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教育 探寻园本研修路径
2023-01-10南京市南湖蓓蕾幼儿园王香远
南京市南湖蓓蕾幼儿园 王香远
《萨拉曼卡宣言》中融合教育的理念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特殊性,主张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个别化的教育需要。目前,已有幼儿园招收了特殊需要的儿童,因此,融合教育将越来越为发展所需。推进融合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教育公平性的理解,保障儿童的权利,更有利于提高个别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有效落实全人教育的思想。融合教育并非简单地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中,它需要个性化的支持与具体的服务,但市区特教中心每年针对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的次数有限,教师如何更好地解决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成为越来越凸显的话题。为此,我园基于园所实际情况,紧扣儿童发展需求,积极探寻融合教育的园本研修路径,以调动教师参研的主动性,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一、营造氛围,唤醒专业自觉性
教师是融合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观念和态度对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故我园以教师为主体,引导他们在讨论、决策中达成共识,真正心悦诚服地认可、理解、践行融合教育。
(一)完善一个机制
我园在编教师年龄偏高,聘用教师流动性较大,日常的保教工作已经消耗了他们的很多精力,所以在开展融合教育园本研修的初期,教师们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作为管理者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要为每一位幼儿的成长负责。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研修的热情,我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参与融合教育研究的教师给予评优、评先的优先权,奖励积极参加融合教育研究中突出的教师、带头人、研究组。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开始转变,教师个别教育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二)搭建一个平台
特殊儿童如同星星一样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特教专业知识,不知怎样引导特殊儿童;有的教师虽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比较零散。为此,我园成立了“慧爱融合·幸福成长”工作坊,为教师们创设平等对话的机会、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工作坊会定期举办沙龙、辩论会、答疑访谈等活动,使教师们知道参研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增强了自身的研究信心。
(三)表达一种关怀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园基于分层实施、不断激励的原则组织教师参与融合教育研修活动:对于主动积极的教师,我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鼓励他们做先行者,探索更多融合教育的经验;对于需求一般的教师,我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学习中丰富经验并积极实践;对于那些还在观望的教师,我们允许他们有一个融入的过程,并对他们进行蹲点指导,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其改进方法。
二、多元形式,提升研修有效性
我园根据融合教育的研究需求、目的和内容,选择多元的研修形式以激发教师们的参研热情,让教师们在讲中理解、问中内化、做中体会、议中提升。
(一)同伴互助式研修
虽然同类特殊儿童会因为年龄不同被分到各个班级,但教师在与这些儿童的相处中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产生共鸣。为此,我们采取同伴互助式研修,引导教师间通过交流切身体验,共同研讨重难点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如针对“有自闭症倾向的小班幼儿睿睿近期总是咬人”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互助式研修。
Y 教师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社交行为缺损,他们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也不理会别人的情绪,行动比语言快,当沟通不畅时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人。所以,我们要多观察该类儿童,及时介入。”B 教师认为我们可以引导自闭症儿童说:“我想玩这个玩具,你能给我吗?”事后还要进行巩固,跟孩子说:“下次应该怎样做?”引导该类儿童学习表达需求的方法,积累成功的经验。Y 教师接着追问:“我们如何支持该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经过教师们进一步的思考,大家达成了共识:睿睿咬人行为不是故意的,但如果不干预,日后可能会衍生出如情绪等多种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朋友圈”策略,为睿睿寻找两个表达能力强的伙伴,他们将起到示范作用,对睿睿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二)体验式研修
