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纪录片的创新制作路径
——以广州广播电视台4K纪录片《海上来客》为例
2023-01-09黄震洲陈晓嘉
黄震洲 陈晓嘉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强调的,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纪录片《海上来客》深入挖掘了多年前的一段惊涛骇浪而又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用生动饱满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叙事和多样化的影像呈现,展现了一幅东西方早期交往互学互鉴的迷人画卷。
城市台究竟如何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不断提高纪录片制作生产水平的同时,探寻纪录片的创新制作路径,值得深入探析。
1 纪录片《海上来客》的意义与成效
2021年7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的通知》,其中重点强调了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重要性,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城市台不仅承担着为本地进行电视外宣的任务,也要通过纪录片来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力。
一方面,在选题上就要着眼于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导演李林认为,一个好故事肯定是胜过一个好道理。曾担任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文化顾问的瓦莱丽·戴哈诺娃女士表示,《海上来客》主题非常新鲜,从一艘船的小视角慢慢拉到历史的整个面貌,非常有趣。埃菲尔铁塔公司总经理巴特利克·汇沃先生也表示,第一次知道300年前还有这样一个中法交流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动。而另一方面,如何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融入故事里面,也是值得思考的。《海上来客》整个故事集中在一艘船上,讲述的其实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透过“安菲特利特号”300年前穿梭于中法港口的身影,可以看到不同的文明碰撞出火花,这对现代丝路精神的传播有所启发。通过文明互鉴,达到共同进步,实现双赢,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丝路精神。
《海上来客》具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传播方面,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2020年1月,《海上来客》作为中法友好交流故事会中的重要环节,在法国埃菲尔铁塔多功能厅与法国观众见面,促进了中法交流互鉴;同年,《海上来客》获得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系列纪录片的荣誉;2021年,《海上来客》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纪录片”和“优秀国际传播”奖,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优秀纪录片集锦,同年获得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城市台创作的纪录片可以较为集中地呈现城市独特的文化历史,不仅能丰富国内受众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对外亦能增进海外观众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与了解[3]。近年来,除了《海上来客》,广州广播电视台还出品了一系列国际传播的优秀作品,如《开往春天的列车》《湿地的力量》《头啖汤》等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的优秀纪录片。纵观这些纪录片的亮点,可见从“中国故事,中国表达”,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进而走向“国际故事,国际表达”,此中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价值的弘扬。
2 纪录片《海上来客》的创新制作
2.1 选题立意: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
越是微观的切口,越是感性和鲜活。《海上来客》从“安菲特利特号”这艘船切入,将具体的人、事描述,与中法两国当年战略大背景的思考相结合,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人物映衬大时代[4]。
2.1.1 立足地方,挖掘有故事的人和事
有“千年商都”之美称的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埠。广州正是第一艘直航中国的法国船“安菲特利特号”远航的目的地。《海上来客》立足广州,匠心独运聚焦“中法贸易第一船”,讲述了广州对外贸易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2016年,导演到南沙拍片,在往来商船出入广州港口的咽喉要塞上拍到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法式灯塔和一个守塔人。很多当地人都说,这座灯塔是法国人修建的,与商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导演深入了解了法国商船的故事,才挖掘到“安菲特利特号”这艘特别的商船。从外观上看,这艘500吨级的三桅帆船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远洋商船并无不同,但船的尾部赫然雕刻着法国海军和3朵百合花的纹样,这是法国皇室的标志,说明它并非一艘普通的商船。那么,国王路易十四派它来中国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船上除了水手和东印度公司的商人,还有一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皇家科学家,他们到中国来又有什么重要使命?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海上来客》不断挖掘着有故事的人和事。
2.1.2 搜寻海量文献,做好充分调研
纪录片创作需要真实、客观、严谨。为了展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这个传奇故事,解开众多关于“安菲特利特号”的疑团,摄制组花了大概两年时间去做前期的调研工作。
这艘300年前的“安菲特利特号”,在中国的历史档案里找不到相关文献记载,相关历史资料搜集起来难度非常大。导演李林说:“很多历史遗存、很多文献档案都不复存在了,所以想要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讲述出来,让观众爱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李林导演团队走访了广州、北京、海南、巴黎、拉罗谢尔、洛里昂等中法两国多个城市,阅览了海量的中法档案书籍文献。为了查找法国当地的资料,团队找了法国作家方索帮忙,11天辗转了多个城市采访拍摄,日程非常紧张。
通过不遗余力地搜寻海量文献,深入了解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整个故事脉络越来越清晰。导演李林认为,能够用纪录片去发掘、呈现这段历史,这个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2.2 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下纪录片创作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海上来客》这部纪录片虽无宏观视角上的纵论风云,却能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让人深刻感悟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命运关联。
