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3-01-0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彭 博

(作者单位:临汾广播电视台)

1 融媒体的定义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整合不是指简单的合并,而是不同媒体从内容到形式、从人员到体制等多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不同媒体间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必要性方面来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思路,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契合时代发展趋势;从可行性方面来看,无论何种形式的媒体,其本质都是文化的传播,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使媒体融合具备可行性。

2 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的传播特征

2.1 从单线传播到全面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受不同媒体传播技术差异化的影响,不同媒体之间是孤立的,相互联系很少,难以形成有效合力,覆盖面也不够广,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例如,报纸以文字性的报道为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受众相对固定,以公职人员、文职人员为主,传播面较为狭窄;电视媒体受众基数大,以音视频为主要内容形式,传播范围较广;广播电台以音频为主要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受众不断减少,主要受众群体逐渐锁定在老龄人口、司机以及乡村人口方面。过去,不同媒体之间很少针对同一新闻内容进行互动报道,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效果[1]。而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融合。依托新媒体平台全面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同一新闻事件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全面传播,并利用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互动,跟进新闻的后续报道,形成全面传播效应。

2.2 从以媒体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关注的多是新闻制作的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收集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辑才能更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对新闻报道素材怎么处理才能通过新闻的发布审核,采用哪种报道形式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等,而这些关注的都是媒体本身,没有考虑受众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媒体平台处于主动地位,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新闻题材、报道形式的选择都不受新闻受众的影响。而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兴起,受众能够广泛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时,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考虑受众的喜好、需求、阅读习惯等,新闻报道的中心已经悄然发生改变[2]。

2.3 从大众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更多地停留在“有”的层面,而对于“优”的要求相对较低;媒体平台提供的新闻有限,可供大众选择的新闻不多,且媒体提供的大多是大众所喜好的共性信息,较难满足受众的个人需求。而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变得多元化,特别是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数据推算出受众的信息喜好,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新闻。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开始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信息市场不断细分,既能满足大众需求,又能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3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面临的困境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时政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凸显,这些困境使时政新闻从业者不得不审视当下,找准问题,寻求突破。总体来看,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统媒体影响力受到影响

一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平台,是党委政府舆论宣传重要阵地,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但时政新闻的传播不仅仅在于“播”,更重要的还在于“传”。媒体平台掌控着“播”的权力,而受众则是“传”的媒介。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它们拥有庞大的受众基数,且受众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在融媒体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不足逐渐显现[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7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835万,占网民整体的74.7%;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2.04亿户,同比下降1.45%。通过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而依赖传统媒体传播的时政新闻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创新发展路径,提高影响力和引导力。

3.2 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相对单一

一方面,时政新闻的政治性较强,通常采用非常严谨的报道方式来传递新闻的严肃性,确保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往往由政府主导,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对内容的要求也就更加严谨。同时,传统媒体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报道模式,许多时政新闻工作者思维固化,过于注重时政新闻的政治性、严肃性[4],按照前辈探索出来的固有形式去制作时政新闻,在注重严肃性、政治性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报道形式单一,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其对时政新闻的关注,从而使时政新闻的传播力降低。此外,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多集中在娱乐性的文化产品上,缺乏将融媒体引入时政新闻的有效尝试。不少时政新闻工作者对借助融媒体平台传播时政新闻的积极性不高,仍然专注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台,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多选择单一媒体传播,很少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聚力报道。

3.3 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过于呆板

报道语言能够对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报道语言表达能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引导受众深入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帮助受众把握时政新闻的要点。目前,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语言过于呆板、严肃,措辞不够丰富,用语守旧等,与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出现了偏差。这就导致受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接触兴趣下降,主动检索、获取时政新闻的欲望降低。融媒体语境下,受众之所以更加喜欢新媒体平台,关键就在于新媒体平台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具有亲切自然、通俗亲民、简洁明快、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真实性、生活性。如关于“神舟十三号”顺利发射的新闻,某电视台在报道这一时政新闻时沿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报道内容着重讲述“神舟十三号”顺利发射的意义,受众能够从其新闻标题中就感受到年代感;而在某新媒体平台上,新闻标题就比较有新意且较为大胆,用“去太空出个差”这样幽默风趣的语言引起受众的兴趣;还有一些新媒体平台用动画形象、生活化的语言向受众展示了“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两相比较,受众逐渐减少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关注,更加喜欢从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也就不难理解了。

