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3-01-09咸国军
咸国军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青少年体育实践的认识与理解,既有一脉相承的基本思路与根本向度,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具体倾向。作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方向标与指南针,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挥着指导青少年体育建设,指引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政策的颁布与体育发展目标的确立。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反映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青少年对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观诉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厘清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演进脉络,总结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线与根本线
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关注的基本问题。坚持“健康第一”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青少年体育层面的集中展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一脉相承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长期坚持的根本向度。
1.1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线:“健康第一”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经历了百年发展,“健康第一”是其一以贯之的理念。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挥多元化的作用,但是引导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中国体育更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首要目的。早在1951、1952年,毛泽东曾先后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作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这一重要指示奠定了我国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使“健康第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体育与发展教育之基本要义。进入新世纪,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同时规定通过增加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时达到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目的。2007年1月,胡锦涛同志就青少年体质问题作出重要批示。5月7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在青少年体育层面表现为以青少年为全民健身战略的重点实施对象,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决议中的重要指示将青少年体育的落脚点重新置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之上,并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到国家深化改革工作主要内容的高度,表达出党和国家对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3]。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青少年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对我国历代领导集体青少年体育观的核心要义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时代强音,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基本着力点的再次明确。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秉持着青少年“健康第一”的理念始终不渝。
1.2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根本线: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一脉相承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向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十分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的青少年体育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先进性与人民性。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很早就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现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体育、智育三项……我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有人提倡(射御虽是体育,但也没人说明),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这也是国促种弱的一个原因”[4]。陈独秀认为我国人民身体羸弱是由不重视青少年体育造成的。他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毛泽东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将体育与德育、智育并列,体现了青少年体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毛泽东的这一讲话为之后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集体坚持青少年体育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6]在邓小平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再次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在教育层面的拨乱反正。大会中关于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的要求既是对毛泽东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相关论述的辩证继承,又是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江泽民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7]。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自陈独秀首倡将体育与德育、智育并列至今,体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项,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胡锦涛指出的“德智体美”四项,再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育自始至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支撑,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因此,无论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走向何方,都必须坚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线,承担起引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遵循。
2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历程
以不同历史阶段与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五种形态。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五种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过程中为适应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与青少年追求体育运动的主观诉求中所做出的历史选择,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2.1 以革命斗争为中心的军事体育观
彼时之旧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无法得到保障。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与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日益彰显出革命性与军事化的底色。以革命斗争为中心的军事体育观,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参与革命斗争的热情,增强了青少年革命群体的身体素质,提高了青少年革命群体的战斗力,为夺取革命的胜利积蓄了力量。1933年3月,张爱萍在《青年实话》上发表了题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的文章,指出发展赤色体育的目的与意义,“为的是使劳动者特别是劳动青年群众能在体格上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为了要利用适合于青年情绪的方式来加强我们的政治影响,组织苏区内劳苦青年的体育运动,是极其必要的”[10]。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紧紧围绕革命斗争的中心,明确其发展应以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为旨归,通过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扩大苏区的政治影响力,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战斗力。1942年,毛泽东在为延安军民体育活动题词时曾写到“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党的领导人用浅显直白的话语,向广大军民发出了这一铿锵有力的号召,这正是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斗争为中心的青少年体育观的集中反映。1943年《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中强调:“体育课应加强简单的军事锻炼,学习侦查、通讯、站岗、放哨、坚壁清野、埋地雷等实际技能培养迅速敏捷、灵活机动的生活习惯,使教员及年龄大的学员具备最低限度的自卫能力”[11]。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军事锻炼内嵌入当时的体育课,对体育课中涉及的军事技能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将青少年体育观中的革命性与军事化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人为配合革命斗争的进行,顺势而为,形塑了以革命斗争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青少年体育观,为保障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培养了后备军。
2.2 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生物体育观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生产力极其落后。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出了我国人民对于先进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但是,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无法与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相匹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转变了青少年体育观的着眼点,更加重视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的生物功能,将重心转移增强青少年体质上去。这一重心的转移,深刻影响了建设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方向与目标。1952年6月,毛泽东为全国体总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12]。这次题词为整个建设时期的体育工作奠定了增强人民体质的总基调,让全国体育工作者有了主心骨。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逐渐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育人目标,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呈现出重视青少年体质的倾向。1966年,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三个文件,其中《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详细规定了学校需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以增进学生体质健康。1975年,国家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需求,颁布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此文件颁布的目标主旨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标准全面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服务。青少年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活力与青春的气息。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文化水平、道德素养等方面快速成长,而其文化水平与道德素养必须以体质健康为依托,因此,必须通过积极有为的青少年体育观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化其为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意识,为其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发展做好准备。
2.3 以“健康第一”为引领的身心和谐体育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由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以及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思想进入我国,民众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重提“健康第一”的青少年体育观念。此时的“健康第一”与五十年代倡导的“健康第一”相比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五十年代所提出的“健康第一”观念注重的是身体层面的健康,而改革开放以来重申的“健康第一”的青少年体育观则是指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身心二元”的体育观,这是对五十年代单纯关注身体健康的生物体育观的发展与超越。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呈现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状态。1999 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13]。这一决定确定了当时及今后一个阶段学校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主旋律,凸显了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健康第一”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已经成为 “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相交融的新型的体育观。2001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瞄准学校体育工作痛点,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以保证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次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健康第一”被正式确立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由上可见,“健康第一”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被重新确立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既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时代考量,又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推动自身发展以顺应党和国家需求与社会进步趋势的必然结果。