2.2.1 塑造人物形象
《海上来客》通过塑造两个主人公——方索和白晋,来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现实时空中,主人公方索作为“打捞故事的人”,带领观众步入历史深处;历史时空中,“双重使者”白晋克服困难,促成“安菲特利特号”的中国首航。影片中,两个人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现实生活中的法国作家方索,在中国生活了20年,对中法交往的历史很感兴趣。他的职业是一名作家、文化使者,他的太太是中国人,有时他会帮太太推介葡萄酒文化,所以他很能理解“安菲特利特号”上不同职业的人的使命和心情。导演李林认为“‘安菲特利特号’本身就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故事,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结合点,让中西方的观众都能喜欢这个故事”,所以他选择从西方人的视角切入,以兼具两种文化背景的方索作为寻访者,再合适不过了。
而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白晋,是这艘船能来中国的关键。他从小就向往中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后来得知路易十四想派人到中国,就毛遂自荐。康熙派他回法国带回更多科学家以绘制中国地图,白晋先是多方周旋于中法两国,后来又跑遍中国。为了完成绘制地图的使命,他一辈子都留在了中国。那时从法国到中国还没有直航的船,人要在海上辗转三四年,一来一回就是七八年。
两个人物、双线索的交织,不仅赋予了影片内容张力,也使得纪录片的故事线更集中。
2.2.2 注重悬念与高潮的设置
有别于当下很多纪录片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海上来客》另辟蹊径,以法国作家方索奔走于东西方打捞故事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在发现未解之谜与破解谜团的层层推进下,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全片分为《双重使命》《商都探秘》《风云变幻》3集,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又始终以悬念贯穿。
以纪录片第一集《双重使命》为例,本集开头便将关注点落到南沙的一座西式灯塔上。当守塔人知道方索来自法国时,便热情地带他去看传说中法国人留下的神秘标识。而这个神秘标识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这座连守塔人都说不出一二的灯塔究竟有何来头?《海上来客》一开始便以先设置悬念、后慢慢揭露谜底的叙事顺序,从当下现象出发去揭晓历史谜团,一环扣一环地带着观众一起寻找背后的历史真相,改变了以往纪录片直接宣讲式的惯用手法。
除了叙事顺序的巧妙设计,纪录片还通过方索视角的旁白来营造一种探秘的氛围,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与体验感。当听到中山大学两位教授对“安菲特利特号”有不同解读时,方索的旁白揭示了他的心理活动,“如果我不能解释这些疑问,就难以写出一个让人喜欢的故事。”当观众随着影像画面经历了方索的所见所闻,又很自然地代入他渴望揭露谜底的心境,与主人公一同踏上解密之旅的同理心自然而然就被唤起。
从大体上讲,《海上来客》将鲜明的人物形象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帮助观众将这段历史刻入脑海,又由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结构编排所营造的参与感,将观众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片中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严谨的骨架,也有有血有肉的人物,实现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统一[5]。
2.3 多样化呈现,让跨时空叙事落地
《海上来客》以多元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由于故事中许多场景与人物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丰富画面表达,片子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三维动画、航拍等手段,让跨时空叙事圆满落地。
2.3.1 三维动画
《海上来客》用三维动画生动还原了故事主线索“安菲特利特号”的往日辉煌。“安菲特利特号”的故事,有很多场景发生在船舱里,可这艘船究竟长什么样?导演李林说:“我们翻阅过大量的档案,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图片资料。很难想象一部讲船的纪录片里,连船的样子都看不到。”就在主创团队百般困惑之际,法国罗什福尔海事博物馆的罗兰馆长分享了三张“安菲特利特号”当年的设计草图。这个意外收获,成为纪录片三维动画制作的基础。随后,主创人员又和三维制作人员参考了博物馆内与“安菲特利特号”同时代的帆船模型,搜集了数百张欧洲大航海时期的木帆船图片,在深入了解三桅帆船的外观、构造、原理等知识之后,才开始构建“安菲特利特号”帆船动画模型,经过反复打磨,最终让“安菲特利特号”的形象得以还原。
除了商船,片中还用三维动画模拟了帆船驶出港口、海上遭遇风暴和礁石群的画面,也还原出了帆樯林立的黄埔古港、商贾如织的十三行商馆区、风暴下的紫禁城全景等多个故事场景,为纪录片带来更细致的观感,让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更直观地了解到历史的原貌。
2.3.2 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也是《海上来客》的重要表现手法。主创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细抠历史细节,按导演李林的说法,“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原貌”。如第一集中路易十四写信的场景,国王在未干的红色蜡油上盖下一个象征王权的百合花图案印章。盖章的时机要掌握好,蜡太干了或太稀了,盖出来的百合花印都不完美。可见,短短几秒钟镜头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对历史的细致考证和反复试验、拍摄。
此外,为了提高纪录片的可信度,片中大量使用了当年船上的人留下来的日记、信件的原话,用他们的描述来代替解说词展开叙事,以真实信件的对白和双时空交织式的结构去构织历史壮阔之景。那些信件的作者是来自这艘船上的科学家、画家、船长、水手等,他们在信件中把当年来中国的经历、感悟记录了下来。此外,片中还尽可能用他们的原话来代替解说词去叙事,让观众感同身受地加入一趟300年前的旅程,与他们建立一个跨时空的对话。
在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把握观众的新需求,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以及三维动画、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段来增强纪录片叙事的感染力,有助于纪录片在激烈的荧屏竞争中脱颖而出。
3 结语
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任重而道远。面对“一带一路”的宏大题材,只要立足地方,坚持“故事化纪录片”的走向,通过叙事技巧、表现手法的艺术创新,地方台也能以小切口触摸大时代,制作出兼具深度和趣味性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打磨3年推出的纪录片《海上来客》,以300年前法国“安菲特利特号”来华的故事,反映了中西文明碰撞、互鉴、交融的关键细节。值得一提的是,在将目光收回到对中华文明的向内反思时,不难发现,《海上来客》在对300多年前往事的追溯中,也展现出了乘风破浪的岭南气派。不管是文明间的互通互鉴,还是文明内部的自我发现,《海上来客》以精巧的结构安排、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视听语言,实现了艺术趣味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这为城市台努力做好中国故事、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其城市台纪录片的创新路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