保育员是开展融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经常包办特殊儿童可以做的事情,阻碍了特殊儿童自主发展的机会。于是,我们采取角色扮演的体验式研修,保育员通过扮演幼儿在园一日环节中被包办的情节,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当行为和可以提升的地方,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儿童提供指导。如在了解了自闭症幼儿言语迟缓、社交缺损、眼神不与人对视等发展问题后,保育员对如何利用生活环节对其进行干预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根据动机理论,引导自闭症儿童说“我要……”“我想吃……”“老师给我……”等,该类儿童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很多班组要求教师与保育员进行同步实操与反思,如在各活动环节中,有哪些事情自闭症儿童会自己做而没有让他们做?哪些不会做但需要我们鼓励他们做?等等。体验式研修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保育员进行行为改进的内驱力,使他们眼中时刻有儿童。
(三)跟进式研修
一百个自闭症儿童呈现出一百种样态,所以科学的观察与评估至关重要。观察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开始,评估是教师介入的起点。在研修活动中,我们注重把观察作为教师发现儿童的手段,组织教师进行持续跟进式的研究。为了减轻教师们的压力,增强观察评估的效度,我们采取了分工合作、群体诊断的方式。园所各学科带头人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0-6 岁儿童发展筛检量表》,与班级教师共同进行观察评估,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然后小组交流研究介入方案。教师们在持续的观察中不断反思,提高了实施水平,找到了解决方案。如班级中增设了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环境与项目,每个区域增加了适宜特殊儿童活动的材料,等等。再如,自闭症幼儿出现含口水行为、小儿麻痹症患儿自信不足、听障儿童发音不准时,教师就需要进行科学、及时的介入。跟进式研修让教师将视角聚焦到儿童身上,有效避免了研修中只是简单看一看、听一听的边缘人现象,让所有参与人员能深层卷入。
(四)浸润式研修
教研求真,行动求实。在课程调适中,由于教师们对特殊儿童的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只能泛泛而谈。因此,我们浸入特殊儿童的活动现场,了解他们在园各个环节中的行为表现。在这期间,我们不仅观察特殊儿童,还观察普通儿童,分析他们的行为差异,以进行课程调适,找到融入的方法,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共同发展。
在融合教育中让特殊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公平性至关重要。因此,在课程实施前,教师们会将自己的思考、疑问合盘推出,执教者进行设计,再通过现场观察发现问题、反思调适、梳理成策略。如在活动中如何给予特殊儿童隐性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教育与发展的机会?带着思考,我们在体育活动中,针对下肢不稳要穿矫正鞋的孩子,设计了锻炼不同肌肉群的活动,在每一节活动中调适距离、力度、高度,让他们体验运动的有趣、享受锻炼的快乐。如何为特殊儿童进行个性化的环境创设?如自闭症幼儿怕吵,容易被干扰,我们为其设置单独的区域和单独的图标,引导他们在环境中舒适成长。
三、支架探究,促进成长可持续性
如何使融合教育的研修更加科学、深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有效利用专家与家长资源,形成合力,加深教师们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儿童观。
(一)阅读解惑
阅读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融合教育,教师更需要进行专业阅读,以深入了解特殊儿童具有什么特点,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成人应如何进行规范引导。为此,我们向教师推荐《江苏省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参考手册》《学前融合教育》等文献、书籍,以拓展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我们还会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节选篇章重点学习,教师们用书中的方法指导实践,通过分享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
(二)专家助力
当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或困惑无法解决时,教师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交流,能够有效帮助自己找到适宜的方法。因此,我们会定期邀请市区特教中心的专家来园指导,保证融合教育的研修质量。专家的现场诊断指导,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增强了我们自主研修的信心。
(三)智慧引领
一个团队需要一名优秀的引领者,该引领者需要具有逻辑清晰、善于判断等专业素养。基于此,我们推荐特教联络员来担任研修活动的引领员。引领员的主要工作如下:每次参加融合教育参培之后,要采用“翻版式”培训向园内教师传达理念、剖析案例,做到一人培训全园受益;及时将区特教群中发布的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内容转发给教师们进行在线学习;平时注重收集问题、推进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承担答疑解惑的角色,面对面沟通个性问题,及时召集大家出谋划策解决共性问题;在每月研修例会中对活动进行复盘,分析活动是否有指导意义、活动组织是否合理、活动方法是否适宜、教师们是否有所收获。此外,引领员也要多学习、勤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引领能力与组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