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交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10孙佳鑫孟凡琨
孙佳鑫,孟凡琨
(1.威海市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0;2.威海市交通工程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0)
引言
近年来,威海市紧紧围绕“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交通引领经济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运输枢纽建设步伐加快,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威海市城市规模与空间布局发生较大调整,居民出行机动化趋势日益明显,交通需求增长快速,需求构成特征变化显著,交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1]。
1 威海市城市与交通特征解读
威海市域的北、东、南三面为黄海环绕,是典型的沿海尽端型城市。全市6 大港区拥有码头泊位9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3 个。市域南北联系道路仅有青岛路和海滨路2 条,连接环翠老城区和高区的交通量主要集中在世昌大道和文化路。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为6.2,高于规范2~3 的建议值。中心城建设面积用地小,地面道路交通资源有限。同时,威海市具有旅游城市的交通特征,旅游旺季为每年的7、8 月份,游客在城市内出行交通方式以私人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为主,其中私人小汽车占比29.2%,公交车占24.2%,出租车占17.1%。
2 交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运输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以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仍是制约威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现状交通基础设施不足
(1)公路方面:穿城路段交通量严重饱和,急需构建多条快速通道缓解交通出行压力。(2)铁路方面:在快速集散客货流和延伸港口腹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绝大部分依靠公路运输。(3)机场方面:受军民合用机场限制,对外客货运输能力有限。(4)港口方面:各港区规模普遍较小,大型和专业化泊位较少,港口吞吐能力有限。
2.2 内部交通“不便捷”
目前,威海市域内各区市间的交通联系出行直线性差、局部路段交通瓶颈突出。(1)因为区市间缺乏快速干线公路,威海市主城区、文登区、荣成市区等互通出行往往需要绕行国省干线公路。(2)因为干线路网部分路段技术等级较低、街道化现象严重,区域间的可达性较差。
2.3 缺乏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
随着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威海市区骨架进一步拉大,居民出行距离增长,常规交通方式无法支撑城市发展。此外,中心城区道路资源缺乏,组团之间,尤其是南北方向通道资源紧缺。同时,威海市地面公交面临其他交通方式的严峻挑战。公交出行车外时间占比高,车内时间仅占总出行时耗的59.7%。
3 形势研判与战略抉择
3.1 形势与需求
(1)推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求加快形成海陆空交通大开放格局。随着新欧亚大陆桥东延,威海将成为日韩延伸至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新形势要求威海市陆上交通要融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框架;海上交通要加快港口建设,开辟优势航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空中交通要建立密集的快捷通道,促进区域间经济商务往来。
(2)实施“一体化”大威海发展战略构想,要求市域交通一体化先行。实现“组团式布局、一体化发展”构想,要按照“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念[3],提前谋划市域交通一体化发展,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将组团联接成为一个城市实体。因此,威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要顺应城镇空间格局、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的新要求,按照一体化布局构建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运输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
(3)打造国际知名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旅客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旅游业是威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要求加快发展航空运输,构建通达韩、日、俄及东南亚国家、辐射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提升铁路和水运旅客运输服务水平,完善对外运输枢纽与旅游景点的交通衔接。
(4)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及人们对高品质、高效率的出行要求,构建高承载力、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近年来,威海市出行需求增速加快。与2013 年调查相比,2020 年环翠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出行量达209.8 万人次/d,增长16.8 万人次/d,年均增速是2009—2013 年(出行量年均增长率为0.5%)的5.6 倍;出行周转量为1 038.3 万人次·km,较2013 年增加27.3%。持续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和快速机动化给交通系统带来明显压力,交通拥堵初见端倪。
3.2 战略抉择
(1)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对外对内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系统总体承载能力。(2)注重科技投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3)坚定不移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4)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重视交通与土地使用的融合,优化用地布局调整,推进交通与土地协同发展[4]。
4 交通发展策略与实现路径
威海市交通体系发展应着眼于区域、市域、中心城区三大层级,近期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中远期以构建全域、可持续、现代化交通系统为目标,依托独特的山海相依、组团分散的空间格局,探索引领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交通发展模式。
4.1 区域层级:转变尽端劣势为地缘优势
(1)主动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网络。受地理区位限制,威海在山东半岛城市圈中地位尚不凸显。应重点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通道建设,形成由青荣城际铁路、G18 荣乌高速、S302 省道成龙线和G228 丹东线国道环海路构成的北部通道;荣文高速、规划文莱高速、G206 国道和桃威铁路构成的中部通道以及青威高速和S202 青威线、G228 丹东线国道环海线构成的南部通道。
(2)拓展西向通道融入“一带一路”版图。陆路交通方面,依托上述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通道,拓展西向腹地范围,融入新欧亚大陆桥。海上运输方面,充分发挥威海港的地理区位优势,强化在“一带一路”及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服务功能。航空运输方面,以威海国际机场为基地,建设与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国际知名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功能相符的区域性枢纽机场。
(3)积极对接国家级东部沿海流通大通道。威海未来需要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威海市域西向通道,与济南市、青岛市两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建立快速高效交通网络,积极对接国家东部沿海流通大通道。
4.2 市域层级:着眼于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1)构建面向西部的多中心、网络化公路体系。市域干线公路密切联系各功能组团[5],主要承担组团间个体旅客交通出行以及货物运输,近期通过构建“八纵六横一环”干线公路网,实现对外运输通道与市域内各功能组团以及各组团之间的顺畅衔接。
(2)建立全域覆盖的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起城际公交快线、区市公交干线、社区(镇村)循环线相接驳的“三级”公交线网布局,以城乡枢纽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域、服务均等、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的全域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
(3)构筑高效货运服务系统,支撑现代物流发展。通过加强港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站设施与装卸搬运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升货运场站装卸能力和作业效率;逐步完善货运港站服务功能,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尤其是公铁、公水和海铁之间的有效衔接。
4.3 中心城区层级:实施分阶段分区域发展模式
(1)实施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核心的分阶段发展模式。威海独特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组团间通道资源紧缺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必须要依靠大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去解决未来交通问题。
(2)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的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调控措施。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同区域在职能定位、产业特色、交通基础条件、交通需求特征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交通供给结构、交通需求调控乃至交通政策制定都应当具有针对性,体现差异化特点[6]。在分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最终目标是形成集约化交通方式为主(轨道+公交)、个体交通方式为辅、差异化需求管理相结合的适配型交通发展模式。
5 结语
通过分析威海市城市及交通特点,针对目前交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需求,提出威海市区域、市域、中心城区三个层级交通体系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