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坭兴六艺古法及其挖掘整理

2023-01-09罗礼烈

文史春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制陶六艺陶艺

● 罗礼烈

泥之硬软,分乎东西。东泥产双角岭、龙拱塘,其质软;西泥产大坪,其质硬。挖取东泥、西泥回后,软六硬四混合,用大缸装载,加水搅融,澄过数次,滤过数次,专取精液……

将瓷土(指陶土——笔者注)团填成器,趁此泥润,绘画花草,易于雕刻,初所雕深痕,外面未得平滑,其后悟出妙法,红泥之器雕痕填白泥,白泥之器雕痕填红泥,亦趁泥润时易于融洽,于是烧出后,有红器白花,白器红花之雅观……

烧成取回,择不歪不裂者,加以磨工。先磨粗皮,后磨滑面,又再加以最精细之磨工,谓之光。光者明亮如镜。普通物品,只光一次,施以蜂蜡,用火熏烘,括净出售。贵重物品,再加幼光,名为双光……

以上几段文字出自民国《钦县志·陶冶》,这篇1800字的《陶冶》对坭兴陶历史及古法制陶有着精辟的记述,基于此,钦州坭兴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深入坭兴陶历代生产基地——水东缸瓦窑村、坭兴老厂,遍访坭兴老艺人,知名的有卢其栋、张芝光、卢德辉、张芝候、梁乃麟、袁林德、颜良新、苏继承、黄中权、卢其丰等人,按其世代袭用的各道工艺手法、专用术语及民俗文化,追溯千年承传的制陶技艺特征,历经十余载,终于挖掘整理出坭兴六艺古法。

六艺古法简论

我钦陶工,自古称羡陶祖宁封子,拜为“窑头公”,千百年来,遵师道,尚祖训,仰“搂、挥、辘、挑、窑、光”之规;更有有志之士,重陶冶,继先志,深耕耘,使六艺之技,绵延百代,垂荫窑光。

搂(陶料采择)

坭兴之陶料,分乎白、红两式,独藏于钦城醴江东西两岸山腹中,东软西硬,陶人搂取,尤以色润者,至为关键。

采择后,东泥分藏避雨,西泥则须烈日暴晒,海风雷雨淋浴,纳天象之气至得膨松;继施以“踏、拣、筛”等法去除杂质,再按西泥四、东泥六的比例混合,使其红白交配、软硬交融、骨肉相互支撑,终得上乘之陶料。

挥(精泥炼制)

上选陶料,谓之生泥,须经水解,挥除糟粕,才可炼成精细之料。

精者,油滑如脂也。古之炼制,先行入池浸透,搅拌成浆,经多级浆池去粕存精,澄过数次,滤过数次,取悬浮之油液;继以“腊、沤、嗨”等法,滤水滤气,郁沤调养,提炼至熟,可得精泥也。

辘(塑型成坯)

坭兴之坯,多在辘车轮头上塑型。碾、轧、拉、伸及各道辘制工艺,全凭手感力度,须宁神运气,把握技巧,方可保器形之准确。

塑器之技,先以“捺、拉、压、注、印”等法成型;再配以“刨、拍、捏、种、抹”等手法,行精工之修整;成坯后,再行“睡、醒、缩”之养护,使其收水匀称,防止风裂变形,确保坯体之完美。

挑(刀刻素饰)

坭兴装饰,以素为雅。在陶坯上创作,运刀挑除部分泥料,使其凸显图纹,各道手法须力贯刀锋、刚柔相济,方得其神韵。

“挑”之技艺,尤以“摛花、突鼓、平雕、浮雕、镂空、堆塑、镶嵌、填花”等法为最。操刀时,据图形而择用“勾、划、铲、刮、刨、琢、剔、贴”等;需烘托而贯注“燥、枯、浓、淡、点、染、皴、擦”等。视技法而各显其能,手法极尽精妙者,至为上品。

窑(窑火三浴)

