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报刊出版研究*

2023-01-10侯俊英

中国出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商报南洋华文

□文│侯俊英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时期始终注重报刊出版和对外宣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奔走疾呼。报刊作为战时宣传的喉舌,是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战动员的同时,也通过海外华文报刊凝聚了华侨华人的爱国力量,在华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的作用尤为突出。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总数为151家,东南亚华侨报刊就占其中120多家。[1]海外华文报刊站在祖国的立场上,向全世界宣传华人华侨齐心抗战的决心,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行径,鼓舞了华人华侨的抗日情绪。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内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报刊出版活动,出版或参与编辑了如《救亡时报》《先锋报》《南洋商报》等报刊。

与在欧、美、俄等国家或地区创办的抗日华文报刊不同,东南亚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形势更严峻、抗日斗争需求更迫切、抗日报刊出版难度更大。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结合当地实际,以正确的办报办刊方针和思想影响东南亚抗日报刊的发展,引导大众舆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国家的声望。

但目前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南亚国家的报刊活动研究并未受到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东南亚国家作为抗战时期华文报刊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爱国战线的重要伙伴——侨商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更是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经济受益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有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地区的报刊活动和宣传策略研究理应得到更多关注,这对于完善党的新闻出版史,为当前做好对外出版传播工作提供经验和思想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人才培养:外派优秀人才,指导爱国侨报出版

1936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开始加大对海外华侨的统战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中央设立南方局,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侨聚集的核心区域,成为党中央重点关注与呼吁的地区。除了通过海外党支部直接办刊(如《救亡时报》等),党中央更多地通过外派优秀的编辑人才参与海外华文报刊编辑部工作,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立场通过报刊实践活动进行传播与发扬。

以《南洋商报》为例,这份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的华文商业报,受中国共产党思想影响极深。《南洋商报》最初的办报宗旨是为华人提供商业和教育的信息服务,十余年后,发展为新加坡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刊之一。1940年,被誉为“新闻出版战线的先驱、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胡愈之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前往新加坡,担任《南洋商报》的编辑部主任。经过深入调研,胡愈之对《南洋商报》的办报风格与版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办报方针,将内容转向华侨更关心的抗战宣传,追踪国内抗战消息与国际形势,并加强社论工作。

1941年,王任叔受周恩来委托,前往新加坡任教并为《南洋商报》撰稿。他首先在《南洋商报》上连续发表6篇致文学青年的通信,对当时南洋华侨的抗日工作起到积极带动作用。国内优秀的编辑人才加入,逐步扩大了《南洋商报》的编辑队伍和出版影响力,使之发展成为“南洋侨报之首”,成为我党团结华侨抗日救亡、实现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

在《南洋商报》的示范带动下,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仁人志士纷纷投入东南亚办刊的一线中,例如《真话报》的李启新,《总汇新报》的乔冠华、郑森禹等。党外派优秀编辑人才参与华文抗日报刊活动,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国家报刊实践的最大特点之一。

二、报刊内容建设:追求真实,重视社论

内容是报刊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结合东南亚当地实际,凭借对国内抗战局势的大量客观报道,和对“社论”这一新闻评论工具的有力使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和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行径,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引导舆论,构筑宣传阵地,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国家的声望。

1.报道客观事实,反馈国内外抗战局势

“宣传愈是接近事实,愈能得到宣传的效果……只有对事实的真相的忠实报道,才是抵抗敌人造谣的有效武器。”1941年胡愈之在《南洋商报》发表《论海外宣传工作》一文,[2]强调海外宣传工作客观报道事实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结合东南亚当地实际,以其坚定明确的思想导向、实时客观的内容报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凝聚人心、争取抗战胜利的有力武器。

首先,东南亚华文爱国报刊派出大量战地记者,前往战区调查报道,揭露日军侵略暴行。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及其他十余家侨报派出15名记者组成的南洋华侨战地记者团,到中国内地进行长时间的战地采访,向华人华侨报道中国抗战的消息。[3]

