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
2023-01-09吴军
吴 军
(广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广西柳州 545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在 “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中明确要求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这明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定位和方向。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第一标准,有利于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学发展的相互融合、促进,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回归高校教师本分的根本要求。
一、师德师风建设视域下推动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既有自律性,也有他律性,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需要从内在动力与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存在两种价值取向:教育价值与管理价值。教育价值即在教学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管理价值是在外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进行制度化管理。[1]在师德师风建设视域下推动教师教学评价,不仅需要从教育价值取向出发,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师风水平;也需要基于管理价值取向,强化外部规范制定,为教师的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保驾护航。
1.促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师德师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的总和,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灵魂与准则。[2]脱离教学的师德师风建设缺乏专业根基,无法实现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的目标;脱离师德师风保障的教学缺乏道德根基,无法达到言传身教、塑造品格的育人目标。缺少师德师风,将导致教师失去从事教学活动的职业基础和精神引领。近年来教育部曝光了多起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发表错误言论、使用低俗不雅方式授课等师德失范案例,反映出当前极个别教师师德师风缺失、育人意识淡漠。只有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学的第一标准,才能筑牢防线,使教师守好种好管好教学责任田,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回归了教师队伍建设就是 “人” 的建设的基本逻辑。坚持确立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素质构成中的关键地位,扭转重职业技能提升、轻师德师风建设的错误倾向。要在实践中敏锐感知、发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双提升,从而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
3.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崇高的师德为专业知识的运用指明方向,精湛扎实的学识为师德师风的践行夯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自己的教学能力、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思政素养有机结合,而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就会导致教师道德修养的狭隘和空泛。教学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高校教学更是注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只有对教育事业忠诚、对教学负责、对学生热爱的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严谨治学,勇于改革,[3]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并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实现学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面临的困境
教学评价具有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功能。师德师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的基本道德活动,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还存在不少未充分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阻碍师德师风建设、不利于教学评价功能发挥的问题。
1. “唯” 的倾向突出
“唯” 不符合辩证逻辑,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唯分数、唯职称、唯荣誉等问题凸显,严重背离了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向。 “唯分数” 指的是将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唯一指标,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 “唯职称” 是指把教师职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高职称的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往往更占先机和优势,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唯荣誉” 则是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将教师获得的诸如 “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 等荣誉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关键指标,造成教师一门心思出教学成果而忽视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忽略师德师风建设,忽略教书育人。
2.评价重形式轻内容
为了从严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指导高校进一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开展考核评价。但因为这些文件属于原则性、指导性的制度规定,在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之评价内容笼统、评价标准模糊,师德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本该属于评价内容的被忽略,不属于评价范畴的却被纳入其中,甚至简单地把只要没有违反师德师风就等同于师德良好,导致评价粗略、流于形式,难以深层次地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细致判断,无法达到提升师德师风的目的。
3.忽视学生评价
高校在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时,评价的主体往往较为单一,大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容易存在 “先入为主” “晕轮效应” 等问题。由于缺乏学生评价或仅仅将学生视作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的 “工具” ,其评价结果只是反映教师教学状态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数字尺度,无视学生的参与地位与主观感情,[4]致使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感受,发挥学生评价的功能,对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评价指标缺乏时代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但师德师风标准大多墨守成规,一直沿用陈旧且简单的指标体系,与时代的要求贴合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师德师风作为社会道德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发展变化,不但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时代发展的特性。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发展性的评价维度,滞后的、安于故俗的师德师风指标必然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三、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对策
高校要把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通过理念更新、指标重构、技术改进等,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投入得到更加真实、充分的反映。
1.改革 “唯” 字当头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高校要把破 “唯” 作为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深刻反思教师教学评价的制度与内涵,坚持 “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 的根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扭转过度强调容易 “看见” 、方便计量的外延式评价导向,重视以内在的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的内涵式评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首道关口,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本职工作和职责使命,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纠正教师职业认识误区、矫正教师发展取向偏离,引导教师心无旁骛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2.改进师德师风评价标准
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师德师风标准既要见高度也要接地气, “师者,人之模范也,” 以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崇高道德形象作为教师师德师风的 “高线” ; “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以现代教师道德规范,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的标准作为教师师德师风的 “底线” ,以 “高线” 作为价值引领,以 “底线” 作为硬性要求。具体可以分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效果两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政治纪律是考察师德师风的第一要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品德摆在首位,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形象。用自己高尚的思想、人格、品德、情感来唤醒、影响、熏陶学生,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得到全面贯彻。
教书育人方面。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从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审视教学与教育的内在关联,并自觉承担起对于社会的道德义务,把教学的过程监控与示范引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一心向学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形塑社会生活的公共伦理,[5]教育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
学生评价是高校通过学生的评价开展的教师教学质量监督的管理制度。[6]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与课下的交流,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行为规范、人格品德等有直接和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课后教师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对成绩的评定考核等方面感受到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等。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网上评教、教学信息员反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教师教学中的师德师风进行评价。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师德师风评价的意识,让学生有意愿能够表达,有渠道能够倾诉;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接受学生的监督,明确学生评价是师德师风的一面镜子,积极将学生的反馈转化为自身健康发展的动力。
4.构建具有时代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中道德表现的师德师风指标,会打上时代烙印,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当前,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将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确立师德师风指标的价值精神,在评价中既要引导教师敬业奉献、遵行义务,也要尊重教师的道德权利、人格尊严和合理需求。[7]只有充分考虑教学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特性,以评价双方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的改变为依据,科学构建时代性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彻落实到教师教学评价具体实践中,才能保证教学评价在诊断、引导、调整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实践方面切实有用,在时代变迁中彰显价值。
四、师德师风建设视域下改革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路径
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下改革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必须抓住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这个育人的根本,突出师德师风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人格育人格,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1.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不佳,表面上看是由于教学能力、教学技巧不足所致,但背后往往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担当不够。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践行者与监督者,既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与促进者,也是育人工程的设计者与探索者,在教学评价中已不能仅仅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只有凸显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第一标准,切实发挥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师德培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才能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师教学评价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2.转变评价观念
从区分向激励转变。当前高校实施的教师教学评价侧重于鉴定及筛选,将教师教学分为不同等级,将师德师风评为合格与否,忽视了教师个体的主体性,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约束。师德师风建设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实施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工程进行的分析与评估,需要有效评判教师所取得的成效,让教师通过评价反思和改进,得到自我的发展。
从管理教师向自我管理转变。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导向往往是基于教师的教学表现,是对其教学成效的总结性评价。这样的考查方式简单易操作,但因为评价的动机单一、评价的结果区分度低,片面追求当下,而忽视了长远的、内在的师德修养,限制了教师的成长。教学评价是激发教师职业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及业务能力。
3.强化过程评价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部分,其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负责人,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人才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师的教学投入与师德师风,尤其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上。《总体方案》提出强化过程评价,强调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时诊断,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部分。过程评价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师德师风等过程性、主观性的因素,并对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引领教师提高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水平的重要途径。
4.健全综合评价
现代教师教学评价已不再是侧重对教师某一教学表现进行片面评价,而是更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学习支持等。综合评价是对教学活动与整体要素作出系统的价值判断,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多方面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只有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8]《总体方案》提出的 “健全综合评价” ,即是增强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强调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教师政治和业务、知识和技能、品德与才智、做人与为人等方面进行综合客观的衡量,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是改进新时代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举措。
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师德师风建设是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教学质量是重要保障和支撑。师德师风与教学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教师的高位引领和底线要求,为高校教师全面发展赋能。师德师风建设视域下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刻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从而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