神;思政课教师则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中所承载的丰富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具有艺术化特色的课堂教学,使育人过程更具新意和活力。其次,音乐课堂和思政课堂还可同时以医学主题音乐作品为载体构建“音乐育人——中医育人——思政育人”三位一体的特色多元课堂。如讲述中国中医药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大型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就是典型的中医特色育人素材;又如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者根据歌曲《国家》改编填词的抗疫作品《中医佑华夏》,则是一首将家国情怀、大医精诚、战“疫”力量凝练在歌曲中的时代作品。这些鲜活的音乐作品都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化中医育人于无形。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可鼓励音乐教师与思政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搜集整理中医主题优秀音乐作品,提炼作品的思政元素,深化作品的育人内涵,形成共享教学资源库,使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同向同行的多样化教学中形成互补,共同实现“化”医德高尚的中医人才目标。

2.2 课程设置特色化——强化跨学科融合完善音乐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新时代中医院校音乐教育实现其育人使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以音乐鉴赏为主体的公共音乐类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医院校音乐教育的育人使命,在课程改革上可关注如下这几个方面:(1)强化跨学科融合理念,开设医学特色音乐课程。学科融合不仅是完善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是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必然需求,中医院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可充分凸显医学特色,比如可开设音乐治疗、音乐与健康、音乐与养生等相关系列课程,不仅可向学生介绍《黄帝内经》中的传统“五行音乐疗法”,对比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疗法之间的异同,还可将音乐养生与时下所倡导的“大健康”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与医学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中,树立起身体、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多方面的完全健康意识,从而实现拓展其医学视野,拓宽其临床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的育人目的。(2)完善音乐课程的门类及形式,开发多样的活动性课程。中医院校除了开设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鉴赏类课程之外,还可强化课程的体验性,通过活动性课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可以从单纯的鉴赏向学习一门音乐技能转变,比如可以开设歌曲创作与改编、声乐演唱基础、合唱演唱与实践、器乐演奏入门等课程,并将中医类歌赋文献等经典文化融入歌曲创编、演唱、合唱、演奏等课程的具体实践中,由此把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结合起来。(3)值得强调的是,以上课程的改革及完善,对音乐教师的多学科背景及专业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引进音乐学科不同术业的教师,不断提升中医院校音乐教师的医学知识结构与育人担当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概言之,通过特色化及多门类的音乐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有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人才,更能助推中医文化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医院校音乐教育的育人使命。

2.3 校园文化品牌化——打造以合唱团为主名片的艺术社团 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音乐教育育人使命的“第二课堂”。中医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中医文化深度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1)中医院校可构建以合唱团为主名片,多社团平行发展的艺术团综合模式。相较于器乐、舞蹈、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合唱具有普及性强、参与度高、通识性广的特点,我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先生曾说:“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合唱艺术的“美育”和“美誉”价值,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宣传力的品牌合唱团,成为了本校的一张对内和对外的文化名片,如清华大学学生合唱团,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湖南师范大学天籁合唱团、温州医科大学柳叶刀合唱团等。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中医学生来说,合唱团无疑是其参与到校园艺术活动中最具普适性及体验性的社团。学生在多声部的合唱艺术实践中不仅能体验音乐、体验和谐,在群体合作中体验自己的创造力,还能帮助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友谊,更有助于其今后在成为一名医者时,学会与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和谐处理医患关系。(2)中医院校还可以各类艺术社团为载体,将中医经典文化、中医名家故事、中医五禽戏等融汇于合唱演唱、音乐剧表演、嘻哈说唱、现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进一步策划“唱响中医”“舞动中医”“演绎中医”“传颂中医”等中医特色系列校园活动,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每年定期举办的医学人文艺术活动或艺术节,让校园艺术活动的数量、内容和覆盖面、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在艺术的熏陶与中医文化的浸染中,进而提升审美全面发展,进一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

2.4 管理机制协同化——重视音乐教育在中医院校特殊地位 目前在大部分中医院校音乐教育乃至美育都处在较边缘化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标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许多非医非药类高校都已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中医院校美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重视音乐教育在中医院校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实现其育人价值的有力保障和坚实基础,更是基于把更多的中医院校办成有品位、有内涵、有气质的一流大学的自觉追求。(1)中医院校可积极成立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校美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由学校主要领导主抓学校美育,并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定期研究美育工作,把握美育发展方向,加强美育顶层设计。(2)可积极组建学校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统筹指导学校美育工作,建立健全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美育协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形成合力。(3)可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学生艺术联合会,形成“团委、学工部、美育中心——学生艺术联合会——各学院艺术骨干——各班级文艺委员——每个学生”的“五级”网络工作图,打造自上而下的协同化管理机制。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院校音乐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时代所特有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并将中医院校音乐教育育人使命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进一步深化音乐教学与课程改革,加强跨学科融合,凸显实践特质,创新管理机制,探索音乐教育在中医院校的特色化、多元化育人实践路径,紧紧把握住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机遇和新能量,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育人成效,力求培养出医德高尚、传承创新、全面发展、温暖人心的时代医者。

猜你喜欢

美育中医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