其次,报刊持续跟踪国民党政府动态。皖南事变发生以来,《现代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蒋介石积极反共和消极抗日的真面目,深刻揭露国民党政府内部腐败和意欲挑起内战的行径。[4]在《李洪先生的死》一文中,胡愈之对国民党军队竟因恐惧新闻记者李洪报道战溃消息而将其杀害的消息表示“没有悲哀,只有愤怒”。[5]

最后,报刊持续刊登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思想和苏区真实情况。胡愈之在《风下》周刊《关于民族形式》一文中,向南洋介绍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用以指导南洋新文化运动。[6]1936年,北马地区左派报刊《现代日报》刊登并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大量报道国内抗日军民消息,积极反映真实的中国与共产党风貌。[7]

在民族危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即争取抗战胜利,实现救亡图存。通过客观报道抗日救亡事实,报刊一方面凝聚爱国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另一方面争取反对内战舆论力量的支持,力争抗战胜利。

2.充分发挥社论的舆论导向作用

社论是反映报刊编辑部对重大事件的立场、态度和观点的新闻评论,抗战时期的报刊社论带有鲜明的宣传色彩,并且成为报刊发挥政治宣传作用的有力武器。东南亚抗日报刊刊登的社论以凝聚爱国华侨华人力量为旨,情理交融,鼓舞华侨士气,同时构筑宣传阵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国家的声望。

胡愈之发表的社论针砭时弊,为新加坡华侨分析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内抗战情况。积极宣传南洋华侨在抗日救国中的重要作用,鼓舞了南洋华侨士气,充分调动其爱国热情。《南洋商报》发布的 《敌国的崩溃已属必然》《我军击败汪逆贼军如秋风扫落叶》等文章,慷慨激昂地带动民众情绪,引导舆论,激发读者抗战必胜的信心与爱国热情。[8]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洋商报》迅即反应并发表社论:“在日本强盗压境的日子里,‘团结则生,分裂则亡’,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不当汉奸汪派,都应该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9]之后《南洋商报》根据华侨群众最关心的事件问题,具体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政策,提出“不分党派,不分老幼,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的核心理念。[10]1941年2月中下旬,胡愈之在《南洋商报》连发6篇社论,从《论保卫南洋》到《六论保卫南洋》,站在南洋人民和华侨的立场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驱逐日本侵略者的正当理由,理性呼吁大家一致抗日。[11]

三、报刊运营实践:攻坚克难,联系群众,扩大发行

抗战时期的报刊运营工作异常艰难,但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了报刊出版和发行工作的重要性,克服极端困难主动出版,紧密联系群众,并格外注重发行,加强统筹协调,使地下抗日报刊运营得力、发行广泛,扩大宣传影响,放大抗战声音,树立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坚定的反法西斯形象,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重压之下,克服极端困难主动出版报刊

在东南亚华侨的地下抗日斗争中,地下抗日报刊始终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在华侨抗日斗争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国家相继沦陷,日军摧毁华侨企业、逮捕知名华侨、杀害外交官,同时封禁办报所需物资,油墨、纸张、铅印或油印设备无法流通。打破日军的信息封锁成了爱国华侨的当务之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大批地下刊物涌现,如菲律宾的《华侨导报》《侨商公报》《南侨呼声》《大中华报》等,泰国的《真话报》《中国人报》《同声报》《重庆报》《自由人报》《青年报》等。[12]

其中在菲律宾影响力最大的抗日报刊《华侨导报》,由林季良、麦慕平等同志在马尼拉筹办,罗理实、黄薇等中共党员先后参与出版工作。在日军的搜查与重压下,《华侨导报》编辑部为保证报刊发行,伪装成一个“大家庭”生活,每个工作人员在家庭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白天成员们搞家务、买菜、做饭,到了深夜便开始编辑工作,在微弱的灯光中收听记录新闻,编报、刻写蜡纸和油印,并时刻警惕着日军的突袭查封。报刊编辑完成后的发行工作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在抗日组织与读者的支援下,印好的《华侨导报》常常藏匿于日常用品中才得以运输。尽管如此,《华侨导报》依然发展成为菲律宾宣传抗战的一支主要力量,对国内以及华侨的抗敌斗争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13]

