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医疗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分析
2023-01-09姚瑞琦孟旭舒
姚瑞琦 孟旭舒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我国医疗纪录片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的《送瘟神》,该片一经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03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医疗纪录片作品寥寥无几,且大多是普及健康知识和先进治疗手段的科普类[1]。自2014年开始,随着社会结构和医疗状况的变化,医疗纪录片的创作题材和叙述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如《生命缘》《生门》《人间世》《急诊室故事》等优秀的作品。2014年底,东方卫视播出《急诊室故事》,该纪录片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为焦点,真实记录抢救生命的过程和瞬间。节目一经播出,获得热烈反响,第二季于2015年10月22日播出。2016年6月,《人间世》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6,网络播放量超过1.7亿次[2]。此类医疗纪录片从患者和医生入手,选取典型人物、代表性事件进行表达,通过影像从多个维度和视角呈现医院中发生的事。这种叙事方式开创了纪录片创作的新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也为我国新时期医疗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1 典型人物的故事表达
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人物塑造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选择合适的表达对象更有利于引发观众的共情,吸引观众注意。评价一部电影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的主题表达是否明晰深刻、叙事是否完整,还要关注它的人物塑造是否饱满丰富[3]。纪录片也应如此,《人间世》和《急诊室故事》通过典型化的人物选择与声像化的人物塑造,使得每个病人的形象具体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1 人物选择的典型性
1.1.1 人物的故事性
虽说大部分患者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坦然面对疾病,可面对未知的结果,仍有许多患者选择放弃治疗。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将现象背后的原因呈现在观众眼前。《急诊室故事 第二季》第5集中,身患尿毒症的王武对待病情极度消极,数次想要放弃治疗。医护让他通知家属时,他接连拒绝联系。住院的第一天夜里,即使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入睡,他也未曾询问家属何时过来。观众从清醒后的王武口中得知其母亲早逝,奶奶因尿毒症去世,哥哥也处于尿毒症晚期靠着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家里靠父亲一个人撑着,他一人来到上海打工,现实经济的压力让他的家庭无力承受。王武在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发生反转,从“拒绝治疗”的不省心病人变为无法逃脱家族病史的懂事儿子,具有故事性的人物选择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立体,没有使人物走向单一的“反面”,而是揭示人物行为的缘由,引发观众的思考。
1.1.2 事件的奇特性
与影视剧中医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形象塑造不同,在医疗题材纪录片中,医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沉着、冷静,但也有面临难题的时刻。在《人世间》第8集《坚持》中,两台具有高难度的心导管手术被安排在同一天,由于两位患者第一次手术均未成功,所以第二次手术兼具难度与挑战。在第二台手术进行过程中,即将成功打通血管时导管头突然打结,此时如果继续手术,可能会导致导管的使用年限缩短,使后期手术难度更大,如果后退可能会破坏这条血管壁。但葛均波医生没有放弃,30分钟后将完整的导管成功导入。两台手术使得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葛医生左手抽筋,在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后,他将剩下的工作交给其他专家,手术终获成功。即使医生在救治患者和手术过程中面临种种难题,但凭借冷静的头脑和专业的技能,医生仍然能够给患者和患者家属带去希望。《人间世》通过选取奇特的事件,呈现医生面临的医疗局限和精神压力,消解其在影视剧中的“神化”形象,并借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1.3 病情的代表性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关心患者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4]《人间世 第二季》第3集讲述的是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的故事。这里的病患几乎都有相似的工作经历:长期在矿场工作,粉尘堆积导致毛细血管堵塞,长此以往,粉尘沉积钙化使得他们患上了尘肺病。通过陈静瑜医生的进一步问诊,观众得知他们大多是临时工,因无法确定劳动关系,进而无法进行职业病鉴定,导致医疗报销受困。此外,由于医疗资源的地域差异,在一些偏远地区无法及时发现病情,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人间世 第二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情,普及健康知识,有利于潜在患病群体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也向大众讲解每种病情治疗的难度和难处,使得观众对这些疾病有基本了解。
