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层文化下付费广播剧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3-01-09庞竣丹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3期
关键词:广播剧圈层听众

庞竣丹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目前,学术界对“耳朵经济”背景下付费广播剧的相关研究逐步升温。但多从付费广播剧的分发平台、转型方向等角度入手,探讨如何促进其创新发展,却忽略了付费广播剧一直桎梏于圈层文化的困境中。考虑到付费广播剧的尴尬处境,本文将探讨付费广播剧在圈层文化中的发展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破圈发展,希冀付费广播剧在未来的音频产业中可以“出圈”发展,收获更多圈层用户。

1 入圈:广播媒介先天优势的赋能

圈层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根据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不同圈层的用户自然而然地被分流到一起,不同种类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用户进行更加精准的推送[1]。付费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凭借广播媒介的伴随性优势与非视觉性特征,打开了付费广播剧在年轻人圈层与“亚文化”圈层中的听众市场。

1.1 广播作为心灵媒介的伴随性

广播是一种声音媒体,具有较强的接近性与感染力,与听众的情感、心灵比较贴近,也可以称其为心灵媒介。国内近期的一项报告显示,超过61.1%受访者会在睡前“听音”,借助声音驱散睡前的某些不良情绪,消解自身孤独。而孤独的心灵与“共在”“集体狂欢”式的社会参与感,切实地为声音媒体所兼具[2]。伴随性指受众在与广播媒体接触的过程中可以“非专注性”地接收信息,广播依靠声音媒介特有的伴随性,使“听音”入睡和“听音”的同时做其他事成为可能。付费广播剧作为一类音频产品,也依靠着声音媒介的接近性和伴随性成功打入年轻人的市场。

在广播作为心灵媒介的基础上,付费广播剧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更专业的呈现方式使广播剧具有沉浸式传播的新特点。沉浸式传播的效果特征是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3]。在下班或是放学的路上,打开一段广播剧便可通过配音演员的声音演绎而逐渐沉浸于一个自己想象的看不到、摸不到也感觉不到的空间中,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1.2 广播媒介非视觉传播本质的想象性

首先,广播剧的语言魅力更多体现在配音工作者自身的语言技巧上,配音员往往会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理解选择与之相符的声线,根据人物的情绪控制声音的起伏与停顿。其次,音乐与音效虽是辅助工具,但也要符合剧情走向与人物情绪,与配音员的演绎相辅相成,共同烘托剧情气氛。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听觉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它是精微细腻、无所不包的[4],所以在制作广播剧的过程中要仔细推敲每一处声音的运用。正如曹禺先生所说:“广播剧的艺术家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5]所以,当同一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小说改编成广播剧或者电视剧时,广播剧因声音为单一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可以避免电视剧选角与受众心中形象不符的情况出现。配音演员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塑造书中的人物形象,获得读者、听众的双重满意。这也是同为小说改编的作品,广播剧往往比电视剧更受原著粉喜爱的原因之一。这也使喜爱阅读小说的年轻群体更愿意为IP小说改编的广播剧付费,从而形成IP改编的良性生态圈。

2 缚圈:付费广播剧的发展现状

圈层存在封闭性与排他性的显性特征,导致圈内话语与外界形成圈层壁垒,限制着圈内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也阻碍着外界观点向圈内的传播。付费广播剧作为“亚文化”圈层的内容载体,不可避免地受缚于“亚文化”这一边缘性圈层文化之中。付费广播剧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与传播内容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下面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付费广播剧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商业化的传播主体

2020年9月,网易云音乐宣布上线内容版块“声之剧场”,推出430部热门IP改编的广播剧与有声书;2021年1月,腾讯音乐27亿收购懒人听书,将在有声书、广播剧上进行投入。广播剧的投资市场逐渐机构化、矩阵化,这意味着付费广播剧的传播主体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为内容配音的社团,而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广播剧商业制作公司。

由于传播主体身份的转换,付费广播剧从为寻求情感共鸣的主动性创作,转换为迎合听众需求的盈利性创作。寻找热门IP合作、营销配音演员等商业化操作成为主流,传播主体社会责任感的弱化致使付费广播剧被隔离于主流文化之外。除此以外,传播主体专业素养上的参差和在制作过程中对“二次元”群体的侧重,忽略了初次接触广播剧的听众的收听体验。付费广播剧的传播主体一部分是播音和音频制作方面的专业人员,但是大部分制作者还是从网络广播剧直接转为商业广播剧的非专业制作群体,所以存在依据个人喜好和原著粉的偏好随意更改原作内容,破坏剧本整体逻辑性的问题。加之广播剧本身带有广播“冷媒介”的特性,会使初次接触广播剧的听众产生听不懂或理解不了广播剧剧情的情况。

如此,付费广播剧的传播主体转为商业化团队后,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为贴近固有受众的喜好而被限制在圈层当中,其制作过程中对固有受众偏好的侧重又将新受众拒之门外,不利于付费广播剧拓展消费群体。

2.2 自我封闭的传播对象

虽然经过商业化操作的洗礼,付费广播剧加大了对各大有声平台客户端的营销力度,传播对象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并不顺利,由于网络广播剧长期在“亚文化”圈层语境中发展,导致作为新受众的传播对象陷入不理解“圈内用语”而无法融入的现实困境。另外,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传播客体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题材独特的广播剧买单,投资者看到曾在传统广播剧中受欢迎的题材不再被消费者接受,为了盈利也将继续投资生产“亚文化”圈层的广播剧产品。

