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及重大意义

2023-01-09姚金艳胥静意

岭南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姚金艳,胥静意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11。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为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环境下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担当。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贯理念和宏伟目标。在将宏伟目标转化为政策实践的当下,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理清其内在逻辑,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总体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瞄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遵循阶段式推进的行动纲领,以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作为制度保障,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价值基点、宏伟蓝图、行动纲领、制度保障、实践抓手等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体系(见图1)。

图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体系

一、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点: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坚实支撑,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推动共同富裕,需始终坚持和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依托

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373,强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才能确保共同富裕的基本底色,确保社会主义根本方向。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契合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先进政党的初心使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83。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把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5]214,这一论述鲜明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422,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652。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自由是指人既摆脱了“对人的依赖”,也摆脱了“对物的依赖”,同时摆脱双重依赖才能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状态。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尽力“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其价值指向应是实现每个人的真实自由和充分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实现不了自由;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是获得自由的必要前提。根据这样的价值目标,我们必须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不断凸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0]145,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单单体现在物质上,在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安全、政治参与等各个维度的需求都显著提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1],社会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追求物质提升,更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要求

协调均衡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更要有丰盈的精神世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3。中国的共同富裕不同于西方只侧重物质福利的富裕,而是同时在精神上注重提高人们对于摆脱贫困的意愿,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11],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公平正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强调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税收等制度改革做到“授之以鱼”,确保发展成果更公平地由全体人民共享;同时还需要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培育人们的可行能力,做到“授之以渔”,确保人民群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同富裕不仅事关人民幸福,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与支撑。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着力点,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1],也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实现富裕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一脉相承。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生产方式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共同富裕的理想蓝图。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2]243,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36,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只是为了满足少数资本家的利益,广大无产阶级的境况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资本家们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降低劳动者工资,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者却始终只能领到勉强维持生存的工资。如此循环往复,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严重。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学说,提出“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14]112。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在新时代“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35,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少部分人的富裕,更不是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强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前提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两个阶段”的新战略部署,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437。相比于之前的“三步走战略”,“两个阶段”新战略部署呈现很多鲜明特征,其中之一便是更加注重和凸显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4]。

为何要更加凸显共同富裕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地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且不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将蛋糕“做大”,才能实现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这将为“分好”蛋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要通过科学有序的制度安排分好“蛋糕”,让所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是物质基础更坚实、社会结构更优化、制度体系更完善的社会形态,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前提。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标志

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宗旨一致,推动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要言之,推动共同富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复兴”是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摆脱贫穷落后、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人们对于“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因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就是要推动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国家富强与“富裕”密不可分,人民幸福与“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紧密联系。共同富裕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推动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持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富裕则是解决主要矛盾、继续推进复兴进程的解题路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各地区共同发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都始终离不开人们摆脱贫穷、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在未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在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6]22。可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贫困将被消除得更加彻底,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加高质高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奠定基础。

三、推动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阶段式战略安排

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众多关键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阶段式战略安排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一)阶段式推动共同富裕的复合依据

首先,阶段式战略安排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基础上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保持大体的一致性。对此,党中央做出如下部署: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7]28。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7]29。

其次,阶段式战略安排是由共同富裕内涵的丰富性决定的。“富裕”一词通常是指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但人们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理解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了公平的政治参与、完善的医疗条件、优质的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新诉求。“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8],构成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这些内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其层次也是渐次提升的。这就要求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再次,阶段式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共同富裕覆盖群体的广泛性。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当前城乡、区域、个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处境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达到富裕程度,但低收入群体刚刚摆脱绝对贫困,并且还存在返贫风险。这种差距需要分阶段、分群体逐步加以缩小。缩小贫富差距并不是简单依赖于单向度的收入再分配,而是既要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又要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要在分配方式上尤其是初次分配以及再次和三次分配的合理互补上下功夫。

(二)阶段式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决定了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心在于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通过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9]1,农村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攻坚阵地,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之后农村工作的战略中心。当前农村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下一步将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为10.5%和9.7%,都快于城镇居民2个以上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在持续。[20]消除绝对贫困只是解决了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共同富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2.通过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缩小区域差距、推动跨区域融合发展的关键之举。为此,我国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中部崛起等战略,有效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4%,增速分别快于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居民0.3、0.2和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1]但是,当前东西中、南北地区之间差距依旧明显,而地区间发展的极化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缩小区域差距的问题上指出:“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6]241,通过推动各地区协同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3.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激活我国经济新潜能。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路径。 其一,数字经济有助于激活经济新潜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我国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其二,数字经济有助于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数字经济通过网络、信息等智能化的方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数字化方式不受地域限制,城乡之间信息交流更为密切,“信息进村入户填补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22],信息技术跨区域流动交易成本更低,效率更为高效。其三,数字经济有助于形成统一交易平台,推动区域间均衡发展。相较于传统经济形式,数字经济更有助于打破区域差异,为各地区企业提供更多元更公平的竞争市场,推动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3],加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尽力规避风险,将数字经济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通过促进就业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富裕手段,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保障。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党和政府及时出台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灵活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政策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提高政策精准性”[24],各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析当地就业情况,灵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使政策更精准高效。其二,解决重点群众就业难问题。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即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农民工群体大量从事简单劳动,就业情况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退役军人就业难的问题突出等。这要求政府为重点群众提供就业出路,为重点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其三,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新发展阶段促进就业,要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25],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四、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配套性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形成制度合力。通过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阻塞,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公平合理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6]241在改革开放40余年中,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也在不断完善,从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单一的按劳分配”到十三大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6]19的分配制度,4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结构,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推动共同富裕和改善社会民生的关键之举。