1942年《真话报》秘密出版于泰国,创刊初期,油印材料买不到,只有通过抗日群众协助找来一些蜡纸、虫蛀了的白报纸与油墨,《真话报》才得以出版首刊。四版八开的报纸,全部工作人员只有6人,分散在5个地点开展编辑活动。报刊出版后,报刊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分发,常突遭日本军警逮捕,甚至因拒绝透露地下报社活动情况而惨遭杀害。[14]

为适应抗日斗争高潮的需要,因报刊无法送达泰国南部,《真话报》编辑部出版南部专属报纸,将出版机关设在橡胶园中,编辑人员用一部十分破旧的收音机勉强地听一些零星国际新闻。由于条件限制,每月只能出版两期,但对泰国南部抗日组织成员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从创刊到被迫停刊,《真话报》一共出版发行6年8个月,共出版219期,有80期都是在秘密状态下出版的。[15]

2.紧密联系群众,组织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办报原则之一就是紧密联系群众。

第一,报刊内容极其注重读者意见,《南洋商报》在胡愈之的改革中,坚持紧密联系群众的方针,将读者放在首位,反映群众最关注的国内外抗日情势,重视读者对编辑部的意见反馈。胡愈之上任《南洋商报》后,针对《南洋商报》编辑部做了3项规定:一是必须负责答复和接待《读者园地》的读者来信来访;二是在外勤采访过程中,如遇读者群众反映问题,必须及时向采访委员会报告,重要内容直接向编辑部主任报告;三是华人代表来访由胡愈之亲自接待。[16]报刊编辑部主动联系读者的同时,也收到了读者的积极反馈。[17]当抗日战争进入高潮时期,胡愈之在报刊发表文章带头发起反分裂、反妥协、反专制的“七七”签名活动,南洋各地的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纷纷响应,仅仅3个星期,就有20多万人参加。[18]

第二,报刊积极鼓舞组织华侨参加抗日活动,日军侵袭东南亚之后,广大爱国华侨为了保护《真话报》的生存,踊跃捐款赞助,每期报纸都登有感谢读者赞助的“鸣谢启事”。[19]报刊在地下组织群众读报班、学习小组、互助社,以学习华文、英文或印尼文为掩护,传阅油印秘密小报和学习资料,在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教育与发动群众,讲解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在群众中扩大团结抗日的宣传面。想进入抗日爱国团体的成员需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由报刊忠实读者发展为组织成员,再发展为骨干。[20]为了组织起严密的统一战线,华侨抗日报刊逐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爱国华侨组织发展群众的核心纽带。

3.注重报刊发行覆盖面

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南亚抗日报刊出版中格外注重发行流程,在发行方式、发行范围、发行数量等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发行困难的局面。根据《华侨导报》编辑黄薇回忆,《华侨导报》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利用各地抗日地下组织,形成一套独特的发行渠道:报纸经过伪装后交给秘密交通员送到发行站,然后由各抗日地下组织根据各自的组织结构,一层一层分发到组织成员手中。报纸常被藏到雪茄盒、火柴盒、发蜡桶、麻甬袋(菲律宾人用来装东西的草袋)中,秘密接头的同志经常伪装成天主教徒,在教堂中交换藏有报纸的圣经,或在菜市场交换菜篮完成传递。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华侨导报》有时发行量能够达到两千多份。此外,《华侨导报》号召侨胞抵制敌报,不订阅、不叫卖敌报,不在敌报上登广告,限制日寇报纸在华侨读者中的发行,揭露其虚假宣传。[21]

四、结语

党在抗战时期的对外传播实践构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形象的认知,对于树立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坚定的反法西斯形象、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南亚人民与中国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一致抗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理论的历史映照。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南亚的抗日报刊活动与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共产党人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中,既要重视培育优秀传播人才,支持优秀传播人才走出去,又要积极探索不同的传播手段、叙事方式、传播渠道等方法,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共情力强、有技巧的对外传播核心话语体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减少海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刻板印象,增进互相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友好的中国。正如东南亚华文报刊在抗战时期对苏区延安的报道那样,让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以真实地树立在世界人民面前,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猜你喜欢

商报南洋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感恩领导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题蓝花楹
机电商报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
都市新闻眼·《东南商报》摄影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