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跨媒介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2023-01-09张永杰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鼓琴伯牙媒介

张永杰

当前,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风靡全球。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不断改变,同时社会大众的阅读方式、语文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1]。学生用平板电脑阅读,用手机查阅资料,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进行线上阅读和互动已成为常态。语言文字运用在新媒介中表现出新特点,阅读从“看”这种单维度感知方式,向“听”“触”“闻”以及沉浸式体验等多维度感知方式拓展[2]。跨媒介阅读已经延伸并超越了传统意义的阅读、表达和交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学生跨媒介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语文生活,笔者对“1+X”跨媒介阅读进行了实践。

一、“1+X”跨媒介阅读的内涵界定

“1”是指语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一次习作、一个项目等。“X”是指与“1”高度关联的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材料。多种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短视频、有声书等,既有纸质的静态媒介,又有电子的动态媒介。

“1+X”跨媒介阅读,基于实际的需要,运用与“1”高度关联的多种媒介,借助图片、表格、视频、音频等,为深度学习提供支持。使学生对“1”有新的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并尝试把语言文字和音频、图片、视频等交织在一起,呈现自己的思考与创造,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3]。“1+X”跨媒介阅读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整合各种媒介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与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1+X”跨媒介阅读指导的一般流程

如何实施“1+X”跨媒介阅读指导?笔者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来说明其一般流程。

(一)基于教材,寻找联结点

教材是优选的例子,基于教材开展“1+X”跨媒介阅读具有典型性。联结点就是在教材中寻找一个有必要的、有价值的、适合跨媒介阅读的点。由这个点可以选择更多媒介的阅读内容,从而交织成“一张网”。联结点的选择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应基于学生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期待、探究的愿望。联结点可以是阅读教材或其他纸质媒介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引入“X”能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利于问题解决。二是应基于学习的重难点。对于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重难点,可以引入多种媒介开展“1+X”跨媒介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并突破重难点的瓶颈。

例如当学生学完《伯牙鼓琴》一课后,仍然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锺子期死了,作为他的好朋友,伯牙无比悲痛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对于这个问题,光靠师生探讨和阅读课后资料,学生是无法彻底解开心中疑团的。教师可以组织开展“1+X”跨媒介阅读,借助关于伯牙与锺子期故事的影视、音乐等材料,让学生了解“锺子期亲手为伯牙打造古琴”“伯牙辞官替锺子期尽孝”等情节,让学生感受到两人无比深厚的情谊。

(二)优选媒介,设计思考点

面对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优选,否则学生就会陷入媒介资源的海洋而不知所措。在选择媒介资源时,可以先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寻找,然后进行评价筛选,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优选媒介的意识。

例如在进行《伯牙鼓琴》“1+X”跨媒介阅读时,师生优选了3 种媒介资源:纸质绘本《高山流水》(刘雪枫著)、电影《高山流水》(袁振忠导演)、古琴曲《高山流水》(吴文光演奏)。基于上述媒介资源,教师设计了问题:电影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伯牙和锺子期的感情无比深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在绘本和电影中分别是怎么表述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多种媒介中,通过观察、聆听、体会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在相互探讨中解疑释惑。

(三)紧扣素养,设定学习目标

“1+X”跨媒介阅读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去发现语言文字通过不同媒介传播与交流中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1+X”跨媒介阅读的目标制定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让学生了解常见媒介,知道其基本特点;二是在多种媒介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三是改变纯文本的表达形式,尝试运用跨媒介来表达。

例如对《伯牙鼓琴》“1+X”跨媒介阅读,笔者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阅读文言文《伯牙鼓琴》以及绘本、看电影、听古琴曲《高山流水》,提取有用信息,深度理解知音,初步了解中华知音文化。

2.通过阅读、梳理、比较,初步感受文言文、绘本、电影、音乐等媒介的不同表达效果,提升跨媒介阅读能力。

3.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完成“表演课本剧”“配乐朗诵文言文”“答‘记者’问”等任务,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展示学习成果。

从《伯牙鼓琴》“1+X”跨媒介阅读最终的实践效果看,“X”与“1”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初步学会了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而且在丰富的实践中探寻了“知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也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四)突出语用,明确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重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单元,重建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奠定了基础[4]。“1+X”跨媒介阅读也应整合多种媒介、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围绕学习目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例如从《伯牙鼓琴》“1+X”跨媒介阅读的任务框架(如图1)中可以看出,三个活动紧紧围绕“探寻知音”这一总任务,逻辑关联密切,前两个活动重在跨媒介的阅读、比较、交流。学生通过阅读绘本、观看电影、欣赏音乐,知道了更多故事细节,初步感受“电影语言”“文言文语言”“绘本语言”的不同,从三种媒介中整合有效的信息。第三个活动重在运用跨媒介展示学习共同体对知音新的理解、认识。

图1 “1+X”跨媒介阅读的任务框架

(五)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1+X”跨媒介阅读,小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因此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1+X”跨媒介阅读的兴趣。“1+X”跨媒介阅读的评价主体除了学生、教师以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同学、其他年级学生、素未谋面的网友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方式。线上可以用微信适时向更多网友展示学生的成果,并以网络投票、点赞等来进行评价。线下根据评价量表对“1+X”跨媒介阅读成果进行表彰奖励,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朗诵奖”等。例如,师生可以依照跨媒介表达交流评价量表(见表1)评选出“最佳多媒介运用奖”来鼓励学生学习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地表达和交流。

表1 跨媒介表达交流评价量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帮助学生从现代性视角理解知音文化及其特征与表现。

三、“1+X”跨媒介阅读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5]。“1+X”跨媒介阅读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尝试,笔者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反思。

(一)应突出语言实践

“1+X”跨媒介阅读之“跨”,不是抛开语文教材中的“1”,去单纯阅读“X”,而是“1”与“X”的融合。如果停留在各种媒介中,而没有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的“跨”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二)应加强过程指导

如果在“1+X”跨媒介阅读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引导,就会使阅读流于形式和表面,从而走向浅层次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材料整合、资源提供、方向把握、学法引领”等方面的作用,要全程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梳理探究、成果展示等活动。

(三)应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进行“1+X”跨媒介阅读时往往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在线上一起讨论、商量、分享,在线下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充分合作,一起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只偏重于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1+X”跨媒介阅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潜移默化中必将慢慢改变学生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助力学生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语文生活。

猜你喜欢

鼓琴伯牙媒介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山流水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