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加强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01-09常成李汉琳
常成 李汉琳
摘要:分析建筑类专业美育与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提高美育教育认识、加强和构建建筑类课程思政设计与体系、创新美育教育机制与模式,探讨建筑类专业有效提升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105
0引言
2013年11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的第四十二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出了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我国美育教育从缺位至倡导,从落实至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标志性体现。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建议。同年,美育纳入《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中。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作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学校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程”。
特别是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重视美育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多样化成长的需要。从社会到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立德树人”中,美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自我认知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高尚情操、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1建筑类专业美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建筑类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建筑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设计工作者,作为新型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接班人,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又要把这种观念贯彻到设计创作中,对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进行生动的诠释。所以,加强美育教育对于建筑类专业大学生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还普遍面临以下四方面的困境:
1.1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不够透彻,缺少顶层规划
美育不只是美术和审美教育,美育除了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作用。本质上,美育就是对人和人性的全面教育。美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人类理解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个体审美化和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建筑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对于美育的认识还稍显片面,对美育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建立美育教育体系和机制认识不够透彻,缺乏对美育教育的深刻理解,致使美育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美育在建筑教育的发展中被形式化、片面化。
1.2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建筑类专业院校缺乏有效地美育教育管理机制,在推进美育教育系统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美育评价体系缺失。因此建筑类专业美育教育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举措,也没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建筑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作业负担较重,在专业课学习中投入的精力较多。评价体系中基本没有体现出与美育相关的内容。已有评价体系虽有艺术相关的内容奖励,但更多侧重于艺术比赛成绩和结果,忽视了活动本身的育人作用,从而导致出现重视艺术尖子生忽视普通学生群体的情况,这有悖于美育的初衷,没有发挥出美育育人的功能。
1.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践不足
目前,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且理论联系实践不足,只有少部分可以与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方面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育人真正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思政与专业课程无法有效结合,思政教育方面偏重于理性和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太强,实践不够,无法真正地渗透到学生心中。当前急需加强建筑类专业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4美育师资薄弱,培养与引进乏力
目前,多数建筑类专业存在着美育教师短缺的问题。美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素质、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教育学知识,才能进行高质量的美育教育工作。由于短时间内无法培养出优秀的美育教师,所以在建筑院校中,美育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另外,由于建筑类专业缺乏对美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大部分美育教师都是依靠自身能力来进行教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了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建筑类专业有效推进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建筑类专业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美的表达能力和审美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学生在入学时此能力普遍不足。结合这一特点,在迫切需求与大量实践基础上,探索以科学顶层设计与创新混合式教学思路解决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归纳,构建美育融入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讲授和辅导,以及有针对性地教学环节设计,建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通过美育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1构建美育融入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2.1.1教师协同机制
建立美育育人团队。以专业教师为主,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建筑类专业思政工作专职教师组成美育育人团队。团队成员协作分工,各有侧重。专业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大纲制定、课程讲授等专业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负责党史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红色元素的把关和融合指导,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师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制定等工作。教师团队通过教学研讨、培训交流,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设计和教学大纲。
2.1.2课程协同机制
红色资源作为主题鲜明的课程育人载体,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以润物无声、落细、落小、落实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按照学习认知逻辑循序融合、递进开展。通过识红色建筑、画红色建筑、读红色建筑、讲革命美术作品等系列任务融入系列专业课程,建立递进式的课程协同机制。
2.1.3工作实施机制
对于具体的课程建设、成果展览、课堂实践活动等工作,坚持以校党委领导、院党委把关、教师团队教研、主干教师主导的工作实施程序,根据工作内容组建美育育人专题任务组,推动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开展。
2.2构建美育融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以美育人为主导原则,构建真正行之有效地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以确保美育与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2.2.1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评价体系
学生是课程思政中的最直接感受者,那么学生的切身感受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中,应占主导地位,应将其作为教学评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视角检验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检验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地入脑入心。
2.2.2育人成效要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在教学绩效考核中,除了要将传授专业知识的效果作为评价指标,更要将课程思政方面的育人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中。教师在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撰写教案与教学计划,以及制作教学课件中,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其中,让美育融入课程思政,更要将其融入教材、融入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在绩效考核中要形成可实施的考核方法,认可教师在美育和课程思政方面的投入。
2.2.3将育人成效作为评选教学成果奖的评价指标
教学成果奖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激励,也是对教师教育投入的一种肯定。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可以被看作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把育人效果作为教学成果奖的考核指标,可以引导学科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政教学和改革上。
2.3在课程思政课中构建美育与课程建设
在此基础上,依据美育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和一些大学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美育基础知识储备”“审美素质提升”“人生境界”三个方面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2.3.1开展美育基础理论课
美育基础理论课是建筑类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基础知识储备。理論方面的课程主要有“美术基础”“美学原理”“艺术学概论”等,从理论层面上对“美”“艺术”“审美”等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和原理进行了解,从而为学生审美、实践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是促进美育快速有效地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责任。
2.3.2开展美育教育实践
在美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实践。在艺术鉴赏方面,指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美学、艺术理论融会贯通于艺术的鉴赏之中,让他们在身心上感受美,体验到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例如,艺术欣赏课把纯粹的思辨美学与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当前,建筑类专业开设的美术和艺术欣赏类课程数量不多,是将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课程美育是指在学生所修的各种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中,把美的感觉和兴趣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促使学生把审美活动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把美的内涵融入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灵的提升与发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美育,是推动课程思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对拓宽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4重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打造一支高水平建筑类专业美育教师队伍,将美育融入课程思政,挖掘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汇集思政资源,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美育教学能力,切实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美育相关的课程方面,要有出色的专业教师来担任负责人并指导教学,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方案,美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美育实现的目标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加强对专业美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审美素养和美育能力。在确保专任美育教师质量的前提下,为了扩大美育规模,提高美育水平,可以聘任高素质的兼职美育教师。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构建校外的美育教师,吸纳各类美育相关人才,并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使其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4.1持续强化专业教师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理论与能力素质
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开发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缺乏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使其在教学中难以“盐溶于水”的融入。美育与思政教育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如思想、价值、文化、美学、道德、理想等,教师要充分认识、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充分发挥“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最大化作用。
2.4.2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是课程内容能否真正为学生接受、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前提下,必须逐步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灌输”的教育模式,逐步从“家长型”“引领型”走向“合作型”“伙伴型”,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师生互动体系,积极地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方面。
3结语
美育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培养杰出建筑类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品德,并以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不同类型的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课程思政相适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美育和思政要素,通过价值塑造,对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使教师、各类课程、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各负其责,实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虽然在目前美育和课程思政还存在许多瓶颈和困难亟须改善和解决,但我们也要坚定地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重视下,美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高校美育,美育必将在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中起到“培根”和“铸魂”的重要作用,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3]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EB/OL].(2018-08-30).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3.htm.
[4]李晓蕙,刘一诺,刘晓雪,等.理工类院校推进美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航海教育研究,2022,(1):55-59.
[5]徐晓军,孙权,韦雨欣,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华中师范大学345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1-53.
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建筑类专业加强美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B201079201)。
作者简介:常成(1977-),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育教育;李汉琳(1979-),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