1.2 人物塑造的声像性
1.2.1 镜头语言
镜头作为阐释影片的“语言”,能够为观众呈现现实世界,同时摄影镜头语言所形成的形式本身会成为一个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叙事系统,让观看者对影片产生更全面、更强烈的体验[5]。镜头语言决定了观众所能看到的东西,其承载的意义不同,观众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在《急诊室故事 第二季》第4集《家属在吗》中,母子两人骑车时被路边突然打开的车门撞伤,母亲重伤,儿子轻伤。在成年家属到来之前,8岁的儿子作为家属对母亲进行看护。影片开始,导演采用中心构图的方式拍摄男孩的脸部近景,捕捉他的微表情,如闪烁的眼睛等,将男孩面对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和未知恐惧的局促感尽数展现。男孩在陪护时情绪很稳定,导演通过不同角度和景别记录了男孩的行为。第一个镜头是全景镜头,拍摄整个急救室的情况,男孩头部向右转看向心电监护仪,导演组通过镜头语言表达了孩子在急救室的无助。第二个镜头是心电监护仪的特写,告诉观众男孩目光看向的东西。第三个镜头是从侧后方中景拍摄男孩看向心电监护仪的画面。第四个镜头是从背面近景拍摄头部心电监护仪的画面。虽然医护人员多次提及男孩的表现很棒,面对危险很平静,但镜头语言将男孩的微表情和举止动作得以捕捉,将平静下的无助呈现在观众眼前。
1.2.2 人物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要素之一,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它能够直观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6]。人物语言和旁白的作用不同,纪录片中人物亲口说出的内容可信度更高,也更具感染力。《人间世第二季》第5集《抗癌之路》中癌症患者亲述得癌症后的感受,更能给观众以冲击和震撼。33岁得了三阴性乳腺癌的闫宏微诉说她对癌症的感受:“梦里也是很绝望,所有的旅店都不收了,感觉店外面都烧着炭火,我想靠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就是很绝望,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一个人,特别冷。”她借这段独白表达了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难度,几乎所有的方法都尝试过,但见效甚微,所以会有“所有的旅店都不收了”的感觉,这段比喻也让没体会过癌症病痛的观众形象地感受到了疾病治疗程度之难和病患心理压力之大,这种感染力和冲击力是镜头语言和旁白无法超越的。独白通过人物语言将人物内心感受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符合纪录片的特点。
2 摄制技术的影像呈现
2.1 固定摄像,忠实记录
《急诊室故事 第一季》采取最先进的固定摄像技术——新奥特CreaStudio多通道采编系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急诊楼安装了78个固定摄像头,24小时跟踪拍摄,直击常人视角无法触及的场景,采集到大量真实的素材。第二季将摄像头增加到98个,现场66路全方位收音,确保急症室各处都能收到现场音,存储数据每小时达到24 G,为节目存储了更多丰富的素材。大量素材给后期剪辑带来不小的压力,CreaStudio多通道综艺节目录编播一体化使节目录制完后会通过媒体管理系统上自带的xBrige软件,把录制下的素材第一时间传送到后期非编系统存储中,显著提高节目制作效率。CreaStudio不仅能够出色完成现场录制任务, 还能在第一时间将素材上传并与制作网共享,有力保障了节目的快速高效制作。运用高效的多机位编辑系统,能够在大量节省时间的同时将所有精彩镜头全呈现,第一时间制作出精美的高画质节目[7]。纪录片就是利用镜头来对思想、情感以及看法进行表达,是精神与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使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成为突显拍摄者意图的重要表现手段。固定镜头的安装可以捕捉到传统摄影无法触及的细节。《急诊室故事》以“我们不生产故事,我们只是故事搬运工”为口号,借助CreaStudio多通道采编系统的固定摄像头对急诊室中发生的故事进行记录,隐藏起来的固定摄像头对拍摄对象几乎零干扰,保持了拍摄的客观和中立,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开放性思考的空间。
2.2 技术加持,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
《人间世》中将病情讲解和三维动画技术进行融合,在还原真实场景的基础上将许多专业性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手术过程进行重构,以图像讲述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下一步医疗方案,改变医疗科普片看不懂、难理解的现状,并向观众普及一定的医疗知识。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视觉效果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表达能力,满足了观者的想象空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纪录片的视觉元素和视听语言[8]。
很多患者的疾病并非肉眼可见,利用三维技术可以补充无法用设备拍到的画面,帮助观众得知具体的患病部位和治疗方法。例如,《人间世》第8集中李娜患有心脏大动脉炎,该片通过三维动画对心脏的外观进行呈现,并用亮处标记出心脏病变的血管,为观众演示心脏内部血管堵塞的后果。同时,还运用三维技术讲解心脏搭桥技术和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方式和区别。由于认知差异,直接用手术画面或心脏的图像,很多观众不能清晰理解医生的意思。运用三维技术不仅能降低理解门槛,还能重现高难度的手术过程。此外,三维技术避免了血腥画面的出现,符合医疗纪录片的拍摄伦理,也使得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3 叙事维度的多重展现
3.1 立足现实,体现选题价值
