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传染病学教学的困境及纾解

2023-01-09黄燕黄小平甘建和赵卫峰罗二平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染病专业临床

黄燕,黄小平,甘建和,赵卫峰,罗二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众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了在线教学,并将其从应急保障方案逐渐转化为常态教学行为。所有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改变,由此,引发了对传染病学专业教学的深入思考。传染病学虽然一直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变局背景下传染病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更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构建新时代传染病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传染病学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1.1 传染病学专业认知度、认可度仍较低

传染病学作为二级学科“内科学”的一个分支,一直以来甚至到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今天,依旧被认为是一个小专业,相较于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人数、床位众多的大专业,在很多医院都被边缘化。传染病学的发展有其专业上的限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发病率逐渐下降,患者少,收益低,诊治过程中以药物为主,临床操作少,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此外,一提到传染病学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乙肝、结核、艾滋病,由于疾病本身具有传染性,导致社会恐惧心理,民众认知程度低,因此,传染病学的专业认知、认可度低,第一志愿选择传染病学的学生少之又少。

1.2 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随着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控,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典型病例较难看到,传染病同时又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不同地域的学生在临床上见到当地流行的主要病种会有不所同[1]。目前,除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病毒性疾病较为典型外,国内大多医院的传染病科病种相对单一,三级综合性医院大部分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而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归口在定点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因此,三级医院教学病例种类相对有限,对此类疾病缺乏认识,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一旦这类疾病死灰复燃反而识别困难。对基本传染病缺乏认识也是个新难题,疾病的特征和发病机理在临床工作中极易视而不见,导致漏诊或误诊。同时,三级医院是众多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规培的重要基地,但本院医生医疗、科研任务繁重,教学精力有限,因此,诸多原因导致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1.3 疾病谱不断演变,教学课程相对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中国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谱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染病,诸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被消灭,疟疾、血吸虫病、乙脑、伤寒等发病率大大下降,而有些经典的传染病复发并呈现出一些隐匿的新特点,如非典型症状的结核感染、多重耐药的结核病、非牧区发生的布氏杆菌病等。与此同时,一些新发传染病却不断涌现,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5N1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猴痘[2]等。新发未知的传染病如影随形,时常会以人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纵览疾病谱的不断演变,教学课程的更新相对滞后,让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缺乏临床经验和实战体会,学生学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教学氛围偏向负面。

1.4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多为课堂讲授,辅助教具、图片和视频,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与学员的互动,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也缺乏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

2020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下,让本该回归校园的师生都开启了“云上学习”。线上传染病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中,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具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优势[2-3],但目前已开展的日趋常态化的传染病线上教学仍然是线下教学在网络媒体的简单移植,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

1.5 教学师资储备不足,教学理念相对保守

相较于其他学科,传染病学教学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任教师缺乏,缺少梯队建设一直是制约传染病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性问题,但随着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并体现为结构性不足。目前很多临床医院传染病学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老教师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见多识广,思维缜密,但即将退休、精力有限;部分年轻教师对传染病学缺乏热情,诊治的患者少,病种少,临床实战经验不足,很难讲出吸引学生的课程。与此同时,教师们往往又以“教”为中心,学生听讲为主,受教育者们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理念相对保守[4]。

2 现阶段高校传染病学教学困境的纾解

2.1 正视传染病学专业,提升教学地位

首先,必须正视传染病学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6],使更多人客观地了解传染病学专业,提高传染病学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当新发传染病突然袭来,能做到不恐慌,并接受与传染病长期斗争的严峻局面,从容面对其中的种种挑战,不断总结,防治兼施。

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危害极大,国际关注、国家重视,在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方面均增加了投入、防控和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传染病学专业的重要性。在此期间还涌现出不少优秀传染病学者,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和榜样,是新时代的楷模,会感染到更多的医学生正视传染病专业,增加学习兴趣,加入传染病防治事业。

如今传染病学的范畴也在显著扩大,从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到建设“大感染模式”,伴随着传染病科向感染病科名称的改变,这一学科已经悄然向更大、更全的方向转化,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并逐渐渗透到其他各个专业中。感染病科专业的重要性突飞猛进,同时也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2.2 关注传染病发展态势,动态完善教学目标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必修课程,教学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会介绍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方法、防治原则等,各论会教授某一具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6],但学生往往觉得概念抽象难以理解。

新发传染病呈持续发展态势,发生频率也在增加,且随着诊断技术提升,也有越来越多过去被忽略的感染性疾病被重新识别,其发现不一定都在感染病科。所以,对于各类传染病的防护、警惕和报告不应只局限于传染病专业的医生,而应面向全体临床医生。

