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东缸瓦窑的坭兴古陶历史印记

2023-01-09李世川罗礼烈

文史春秋 2022年10期
关键词:龙窑钦州遗址

● 李世川 罗礼烈

钦州水东缸瓦窑村承载着600多年的制陶史,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坭兴古陶文化遗址群。作为坭兴陶的发祥地,水东缸瓦窑见证了坭兴陶600多年的发展史,记录了坭兴陶的辉煌历程,是研究钦州千年古陶文化的核心载体。

2006年,钦州市文化部门成立调研组,先后邀请缸瓦窑村1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历届坭兴工艺厂老厂长参与,开展调查、组织采访、收集整理该村的制陶史料。2012年,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钦州市博物馆再次组织各界文史专家调研,从制陶传承历史、传统特色技艺及其民间习俗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认定了9处坭兴古陶文化遗址,其中两处(合并为一处两点)于2015年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获得核定。

缸瓦窑村位于钦州古城外围的水东社区内,东临扬帆大道,村内占地面积100多亩,常住人口姓氏约10个,其中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卢、张、苏、颜、莫、袁,常住人口700多人。该村自明代起即不事农耕,专志陶业,窑火绵延,工匠辈出,至清代晚期发展达鼎盛,历代传承的特色技艺得到发扬光大,钦州坭兴陶自始享誉中外。

缸瓦窑村至今还保持着自然村的生态环境,缸瓦窑陶人在其生产流程中传承着诸多优秀的特色技艺,如选泥、制料、成型、装饰、烧窑、磨光等各道独特的制陶手法,尤其在点火烧窑过程中展现出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如祭先师、祭窑火、唱窑歌、拜师传艺、跳岭头、舞龙舟等,形成丰富多彩且独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缸瓦窑村的坭兴古陶文化遗址共有9处——

明代古龙窑遗址。该遗址位于村内中心,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陶匠张国泰、莫国麟、苏田董、刘昌贤、颜文秉所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窑长35米,部分窑基尚存,600多年前的遗迹清晰可见。这是目前在钦州城区内唯一留存的最早的龙窑烧制陶器遗址,2017年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与钦江古龙窑“一处两点”)。

明代三界庙遗址与“师傅节”。该村后人为纪念开基创业的张、莫、苏、刘、颜五姓先师,在第一座龙窑遗址旁建造三界庙,这是陶业界特有的庙宇,此庙的民俗文化非常独特,供奉的是“火头公(火神爷)”“窑头公(陶祖)”“土地公”,每逢节庆,均举办祭祀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师傅节”这天,老艺人集合在三界庙前,举行隆重的火祭活动、唱祭窑歌和严格的拜师收徒仪式。

明代城墙砖烧制遗址。明初,为防御倭寇,朝廷下令沿海城防一律砌建火砖城墙。该村的上述五位先祖共同承领了这一工程浩大的钦州城墙砖烧制任务。明嘉靖《钦州志》记述:“明洪武四年,修筑环围五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二丈四尺五寸,基厚二丈五尺……”民国《钦县志》载:“筑城之砖,长一尺,大六寸,厚四寸,人工与火力,制烧两难……”按此规格估算,须制作城砖1000多万块。据传村内原有一座富藏陶土的山丘,工程完成后,山丘变成了一个大池塘。现存的水池围墙周边还埋藏有数座明代的砖窑。

每逢“师傅节”,缸瓦窑村的陶艺人集合在三界庙前举行严格的拜师收徒仪式

明代古石桥、古码头遗址。现存的古石桥建于明中期,乃钦州至合浦必经之“官道”。古石桥下,一条弯曲绕村的小河道把缸瓦窑村隔成东西两部分。据当地老艺人回忆,双桅杆海船可达古石桥下的古码头,绕村的河道岸边有着各姓建造的多座龙窑,陶人们把烧制磨好的坭兴器一担担挑到船上去,一船船从钦江出海,销往粤港澳,销往东南亚……

明代红珠墩遗址。该遗址为400多年前“四六瓦”的精泥炼制工坊。陶人们取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白胶泥、红赭石,按6∶4配比,提炼成精泥,制作出的陶器称为“四六瓦”。听老艺人讲述,此工坊原为一排不同规格、错落有致的方形泥池,生产过程中打捞出来的未能溶解的“红赭石泥核”被废弃于旁,随着时岁更迭,日积月累,几百年来渐渐形成一座小山丘,后人将其称为“红珠墩”。

清代大窑遗址与钦州官窑。现存的大窑遗址约800平方米,是清光绪年间村民为响应钦州州府提倡所集资建造的大龙窑。清光绪年间,州府设立官窑机构,开设“泥兴习艺所”,网罗民间技艺人才,力求技精,将产品打上“钦州官窑”印款,并鼓励商界参与合营,统筹生产。在官窑机制的带动下,坭兴陶成为这座城镇手工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坭兴商贸一条街。尤其是在广州会馆的引领下,商贾云集于市,大量的坭兴花瓶类产品及各种工艺摆玩件、茶具等销往粤港澳,以至有了“香港钦州街”“澳门钦州街”的传世俗称。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先锋煲”烧制遗址。抗法名将冯子材的祖母是缸瓦窑村人,冯子材少年时父母双亡,常在祖母黎氏工坊内玩陶;至成年,参军,领兵,至总兵、提督,转战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直至上京朝奉,都带着家乡自制的陶煲、陶壶,煲饭冲茶,品茗引思。冯子材暮年临危受命镇南关抗法,动员乡亲日夜赶制一大批造型独特的坭兴陶罐(直经约10厘米),这些陶罐经高温烧制后“硬朗如铁”,往罐内灌满火药,其刚性强、爆炸威力大,冯子材别出新意地将之冠名为“先锋煲”,把其作为冲杀武器,运至前线。

造型独特的坭兴“先锋煲”

钦江古龙窑

钦州首家国营企业“广东钦县坭兴工艺社”遗址。1949年后,政府高度重视坭兴陶民间工艺的发展,至1956年,广东省政府派专人、拨专款,新建厂房,成立“广东钦县坭兴工艺社”,并召回一批老艺人,帮助试产恢复坭兴事业。其时,广东省拨专项扶持资金,老艺人的工作得到保障,一时广大市民争相传颂,称坭兴人享受了“省工资”的特殊待遇。1958年,广东省政府拨款4.5万元,将工艺社搬迁至钦江一桥东头,更名为“广东钦县坭兴工艺厂”;1959年,再次拨款20万元,扩建厂房,增加各种机械设施,培养技术人才,形成规模生产。1965年,钦州改隶广西,工厂改名为“广西钦州坭兴工艺厂”。坭兴事业不断复兴。

钦江古龙窑遗址。此遗址是原钦县陶器厂的生产窑炉,位于钦州古城外围的江东公园内,西临钦江,窑炉完全按龙窑传统格式而建,窑体长82.2米,共5个窑门、99个火眼。1957年成立合作社时,缸瓦窑村人拆去村内的各姓小窑,将多座古窑拆散的陶砖易地搬出村外,合并筑砌成这一特大龙窑。至2022年,其饱经沧桑的窑体已历经65年的煅烧、累计1000多万斤柴火的洗礼,窑壁内早已挂满一层珍贵的“窑珠”。走进如过山隧道般的窑内,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涌上心头,那历经万千窑火的翠绿晶体甚为壮观。现存的钦江古龙窑,为目前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最长的古龙窑,其保存之完整,形态之宏大,场景之壮观,国内稀有。

猜你喜欢

龙窑钦州遗址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神秘的地下遗址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钦州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
“钦州大蚝”豪气崛起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