古法烧制,唯龙窑最佳。装窑时须据匣钵设定码放空间,使焰火形成环流之势。烧窑前必行“火祭”,祀“窑头三公”,遥念陶祖先师。

民国《钦县志》关于坭兴古法制陶的记述

坭兴烧制,务追“窑变”之彩。窑师严掌火候,察看鳞眼,持续把控“上火、赶火”之进程,把握“开眼、封眼”之时机;掌控“浊、亮、清”之火色,监测“窑火三浴”之态势,使陶坯在烈焰环流之熏陶下,浴其肌肤,炼其表里,煅成浑然之色变。

光(脱皮显肌)

炼浴后之器,外表“瓦”态阴沉粗野,须经磨工,脱去“火皮”,露出肌肤,方显其质之美。

显肌之技,先用粗石水磨,去掉粗皮,继用软石磨去混沌杂色,后用幼石细磨,施以虫蜡抛光,使其肌色丰润即可。如发现窑彩多变之珍稀者,经细磨后不需染蜡,再用硬石沾上麻油,加以蛮力磨蹭,直至润亮。此法所施,更使其肤光彩悦目,且历久不丧,至为昂贵。

六艺古法的技法分解

坭兴六艺古法,含十八式、七十二道技法。

一、搂(陶料采择)含三式、八法。

三式即陶土选择、原料处理、配制。

八法即选、采、晒、踏、拣、筛、配、混。

二、挥(精泥炼制)含二式、九法:

二式即油泥膏提炼、熟泥提炼。

九法即浸、搅、踩、淘、澄、滤、腊、沤、嗨。

三、辘(塑型成坯)含三式、十五法:

三式即成型、修整、养护。

十五法即捺、拉、压、注、印(坯体成型技法),刨、粘、拍、挼、种、捏、抹(坯形修整手法),睡、醒、缩(养护手法)。

四、挑(刀刻素饰)含四式、二十二法:

四式即湿坯装饰、干坯装饰、图形处理、综合表现。

二十二法即摛、镂、堆、塑、贴、嵌、填(湿坯图形刀刻技法),勾、划、铲、刮、刨、琢、剔(干坯图形刀刻技法),燥、枯、浓、淡、点、染、皴、擦(图形艺术处理手法)。

五、窑(窑火三浴)含四式、十二法:

四式即装窑、煅烧、高温监控、窑变操控。

十二法即装、码、祭、头、帮、赶、上、开、封(龙窑操作技法)、浊、亮、清(窑变操控技法)。

六、光(脱皮显肌)含二式、六法:

二式即顽石磨光、珍稀陶品磨制。

六法即粗、软、细、硬、蜡、拋。

天涯一小陶,驰名海内外,靠的就是“搂、挥、辘、挑、窑、光”这六般武艺。这一字一艺及其包含的各道技法,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仍完整地保持了远古制陶的技艺特征,加上钦州独有的陶土资源,使得坭兴陶在中国纷繁的制陶行业中独树一帜,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六艺古法的挖掘与整理

在坭兴陶的传统手工技法中,有部分最具特色的技艺,在20世纪60年代因现代生产设备的改造,随着生产形式的改变而被淘汰,至21世纪,已鲜有外人得见其真谛,但其技其艺,还存在少数几位老艺人的记忆中,他们行将老去,如不及时加以挖掘与整理,将面临失传而抱憾于世。

有幸“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于2008年获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认定。钦州市文化部门于是召集各界文化精英,扎实开展了一系列课题调研及坭兴陶传统烧制技艺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工作,先就产业的发展状况开展调查,再从4000多年来各时代的制陶遗址、古窑类别、传承脉络、制陶技法、技艺特征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