因此在传染病学专业教学目标中,除了总论和各论的学习之外,首先必须强化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实习[7],让所有临床专业的医学生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在今后的临床活动中坚决落实标准预防,避免发生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并预防职业暴露,保护自身;其次是加强对传染性疾病发展动态的学习[8],强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预警、报告的专业能力,及时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重要法律法规,让所有诊疗医生都能高度重视不明原因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早期的风险监测[9],时刻做好预防传染病的“瞭望兵”,并能进行规范有法可依的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再次是完善跨学科教育,加强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精通更广泛的学科,有效地将生物、临床、流行病学和社会工具融入公共卫生,同时保持核心的流行病学技能[10];最后是积极融入思政教育,结合热点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医生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认同感[11]。

2.3 经典与新发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临床新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下传染病教学的需求,迫切需要掌握经典、关注新发,与时俱进地优化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完整的传染病防治课程体系。

对于临床常见、目前仍广泛存在的经典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等需要重点讲授,并要求学生掌握发病机理、传播方式,熟悉疾病进展、治疗及转归。对于一些新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猴痘等,虽然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有的没有更新编入,有的虽然已经涉及,但内容却不够深入,应利用互联网学术资源将其完善并进行专题讲授[12]。

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到来,临床新技术亦应运而生。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ICU于2020年开始建立床旁快速病原体检测,即微生物快速现场评估(microbiology rapid on-site evaluation,MROSE)技术。该技术可用于快速精准识别严重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软组织感染患者痰液、脓液等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及炎症状态。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在5 min内即可实现显微镜下通过微生物形态快速识别责任病原体,精准治疗,并进一步通过涂片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实时动态评估感染疗效。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在临床救治上发挥重要作用,还应及时将其纳入传染病学教学,作为可视化的教学素材,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因此,传染病教学内容除需要进一步的熟悉和强化之外,教科书的更新速度明显滞后,还需充分利用专业网站[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官网、全球传染病和流行病信息平台(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and epidemiology network,GIDEON)等]获取更多具有时效性的传染病知识,研读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法律法规,并将传染病最前沿的知识、最新的临床技术(诸如床旁快速病原体检测等)及时传授给学生,将科研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共学共长。

2.4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双线融合”教学模式

现如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2020年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全面组织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但线上教学并非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早在2020年以前高校就利用信息技术在传染病教学中开展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现实等形式[13],诸如通过VR呈现不够充足的实习基地,使医学生不到现场即可实景感受其内部构造和操作流程,已然充分感受到线上教学的不可替代性。新形势下,打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的界限,拆除二者之间的屏障,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支持、有机协同,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一体化的“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实现教师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和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4-15]。

在传染病学专业教学中,“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是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基本出发点,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需形成一个整合融通的教学体系,线上教学重在时效性、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线下教学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优势,通过线上提炼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和问题导向,走下“讲坛”,成为“双线融合式”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传递者、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导师顾问,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管理和探究者,最终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实现高校传染病学课程的个性化、掌握式教学。

2.5 建设高水平分工协作式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

在“双线融合”教学模式驱动下,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传染病学教研室应分工明确,任务细化。

①应考量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择优选拔热爱教学、踏实肯干、硕士博士学历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的青年医师,同时制订详尽的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通常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熟悉,应专注提升在线教学的信息素养和胜任力,学会灵活使用多种在线教学工具,掌握尽可能多的在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教学新颖,课堂气氛活跃;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则应利用其自身优势,着重负责授课内容,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另外应配备记录典型新发传染病的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临床诊疗、网络资源,建立传染病前沿动态教学资源库,增加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学术前沿知识。

②加强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包括外出进修、同行评议、案例研讨、分享会议、教学演示、共同教学和专家演讲。教研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带青,传帮带”活动,资深的老教师系统讲课、培训授课,组织青年教师旁听并查缺补漏,同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应多观摩青年教师授课,提出指导意见,学习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学互长;教研室还可以不定期举办授课比赛和教学研讨会,对现有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取长补短,尽快作出适应性改变。

③转变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内容的重构者、教学课堂的设计者、受教育者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促动者,应全面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比如在传染病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教学中,可以邀请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指导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发展知识技能,批判性地参与新兴技术,打造以分享为理念的同频学习团队,将教学和科研二者融为一体,协同发展。

3 结语

当前,各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仍然是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胁。感染还具有健康以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全球和地方经济,严重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因此,必须全面正视传染病学专业,密切关注传染病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临床实践等新技术动态完善教学目标和内容,建设高水平分工协作式教学团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理念、技术、内容、方法等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机遇与挑战并存,相信新时代新科技会给传染病学教学的改革带来发展契机和宏大前景。

猜你喜欢

传染病专业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