当今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驱使着传播对象不仅要作为广播剧的听众存在,还要发展成为广播剧的粉丝、配音演员的粉丝,甚至是制作公司的粉丝。在消费主义社会,人们所消费的并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被赋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由此,消费对象为了表达对自己粉丝身份的肯定,消费行为随即产生,粉丝群体也逐渐形成。这使得本就处于圈层文化之中的付费广播剧,又在其内部分成各个粉丝小圈层。

传播对象深陷于自己喜爱的圈层文化之中,而拒绝让原本代表着自己圈层文化的广播剧融入其他圈层文化的内容。圈层的排他性不仅存在于付费广播剧的生存发展大环境中,也存在于具体的付费广播剧作品中,使得整个付费广播剧的生态混乱,限制了广播剧的内容创作,让其局限于小众题材而缺失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2.3 固化的传播内容

传统广播剧为发挥教育作用,以表现主流话语认可的题材为主,而网络广播剧往往以表现非主流的亚文化题材为主。早期网络广播剧的制作者们往往会选择晋江文学城、长佩文学等平台的网络小说为题材来做广播剧,以至于现在付费广播剧的内容生态大都仍是以网络IP小说改编为主。

有声作品的改编具备更加忠实原著、更加方便用户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在音频市场上的发展十分迅猛。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却是付费广播剧仅仅流行于限定的圈层之中,这个圈层可能是小说本身的粉丝群体,也可能是偏爱某种小说题材的群体……这也就给广播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广播剧在不同圈层中的固化印象限制着付费广播剧的发展,年长群体不会为音频产品付费,年轻群体也只是将其作为自己圈层文化中的衍生产品进行购买,付费广播剧的市场发展由此陷入僵局。

3 破圈:付费广播剧的未来

付费广播剧作为传统广播媒介在“大音频”时代的表现形式之一,不能仅仅局限于圈层的固化而影响其发展。虽然“圈内的受众”和“圈外的受众”并非一路人,但随着圈子的扩大与融合跨越,圈内的内容会被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所以付费广播剧存在破圈发展的可能性。

3.1 促进跨圈合作,形成各行业的“蝶振效应”

音频产业进军其他行业已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与其他行业的联手能够将单一知识产权的内容单品转换成具有复合知识产权的内容矩阵,提升品牌价值与实力,催动行业共振,形成1+1>2的联动效应[6]。近年来,喜马拉雅、蜻蜓FM、猫耳FM等音频平台相继在智能音箱、车载系统、智能穿戴等领域深化布局,积极塑造全场景的内容生态。“网生代”成长起来的受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所以传媒行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开发“广播剧+”的新的音频产业模式。比如,声音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广播剧的形式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加强人们对历史文物的了解与认识;也可以通过广播剧的形式将图书馆中的书籍“演出来”,让老年人、儿童接触新技术支持下的广播剧。中国的广播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受众较少的问题[7],付费广播剧可以通过多场景、多产业的覆盖方式,提高影响力与吸引力,使更多年龄层受众参与到广播剧的商业版图中。

3.2 制作水准精品化,增强可听性

广播剧成功的要素包括优质的内容、精心的制作、动人的声音呈现等方面。因此,要想制作一部高品质的广播剧,首先要加强剧中音乐的设计与制作。广播剧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它是靠听觉手段来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其参与艺术的加工与创造,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所以,其对声音的要求就不仅仅是符合故事情节与人物心境,还要具有空间性。空间性需要通过声音的远近来表现,听众可以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判断说话人物所处的远近位置,以此得到一个场景中的人物“视点”。富有空间性的声音可以给听众提供构造想象空间的大体框架,增强广播剧的可听性和感染力。其次要广泛吸纳新的制作、配音人才。目前,各平台的广播剧采用的都是“平台+商业配音团队+专业制作团队”的生产模式,过于依赖头部配音演员与制作公司,不仅会导致演员在不同剧作中重复率过高,造成听众审美疲劳,也存在制作团队因工作量太大而无法保证剧作质量的隐患。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吸纳新人才,形成各制作公司与配音演员的良性竞争,让广播剧行业焕发新的活力,以此制作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精品。

3.3 丰富内容题材,打通圈层壁垒

新时代,广播剧要宣传新思想、塑造新人物、反映新变化,这是对广播剧创作提出的新要求。圈层文化是内生且动态化的,所以圈层的审美需求并不是静态固化的[8],可以通过丰富广播剧的题材,吸引更多年龄段的受众,让受众在更广阔的艺术内容中汲取营养。2019年12月,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广播剧在喜马拉雅正式上线,最终以1.1亿的播放量和9.6分的高评分圆满收官,成为一部“全民向”的作品,实现了付费广播剧的“破圈”发展。近日,喜马拉雅又发布了由曹文轩《草房子》改编的儿童文学广播剧,将付费广播剧扩大至儿童收听市场。

任何艺术作品都应以生活为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本,付费广播剧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同样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也能让受众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到真正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作品。也只有这样,付费广播剧才能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层限制,成为被更多圈层接受的艺术形式。

4 结语

互联网加速了圈层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而依附于互联网的网络广播剧凭借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在年轻圈层和“亚文化”圈层内广泛传播,成为圈层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广播剧受众少的局面并没有随着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而改变,付费广播剧在发展初期又面临着桎梏于固定圈层文化的尴尬处境。付费广播剧想要破圈发展,应加强跨圈合作,形成各行业的“蝶振效应”;提高广播剧的制作水平,增强可听性,满足听众的听觉需求;丰富内容题材,打通圈层壁垒,吸引更多受众。同时,相关人员应认识到圈层文化带给付费广播剧的只是暂时的繁荣,要敢于踏出现有的舒适圈,创造更多跨圈发展的可能性,制作出能够满足更多圈层听众需求的广播剧,只有这样,网络广播剧的转型之路才能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广播剧圈层听众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