一是组织开展对历代古窑遗址的调查,对各历史时期遗存的制陶场所进行田野考察,深入民间了解各地遗存的坭兴古陶收藏状况,并到各省、市级的相关博物馆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各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史料。历经数载的艰苦调查过程,形成几十万字的档案资料,为做好坭兴陶“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深入走访近代的民间制陶场所,听取资深老艺人的讲述,探讨其传承脉络、古法制作的技艺特点、各道工艺的特殊手法与生产工具,以及本土陶人专有的术语、独具特色的“师傅节”拜师传艺等各种民俗文化中与坭兴陶相关的方方面面,并进行细致的调研记录。在这过程中,尤其是发现了水东社区缸瓦窑陶艺人600多年来一脉传承的“师传谱系、祖规祖训、窑火祭祀、收徒戒律”等非常有价值的史料,使沉睡多年的诸多民间制陶特技,第一次得以公开面世。

三是根据坭兴陶艺人世代沿用的工艺流程,对在各道工艺流程中所运用的“形、声结合手法”这一特殊技艺进行分析研究,以“一字一艺”的方式,分为六大项工序去进行挖掘整理,终于形成“坭兴六艺古法”。

坭兴六艺古法是根据古代制泥类技艺传承的技法要领,结合有关史料记载整理而成。这一千年传承的特殊技法对各道技艺要素的具体表述,经制陶老艺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文史学者反复论证、审定后,终得以首次成文,编写成《坭兴陶传统烧制技艺》一书公之于世。这一过程,自2008年起至2020年结束,历时12年。

坭兴六艺古法的保护价值

坭兴六艺古法是研究钦州古陶文化及其特色技艺的核心载体,作为一项带有史前人类工艺遗产的最具代表性的制陶技艺技法,是钦州人民一笔宝贵的财富。

它将部分濒临失传的特殊工艺保存下来,使坭兴陶传承了远古的技艺特点,保持了中华五千年制陶本真之性。

坭兴六艺古法,其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是钦州陶艺人在漫长的陶艺制作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市坭兴陶博物馆将其作为核心展陈内容。

古法六艺图

尽管受到现代化浪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坭兴陶传统手工技艺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用古法生产的坭兴产品,因其采用极度幼细的“油膏泥”为原料,以及一系列特殊制作工艺,呈现出“古朴细腻、润如脂玉”的高贵品质,再加上古窑烧制的特殊火候,形成变化万千的窑变色彩,是当今不可多见的,与现代技术制出的产品对比,它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依然蕴含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坭兴陶烧制技艺重要传承人

说起坭兴陶烧制技艺的重要传承人,离不开邓敦伟和刘明洲。

邓敦伟(1942— )是著名工笔画家、坭兴陶设计名家、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从艺60多年,获得数十项荣誉。

邓敦伟对古典之美有着深邃的理解,他画活了“门神虎将”,画出了古典人物绘画大师的丰富才思与独特风格。这些门神年画先后由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出版社出版发行,逾2000万份,创广西画家中出版画作之最,邓敦伟因而被誉为“门神虎将”。邓敦伟因一支妙笔生动描画了历史长河中的许多英豪,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画关公,被誉为“世上关公画的首席大师”,人称“关圣邓”。而钦州的坭兴陶器恰具古朴典雅的天成美质。于是,他把古典人物绘画与坭兴陶艺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他的陶艺艺术高峰。

在邓敦伟众多的坭兴陶工艺品的设计中,最见功力与气魄、最能展示一代陶艺宗师风范的,当属大型古典人物陶瓶创作。多年来,邓敦伟研究设计的300多种坭兴陶工艺品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三英战吕布》《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宝莲灯》《武松打虎》等一批中型花瓶作品,连年成批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这些来自文明古国的陶器,还有陶器上的故事与人物,在异域勾起了许多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向往。

1972年,邓敦伟用将近1年的时间构思创作《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手稿,雕刻工艺师用浅浮雕技法将其雕刻在大型坭兴陶瓶上,取名《聚义古瓶》。此瓶高1.6米,鼓腹、束颈、敞口,青铜色,在1972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上被日商巨资购走,现陈列于日本国家陶瓷馆。《聚义古瓶》上的水浒一百零八将主次有序,或聚或散或远或近错落分布,胯下战马扬蹄嘶鸣,神骏雄健;手中兵器虎虎生风,大显神通……整个饰面人物个性鲜明,洋溢着热血英雄金戈铁马的阳刚之美。古穆的大型陶瓶衬以侠义干云雄风激荡的壮大场面,兼容了深邃苍茫的历史感与浑厚大气的艺术感。中国著名雕塑大师朱培钧评价这件杰作:“敦伟线刻大型陶瓶,以坭兴古绘之法创作水浒一百零八将,造型生动,观此遂成一绝。”

