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中药学专业创新要求特征的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案改革的探讨*

2023-01-10周逸群石继连肖美凤刘文龙贺福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培养目标中医药

周逸群 石继连 肖美凤 刘文龙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中药学学科教育自古作为中医的随从地位纳入中医的师徒教育体系之中,强调医药不分家。20 世纪60 年代,中药教育从中医药教育中分离出来,借鉴现代的药学教育形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药教育体系。1977 年恢复高考后,中药的研究生教育才逐渐形成规模,得到快速发展。至目前为止,全国有155 所高等学校设置了中药类专业,但中药专业研究生教育却以各省市的中医药大学占主导地位,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也主要集中在全国的23 所中医药大学中。在全国第四轮学科学位点评估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专业的中药学学科教学水平处于全国前列[1]。随着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不断彰显,新形势下中药现代化所面临的关键科学前沿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情形下[2],怎样进一步对现有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是中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中药创新研究型人才素养知识结构特点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创新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宝贵、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特别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怎么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型研究人才就提到了日常议程。因此,怎样培养出创新型中药硕博士研究生人才的教育问题就摆在眼前。

中药创新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2 个方面的基本素质[3]:一是创造性人格;二是创新能力。

1.1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强调“标准化”和“批量化”,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按照统一规格,大批量生产“标准件”人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不适应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呵护创新人才的兴趣和激情,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强化个性化培养,强调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显现个性创造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在中药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优秀教师的悉心教导,更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热情、追求真理的科学兴趣和坚定不移的创新意志。这些不可能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只能依靠学生潜心于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自主科学体验和科学实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学生来说,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就是要自己寻找一条新方法、新观点或新途径,体现了一种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激发创造的激情。同时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土壤,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高等学校应提供创新沃土。

1.2 创新型人才能力 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水平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两大方面[4-6]。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中药专业的知识水平通过其化学、生物、数理、中医药基础理论等知识群反映出来,其知识全面、扎实、深厚和灵活运用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也是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案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受到中医药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特殊关系的影响,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哲学思维科学的学习、历史、地理、法律、政治等学科知识对形成中药专业人才的创新人格有重要的作用,专业水平和人文社会学科完美结合才有利于培养出原创性强的中药研究型人才。同时中医药人才的创新能力还应与时代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大地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创新价值。

2 中医药现代化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对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要求

2019 年2 月20 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组成推荐委员会,对2018 年12 月面向各分支机构征集中医药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相关候选问题进行了论证,最终分别遴选出3 项重大科学问题和3 项工程技术难题已向行业发布,形成了2019 年中医药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共识[2]。其中,对中药作用机制和对生命作用机制的阐述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前沿科学重大问题;高效的中药新药智能创制是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针对上述情况,本团队提出了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7-9]是解决上述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重要理论、方法。

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认为人体与中药是自然界生物演化历史长河之中形成的巨复生物超分子体,可运用超分子化学解析生命进化轨迹,溯源中医药理论产生之因[10,11]: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类分子遵循超分子化学规律,按“印迹模板”逐级形成超分子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无生命的无机络合物,再到有生命的酶系统,由简单的单分子到复杂的超分子机器,无不打上超分子化学的烙印。在由逐级超分子体构成生物体链条中,生物超分子化学作用贯穿始终。由“印迹模板”通道结构逐级有序排列构成经络,管控“社会分子”;在人体心脏搏血的推动下,溶于血液中的客体小分子物质在脏腑经络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中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即脏象;据此可阐明生命科学本原和中医药“理”“法”“方”“药”原创性理论;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12],重构并融合中医药基础理论,最终实现现代化。

因此,对中药专业创新研究型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以下要求:(1)人格意志: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创新热情、追求真理的科学兴趣和坚定不移的创新意志,克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能力培养:学生要有宽广的基础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既要学好中药传统经典理论,又要学好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生物、化学和数理科学知识。(3)个性特长:学生要有特立独行个性,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人生定位,具有创新潜质。(4)注重塑造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宽容失败的精神。

综上所述,中药专业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12-15]:“传承经典,现代交融;生化为基,理数表征,医药合修;专业精湛,人文并蓄”。其中“传承经典,现代交融”就是要尊重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强调古代师承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借鉴现代的正规学校教育优势,加强现代科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生化为基,理数表征,医药合修”就是学好生物、化学及数理学科基本知识,全面学习医药知识,侧重学好药学知识,知医创药,数理表征;“专业精湛,人文并蓄”就是要有精深的中药专业知识,兼蓄人文知识,可塑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成功意志。

这样就需要对现有的中药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改革,为中医药现代化奠定创新研究型人才基础。

3 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对中药创新研究型人才素质的影响及改革方向

1958 年以前,中药专业没有从中医专业中分化出来,其培养目标混同于中医传统培养目标[16],创新意识薄弱。1958—1978 年,为本科教育阶段,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经过劳动锻炼的,体魄健全的,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具有现代医药知识的高级中药师”。1978 年恢复高考后才陆续开始招收研究生,1982 年全国开始招收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其中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 年全国老四所中医学院校开始招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中药学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德才兼备的医学科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包括[17-23]:(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祖国医药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进行一般学术交流的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5)身心健康。而博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高水平论文发表的要求。目前中药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式)相对稳定,深受现代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虽说强调中医药特色及学科创新发展的要求,但面对中药学学科自身现代化程度和怎样进行现代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亟需得到解决的实情,笔者认为,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突出生物超分子化学、高等数学、数据挖掘和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4 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方向

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培养[24],其中研究方向宜增加中药超分子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中药超分子结构、性质及运行和作用规律以及其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的影响;课程学习宜增加超分子化学、生物超分子体、中药应用数学等课程;实践环节可增加中药超分子课题标书书写环节;学位论文可在中药药性、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方向安排一些中药超分子印迹作用的研究,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中药超分子绵能力。

5 生物超分子学位论文对中药创新研究型人才素质的影响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学历期间所研究项目的总结性材料[25-27]。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败,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学位论文是否有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高难度、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又能培养研究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由于中药与人体的超分子自然属性决定中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物超分子学位论文对中药理论现代化的作用,可以从中药药性、中药药理、中药炮制与制剂等方面结合生物超分子化学进行学位论文的设计,加强以生物超分子化学为基础的中药专业各学科体系现代化的研究,最终阐明中药成药性及新药创制的科学规律。

6 强调创新文化和环境对中药创新研究型人才素质的影响

培育创新文化,宽容失败,提倡批判性思维,尊重创新,给有个性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不断加大创新环境的建设,对推动中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由于生物超分子化学的引入,适宜中药专业原创性研究的学科知识得到完整的补充,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中药专业人才的原创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结合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需对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教学体系和学位论文的培养进行改革[27-31],不断完善和修正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升中药人才素质结构及竞争能力,造就卓越拔尖原创型研究人才,以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需求。

猜你喜欢

研究型培养目标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