3.4 时政新闻信息构思模式僵化

传统媒体经过实践的检验,形成了较为严格、规范的时政新闻制作范式[5],新闻的加工者只需要把时政新闻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套用进去,就能够形成一条合格的时政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信息非常规整,符合时政新闻报道的要求,但对受众来说缺乏吸引力,往往看到第一段就知道下面所要阐述的内容,没有了“新闻”中的“新”所能带给受众的新鲜感。

如某时政新闻节目播报了一则体育盛会召开情况的时政新闻,“××××年××月××日,××运动会在××拉开帷幕,据统计,共计××名运动员将参加本次运动会的××个体育项目”,这种说教式的时政新闻构思模式虽然符合惯例需要,但缺乏新意,对受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难以激发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探索欲。

4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的创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是当前时政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媒体必须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融入融媒体语境,把握好融媒体时代给时政新闻带来的机遇。

4.1 积极构建融媒体平台,加快时政新闻融媒体报道进度

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为时政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媒体要加快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积极构建融媒体平台,扩大时政新闻的覆盖率,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6]。各时政新闻传播媒体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快实现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亲民性、交互性,提高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中央电视台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是最早开通微博的电视媒体之一,而后随着抖音、今日头条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也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创建了官方账号,之后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专门的新媒体应用程序“央视频”。在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下降的形势下,中央电视台逆势而上的根本原因在于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提前走上了融媒体发展道路,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对新媒体受众的引流,提高了央视时政新闻的受众覆盖率。

4.2 构建正确的传播理念,坚持严肃性与趣味性融合发展

目前,部分时政新闻传播媒体过于追求时政新闻的政治性和严肃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受众的新闻阅读习惯,不利于时政新闻的长远发展。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仍按照传统的单向输出的思维模式进行新闻报道工作,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不能凸显时政新闻自身的影响力与引导价值。其实,相当一部分时政新闻对严肃性、政治性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且严肃性与趣味性并非对立面,各媒体平台可以在确保时政新闻严肃性、政治性的同时,提高新闻的趣味性。

在融媒体语境下,“快餐式”短视频已经成为受众喜爱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时政新闻如果依然因循守旧、思维固化,就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媒体要加快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构建正确的传播理念,认识到时政新闻传播的本质,探索权威性与趣味性融合发展的路径。例如,2022年4月19日,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了一则新闻短视频,还原了一位“大白”哥哥爬扶梯喊弟弟做核酸的过程。该视频没有进行任何的剪辑处理,仅添加了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但视频主角“魔性”的说话方式赢得了网民的喜爱,视频获得了近85万的点赞量,3.8万的评论,8.5万的分享。这则短视频趣味性十足,既没有影响到传播疫情防控全民参与的严肃性,也没有影响到《人民日报》的权威性。

4.3 加快传播模式的创新,形成时政新闻传播的融媒体特色

首先,加快时政新闻报道语言的创新。套路化、模式化的传统时政新闻语言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不符合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喜好,影响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因此,媒体必须加快时政新闻的语言创新,积极融入融媒体语境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近年来,央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官方卖萌”的场景,深受受众喜爱,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媒机构,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新华社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不少亲民化的场景,深受受众喜爱。改版后的节目“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与活力。2017年,新华社官方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时政新闻,题为“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其标题仅9个字,内文加起来共38字,一改往日官方媒体严肃、刻板的教条式表达习惯,用受众更为喜欢的网络语言、平民语言,为受众推送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时政新闻。

其次,加快时政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照本宣科式的时政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以主持人为画面的时政新闻也将成为过去。在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必须加快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故事化、动画式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从而使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让时政新闻的“新鲜感”油然而生。例如,央视新闻抖音号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徐小天的秘密》,该视频采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缉毒犬参与缉毒工作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缉毒犬参与缉毒工作的过程,为观众敲响了缉毒防毒的警钟。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时政新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时政新闻领域的工作者必须认清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参与时政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利用融媒体工具为时政新闻的创新传播服务。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