影视创作领域,创作者往往重视选题的价值,强调“内容比形式”重要。纪录片如果选题不够突出,最终的艺术呈现和社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9]。第一,从片名上来看,《急诊室故事》聚焦上海拥有最大急诊大楼的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发生的故事。而《人间世》没有固定的医院和科室,以医院为原点,蹲点记录发生在医疗行业中的故事。不同地点的选题决定了片子不同的节奏,《急诊室故事》节奏紧凑,一集会有多个病人的故事,关注医疗过程和医护的技术。《人间世》对故事的叙述较为舒缓,通常一集围绕一类疾病或两三个病患展开叙述。第二,从纪录片的定位来看,《急诊室故事》以“为你真实展现今日中国”为定位,因此,它表达的面很广,揭露的矛盾也有多种,故事和人物的选择也多样化,并且以真实呈现为定位,旁白解说客观中立,给观众广阔的思考空间。《人间世》以“呈现苦难并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在困境当中,让大家看到向上的力量”为定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和情感与点的深入,使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如搬演等,给观众带来情感的触动和正能量的传递。第三,不同作品的标题呈现不同的表达内容。《急诊室故事》的标题,如《生死一线》《决不放弃》《最后的希望》等。《人间世》的标题,如《理解》《选择》《坚持》等。不同的标题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选题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思考。创作者需要在选题上服务受众的同时,做到融入思想,给受众以启迪,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2 主题多元,丰富话语表达
不同纪录片由于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急诊室故事》注重对病情的描述,《人间世》侧重情感的传递。同样是对心脏病患者的抢救,两个片子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人间世》中,以摄影师为第一人称的旁白展开叙述,对病人的姓名和抢救过程作介绍,片子以患者、医护、患者家属为主要表现对象,在他们三者中不断切换视角进行表达。例如,抢救后检测结果出来时,医生立刻召集家属进行会谈,利用中景镜头呈现医生讨论病情的画面,当镜头转向家属时,展现了家属对疾病的看法,“我要是早让他做个心电图就好了”“他才那么年轻”。家属委托摄制人员将手链放进病房,“他一醒就知道是谁送的了”,在抢救失败后,节目组对家属的反应进行了真实记录,并给手链以特写镜头,传达爱和遗憾。《急诊室故事》中,旁白客观中立地对病人和病情做了简单描述,用文字对病历档案进行补充,明确病人的姓名、年龄和就诊科室。在抢救过程中穿插后期对医护的采访,达到补充解释的作用。对于抢救过程,与《人间世》的处理不同,《急诊室故事》使用多角度、多景别的画面并配以快节奏的音响传递出急救之“急”。其中也有对家属的刻画,但家属的作用是替病人说出病史、帮助治疗。《急诊室故事》每集后还有医学小常识,上海方言的表达更贴近生活。而《人间世》中画外音加同期声的剪辑方式更多的是传递某种情感和某种特定价值观。
3.3 不同视角,聚集认知关系
叙事视角的选择是创作者经过体验、思考后的结果,其在影视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10]。不同的视角对观众获得信息、理解影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认为: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知道和讲述的信息多于任何人物所知,而限制视角是指叙事者知道和讲述的信息等于人物所知。
全知视角是一种“第三人称”的他者视角。由于画面表达的局限性,旁白性质的解说词是医疗纪录片中全知叙事视角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急诊室故事 第二季》第1集中对被钢筋贯穿的病人救治的动态叙述,“52岁的河南籍建筑工人刘东峰,只是在工地上滑倒摔了一跤,这一跤直接把他摔到了生死边缘”,“刘东峰已处于休克状态,鲜血顺着钢筋不断涌出,医护人员迅速开始基本急救措施”,“消防员很快赶到了,但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腹内不断出血,锯断钢筋的震动可能加重病情的发展”,这一段解说词调动了观众的感官延伸功能,使观众了解了病情的源起和即时发展。此外,画面对就诊医生的姓名、科室进行呈现,给观众科普病情科属。该片采用全知视角不仅客观地描述了患者的病情,还加强了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的紧张感,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限制视角属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医疗纪录片对限制视角的运用呈现在当事人(医生或患者)在拍摄结束后面对镜头的叙述,是医患双方站在各自立场的陈述,提高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医生对着镜头的独白使观众了解到救治的难度和局限,摄制者对患者家属的采访让观众代入当事人的视角进行思考,例如,张德超得知自己的母亲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他要求采用保守的药物治疗。后期采访中他说到:“保守治疗能够延续我母亲的生命,她年纪大了,我怕她在手术台上出意外。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所以母亲在,这个家还有家的样子。母亲如果走了的话,这个家就不像样子了。”限制视角的描述可以让观众直接听到患者家属对内心感受的表达。
4 结语
医疗纪录片作为当下影视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题材,在人物塑造、影像呈现和叙事维度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人间世》和《急诊室故事》这两部纪录片中通过深入挖掘题材,多角度、全方位塑造医患形象等方式呈现出关切病患、关心公众的态度,更以独特的创作策略传递着医疗纪录片该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