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浙江省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创新的实践探索
2023-01-10陈知然
文/陈知然
一、数字技术赋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意义
天花、鼠疫等恶性传染疾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巨大破坏,21世纪人类社会仍然面临着SARS、MERS、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考验。数字科技作为一种通用性赋能、颠覆式创新技术,通过其“泛在连接、数智融合、创新赋能、高速计算”等特性,可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缓解医疗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等问题。
1.提升疾病防控和反应能力,满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求。数字技术可以快速实现重大疾病信息源头收集、异常情况发现、感染人员追踪、实时在线监测、信息互通共享等。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看,我国各系统、各地区之间传输的数据量受限、实时性不强,现有应急指挥、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等系统的全覆盖、可追溯、可追究和可监管能力不足,要向全链条化高效协同、无缝对接发展。
2.创新医疗服务方式,实现医疗资源均衡供给。数字化提升后的医疗设备和机构可以实现突发应急救治、远程会诊及手术、辅助影像诊断、疾病智能筛查、医工机器人等服务功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是责任落实、执行和协调的第一道防线,而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有限,数字技术正是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的有效手段。
3.加快医疗技术研发速度,实现高端产品自主可控生产。数字技术可以加快和创新药物分子设计、病毒基因组检测、新型组合疗法研究、医疗机器人生产等。目前,我国90%以上的主流数字医疗产品和高端药品均是海外进口,根据“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国产数字医疗创新并提高药品研发及产业化水平是突破医疗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点工作。
二、浙江省数字公共卫生体系具备良好的建设基础
受益于浙江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浙江省在数字卫生、智慧医疗领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
1.数字公共卫生建设起步较早。浙江省早在“十一五”时期开始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2012年开始启动“杭州智慧医疗”APP、“医信付”信用结算等项目建设,在乌镇诞生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2017年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2018年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实现影像云端会诊、刷脸快捷就医、一卡通健康服务等功能,数字赋能深化医改、改善服务和发展产业取得显著成绩;2019年正式成为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
2.数字公共卫生建设基础扎实。浙江省拥有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为代表的知名医疗机构,并落户以阿里巴巴为首的72家数字医疗创新企业,时代大潮推动这些机构在数字公共卫生领域加速融合。其中,浙大一院早在2016年上线了全国首个公立三甲医院线上院区;浙大二院于2017年上线浙二互联网医院,打造全国首个全数据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医疗体系,并参与《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2021年,阿里巴巴、浙大二院、浙大一院等单位整合优势,联合开展面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5G智慧医疗系统建设。
3.数字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浙江数字医疗技术正从“互联网+”向“AI+”升级,涌现了阿里健康、微医集团、医惠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产品。例如杭州键嘉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试验,强脑科技实现意念控制假肢完成精细动作。此外,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加快影像设备、微创手术器械、体外诊断、健康监测与医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发,浙江大学成立“脑与脑机融合前沿学中心”,浙大一院成功研发人工智能甲状腺超声辅助诊断等系统。
4.数字化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浙江省“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防疫、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框架体系等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浙大二院运用远程VR探视系统助力远程会诊和家属探视,智能机器人实现物流配送和自动消毒。浙大一院5级远程会诊服务平台为全省11个地市以及省外30余家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实施远程会诊。阿里云提供了高效基因序列检索、转向量等技术,助力新冠肺炎病毒序列分析和基因药物研发。海康、大华等企业生产的热成像测温仪实现智能化健康监测。
三、浙江省数字化卫生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公共卫生数字化虽发展快速,但仍面临一列问题和挑战。一是公共卫生数字化创新基础仍需夯实,目前接入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系统的医院数量依然有限,数据壁垒依然存在,新型数字公共卫生创新型设施建设还需加快。二是关键数字技术支撑力度不足,提升公共卫生个人隐私所需的区块链技术、卫生数据采集所需要的“万物智联”物联网技术、数据分布式流通交换所需要的5G、IPv6等下一代宽带网络技术等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高能级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的公共卫生监测、管理等系统尚未开发完善,生物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量偏少,跨省域、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平台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四、加快推进浙江省数字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公共卫生管理涉及疾病预防、监测预警、救治救援、区域协调等多方面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健全公共卫生管理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围绕浙江省数字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提升疾病防控、监测、应急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化公共卫生治理新体系。一是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系统。积极构建以健康专有云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平行、服务和管理并重的浙江“健康云”,打造覆盖医护资源、装备物资、医务人员等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联防联控体系,具备决策指挥、疫情监测、风险预警、趋势研判、防控救治和资源调配等综合功能。二是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监测系统。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监测重点,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机构间的协同监测、信息推送、会商分析能力,提高评估监测敏感度和准确性。三是提升“精密智控”系统化管理水平。围绕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加强数字流行病学和智能疫情防控工程研究,创新追溯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减少失访脱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一图一码一指数”的基础上,深化健康码与健康医保卡等的融合应用,并建立风险评估和疫情预警模型,科学评估、有效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加快新一代数字医疗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培育公共卫生创新发展新动力。一是打造数字医疗创新高地。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高新区等为科创策源地,以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为创新孵化地,以数字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先进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源头创新和精准医疗全链创新,在结构生物学、脑与脑机融合、生命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实现“国际领跑”。二是建设数字医院示范亮点。以人工智能型智慧医院重点场景为牵引,打造“边缘计算—5G—云计算”智慧医疗服务技术体系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集成系统,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推广集成医用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AI辅助药物开发、医疗物联管理、智能影像识别等应用,打造数字医院示范标杆。三是加快数据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省级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打造安全可控、统一规范的数据资源体系,强化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创新机构等多部门数据高质量汇聚、共享、应用和多业务协同,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服务机制,支撑保障数字医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公共卫生新基底。一是数字赋能公共卫生创新型设施建设。利用高效计算、关联分析能力提升原料监测、基因测序、检测试剂和疫苗药物研发、抗体制备等研究水平,助力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打造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公共卫生高能级科创平台和高标准生物实验室,争创国家级数字公共卫生实验室。二是建设基于城市大脑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设施。基于“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开发融合型公共卫生场景应用,布局泛在感知、智能融合的城市神经系统,把重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融入到未来社区应用场景建设,发挥全科网格与“基层治理四平台”作用,推动联防联控治理力量下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科学调配能力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能力。三是数字新基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利用5G网络的切片管理、云边协同、高速低延等特性重点推进高带宽、高可靠、低延时卫生专网建设,协同构建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和物联网络,建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支撑及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医疗基础设施软硬件迭代,支撑远程医疗、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等重点应用领域。
4.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数字一体化建设,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一是建设长三角数字公共应急体系。建设长三角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平台,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打通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深入推进区域药品器械、医疗服务“互联网+监管”建设,提高重大公共安全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实现重大公共卫生的统一防治。二是全力打造长三角医疗共同体。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区域“一卡通”服务,推进医保结算、诊断信息互认等便民服务改革;创新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模式,建设一批区域医学影像、检验、心电、病理等共享中心,鼓励优质三甲医院远程支持基层医院开展医疗资源普惠服务,有效提升浙江医疗资源供给。三是实施数字医疗技术协同攻关。发挥浙江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引领优势,在数字公共卫生领域实施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共同打造生物医学大数据、多中心协同生物医学智能信息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促进区域内优质医疗服务、科创、产业资源协同互补、互惠共创,吸引外部优势资源助力数字公共卫生建设,开放成功创新应用场景,助力全国数字公共卫生管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