2.4 以体育教育为指导的素质教育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际政治变幻莫测,国际竞争愈加残酷,各国不仅在经济上竞争,更在科学技术与教育上竞争。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民对教育改革的期盼日益提升,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在这样的契机下,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体育教学大纲。1987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大纲,1992 年又颁布大中小学体育指导纲要。各类体育大纲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主要体育场域,“以教学为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14]”,推动形成了以体育教育为主要指导理念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1997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和支持。以上政策文件的发布与实施,积极推动了大中小学体育的改革与深化,打破了过往体育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单一的局面,使之更加多元化,并且使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极大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正是由于体育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专业化的提升,支撑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入新世纪,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问题愈加突出。2005 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时间,要求中小学必须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到了2007 年,“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强化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相关举措。此文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文件,推动了我国青少年体育跨越式发展。以体育教育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使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迎头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顺应了国家与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诉求,增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全面性。
2.5 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体育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价值追求。“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5]。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是五育并举、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更加注重青少年自身发展,饱含着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以体育为基点,让青少年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根本价值追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发展既要包括品德、智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要包括身心健康与体育精神。这一讲话将体育与品德、智力、创新等方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青少年体育工作作出过系统、全面、科学的论述,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内容谱系的新时代青少年体育理念。“享受乐趣”是指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体育带来的身心愉悦,借助体育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体质”是指通过体育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基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指利用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团结、拼搏、刻苦等精神,完善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品质。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理念与新阐释,厘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新路径,标定了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建设的新方向与新定位。新时代青少年体育观坚持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实现了青少年体育聚焦青少年本身的复位,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以青少年“健康第一”为基本遵循,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观念与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引领我国青少年体育取得伟大成就与傲人成绩。回顾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发展之路,厘清其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促进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1 立场坚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坚持党的领导核心的地位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5]。青少年体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青少年体育为重大关切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是党的意志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演进的全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引领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卓越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唤醒了青少年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为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胜利汇聚起强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对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青少年体质羸弱的主要问题,聚焦青少年体质健康,通过增强青少年体质,调动了青少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民心。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重申“健康第一”的重要性,使我国青少年体育观三维一体,保障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协调发展。跨入新世纪,以体育教育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借助学校场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系统构建了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体育得到极大的普及。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扭转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理念,更加重视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其指明前进道路、引领发展方向,保证其不变质、不褪色,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3.2 双线并行:贯彻基本线与根本线毫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线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线不变。这两条线都是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生命线,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两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健康第一”与全面发展正是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因此,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必须坚持两条主线,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只有坚持双线并行、双轮驱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行稳致远。
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并从事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础。增强青少年体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基本功能。“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关心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论是战时的体育方案还是根据地的青少年体育政策,都饱含着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健康第一”作出重要指示,这成为我国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方针。进入21世纪,“健康第一”正式写入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坚持“健康第一”的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开始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15]。坚持“健康第一”成为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线。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不懈的追求。
3.3 服务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坚持服务大局的历史定位不变。青少年体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工程,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是为国家和民族铸魂育人,指导青少年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贡献自身青春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意见》,强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是首次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新世纪青少年体育的开展影响深远[17]。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索契冬奥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18]。正是因为青少年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服务国家大局的历史定位。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时代的思考,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客观需求而形成的指导性的青少年体育观念,即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而满足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百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始终扮演服务国家和社会大局的角色,其在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增强与全面发展之外,也已承担起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3.4 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自身建设向现代化、科学化提升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时代内涵要勇于求变。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随着时代的要求与人民的需求而不断进化。
在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发展过程中,始终内含着与时俱进、自我革命的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人民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需求不同,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因此展现出不同倾向与多样化的形态,其着力点也会随之发生转移。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始终推动自身内涵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相耦合,与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相匹配。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引领我国青少年体育取得巨大成就,保证了我国青少年体育的良性发展,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保持了前进的动力。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势必乘势而上,举全国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要勇于求变,探索挖掘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规律,以自身的现代化发展积极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此外,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需提高自身的科学性,科学有效地利用和把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大势的合理前提下,在更加契合人的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引领青少年通过体育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3.5 形式创新:增强青少年体育的专业性、理论性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实践形式要勇于求变。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的方式各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主要以军事体育的形式存在;在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以竞技体育为载体出现。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是学校体育是落实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主要形式。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强体育强国建设,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9]。对青少年体育进行分类指导,就必须根据青少年体育能力、水平制定相关标准。制定科学客观的标准,就必须提高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专业性与理论性。学校体育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建设主渠道,通过学校体育建设增强青少年体育的专业性与理论性,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学校体育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与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基础。雄厚的教师师资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石。因此,发展学校体育必须牢牢把握学校体育老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学校体育老师的学科底气和自豪感。专业化的体育老师可以让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系统规范的体育指导,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地成长,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在专业化的青少年体育实践得到落实,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促互进。学校体育必须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坚持以体育人,在学校这片“沃土”,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青少年体育理论,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增强理论自信。学校体育工作者以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为价值导向,立足中国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理论,摒除以往纯粹经验式指导方法,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不断创生出新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在青少年体育中的坚持和贯彻提供理论佐证。
4 小 结
梳理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百年发展脉络,总结基本经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贯彻“健康第一”基本线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线毫不动摇,创新出青少年体育的新形式,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推动自身向更现代化更科学化方向前进,引领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