继《聚义古瓶》后,邓敦伟又陆续创作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西游记》《李自成进军洛阳》《官渡之战》《嫦娥起舞迎忠魂》等坭兴陶刻巨瓶。其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瓶高1.8米,饰面婉约清丽,春光明媚,景闲雅,人娴雅,配合画面书刻林黛玉诗《花行》。美景、佳人、好诗、名陶,其间雅风灵韵令人观之怦然心动。在1975年“广交会”上,此瓶从起重机上甫一卸至展厅,数十客商蜂拥贴签抢购,最终,澳门葡京大酒店以巨资购买,此瓶现陈列在该酒店大厅。

邓敦伟以陶艺创作的形式,丰富了他在古典人物这一题材领域不懈求索的艺术成果,丰富了坭兴陶的装饰风格,拓展了坭兴陶的审美境界,在坭兴陶的传承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明洲(1934—2022),字柳之,当代书法家和陶艺雕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其代表作有《百寿挂碟》《仙球瓶》《龙纹君子钟》等,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

在坭兴陶艺界,刘明洲擅长的是刻字。坭兴陶的刻字艺术,一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二需要娴熟的刻字功夫。刘明洲恰好二者兼备。刘明洲的坭兴陶刻字艺术不在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于如静水流深、舒卷有度。

字如其人,艺出其情。刘明洲的坭兴陶器刻字,节奏和谐,雅致精美,字字开合有度、顾盼相生,行行轻重平衡、繁简成趣,没有断续之意和瑕疵之痕,与坯体造型、书画浅雕、窑变色彩相映相衬,浑然天成,尽显艺术灵性。站在其陶刻作品前,仿佛有着一股来自尘世之外的清风,吹落世间浮华,一种沉静安宁、质朴醇和之美直抵心灵。甚至无需阅读,凝视着眼前的陶器,凝视着镌满器表的文字,你会觉得古老的汉字在坭兴陶的古朴造型和古雅色泽衬托下,是如此绝妙和谐。这些文字恍若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的,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在那里的。在那样古典的器物上,在那样古典的色彩光影中,它们安静地存在了百年千年。这就是刘明洲陶刻作品给人奇妙而动人的错觉。

如果说怀素和尚不羁的狂草中有公孙大娘剑舞的曼妙凌利,观之激昂慷慨,那么刘明洲端庄优雅的楷书有清水出芙蓉的恬淡从容,与这些刻在古拙坭兴陶上的文字静静对视,心灵得到宁静的休息与净化,也许会在一刹那间游离了都市繁华,窥见生命中闪光的灵性。如其代表作《百寿挂碟》,工艺设计取意于博大深邃的易学文化和儒家思想,作品集材质之优异、设计之巧妙、书刻之精湛、窑变之神奇于一体,体现了工与艺的美感,长寿与圆满的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便以寓意吉祥的“寿”或“福”字为艺术品装饰,此碟创意立足传统,又推陈出新:沿器型采用旋转式中心构图,圆心突出草体“大寿”,寓意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长者智慧和风范;碟中百寿齐集,百寿百态,排序取意于“太极三层”含义,规整和谐、富有韵律;周边装饰以“富贵不断头”的回纹图和暗红透亮的窑变色彩,通体隐喻着“岁月延绵、百寿洪福、富贵圆满”的人生意趣。此碟从形制结构到文字刻画,都在古雅中呈现志趣和吉祥,展示了刘明洲的文化修为和对民族心态的理解。

猜你喜欢

制陶六艺陶艺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