首先,要注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7]3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提倡多劳多得,增加基层劳动者报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生产要素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得市场各类主体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再次分配也要注重效率和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6]37政府要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体的再分配制度,缩小社会各群体、各地区收入差距。尤其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有效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政府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5]40。

再次,发挥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民间救助、民间捐赠和慈善事业等形式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这种分配形式有助于缓解各群体之间的冲突,推动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共享性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联最为密切,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9]20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需要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2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作用不仅在于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在于夯实社会“蓄水池”和“稳定器”,织密社会“安全网”。

鉴于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如下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好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行稳致远。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28],要满足人们对于高水平高质量低风险生活的愿望,关心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防范人民群众最担忧的风险。三是坚持制度引领。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在防范风险、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兜底作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破除机制体制弊端。五是坚持实事求是。要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精准度和服务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并抓好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工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属性是通过再分配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4]为此,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214。税收要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通过公平且富有活力的税收制度调节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成果共享。

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中国税收制度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首先,要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切实改善社会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度”[11],个人所得税改革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低收入人群、大学毕业生、困难家庭等群体,未来需要在税收制度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将税收积极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当中去。其次,要通过创新性的税收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在“税收领域降低劳务所得的边际税率,推出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扩大中等收入阶层”[29],侧重于保障低收入群体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倾向,以减轻他们在税收方面的负担。最后,税收制度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税收成本,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最终服务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五、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抓手:示范区与新型集体经济建设

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新事业和新工程,面临许多未知,“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1]。根据中国40多年来的改革经验,促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也可以采取示范区的建设方式,根据试点情况决定如何推广扩散。鉴于此,我们党从宏观落实到微观,将新阶段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放在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稳妥推进共同富裕。

(一)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示范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创造,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改革试点与示范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之一。推动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新事业,需要审慎探索推进,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大力支持和推进示范区建设,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共同富裕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示范区建设和推广是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30],选择浙江进行示范区建设,不仅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求其积极为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探路。

2.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等基本原则。坚持共建共享,需要积极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弘扬勤劳致富、拼搏努力的社会风气。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分配,要谨防“养懒汉”的风险。坚持改革创新,则需要积极推动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破除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制度障碍。“如果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5]241此外,还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共同富裕建设以及示范区建设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可能,要与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18]。

3.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正确处理好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机制体制的创新性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和中央推动示范区建设有关精神,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当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铸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示范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发挥科技这一重要推动力。二是促进公共服务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健全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18]。三是增强文化自信,打造精神文化高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7]23,要创造更多元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美丽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唯一指标。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五是打造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健全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平安示范区。

(二)有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目前中国虽然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农村发展依然滞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难点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关键是有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后续逐渐出现了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当前中国市场相结合,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确认集体成员身份、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方式理清产权归属和农民权益,使每位农民都能实实在在地获得应有的收入。

2.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一起抱团发展,共同抵抗市场波动带来的危机,还可以依托集体资产更好吸引外资,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16]26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探索新路径。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倡有特色的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经济,利用网络平台,打造集体经济品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拓展农村的经济和生态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服务型经济,鼓励发展“飞地经济”,跨区域跨空间开展合作。二是要激发新动能。“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16]262,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释放改革带来的新动能;利用闲置财产进行增收,将废旧资产转变为有效的经营资产。三是要构建新机制。鼓励村村“抱团”机制,优势明显的村落之间强强联合,或者实力强的村落带动偏弱的村落,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探索村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社的融合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济法人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还需强化组织保障等措施,发挥党和政府积极领导作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六、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摆脱剥削和贫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长久且不懈的努力。新时代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已经变化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鲜活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广阔的世界意义。

(一)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最早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出现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1]221。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一方面,共同富裕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又需要调整生产关系,逐渐消除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论述,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让每一位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积极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经济基础的变革相统一,让各类制度和文化为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助力。这些理论论述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还根据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早期设想,特别是对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发展阶段、最终实践路径做了新的理论论述,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共同富裕理论、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提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6]66。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我们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在政策衔接上不断层;另一方面要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提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发展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9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在不断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发展。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制度保障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以此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准确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时富裕,不能简单地把财富收入当作评判社会公平的标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始终以改善人民福祉、增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身所具有的公平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经验参考

贫困问题是人类公敌。在消除贫困的道路选择上,有些国家模仿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两极分化,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延缓了反贫困进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持续不懈的反贫困斗争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人类战胜绝对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例证。就世界范围而言,消除贫困仍然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夙愿。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不仅局限于国内,更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共同富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32]723共同体;贫困是全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难题,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发展稳定,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为全世界反贫困斗争和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南。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