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载体的实践创新
2023-01-09王松岩
王松岩
“德育载体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能承载并传递德育内容或信息的所有事物、活动及过程。”[1]智慧教育(1)智慧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一种,其定义为推动社会化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纳入公共教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发展场景式、体验式学习和智能化教育管理评价。背景下,传统的德育载体,如语言文字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仍然可以发挥其显性教育作用。重点是这些载体在智慧教育新背景下如何全面融入数字技术,构筑新型智能化载体,这需要通过不断寻找和调整自身发挥作用的方式,强化自身在德育教育中的功能。因此,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德育载体不是简单地在已有载体中加入信息化的概念,而是重新建构德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德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环体中渗透德育内容,德育载体与信息技术的交融等问题。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载体的表现形式
语言文字载体是德育的基本载体。“汉语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粹,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2]语言文字承载着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德育基本载体,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语言文字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的重要地位仍然无可替代。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交流媒介的不断涌现,既给德育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创建了便利平台,更对德育工作者的语言文字选择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智慧教育下的语言文字载体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德育工作者应积极面对的新课题。
活动载体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的一种德育载体,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德育内容和信息,以达成德育目标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德育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也是多主体参与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德育活动载体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休闲活动等,此外很多高校通过号召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德育教育。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活动要与智慧教育方式融为一体,基于信息网络等综合服务平台,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影响力。
文化载体是德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载体,是指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用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人们进行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文化产品。”[3]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习得、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丰富性也为德育载体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将依托智慧教育提高文化载体对德育的影响力。
管理载体是德育载体的重要形式。管理载体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中,寓于人们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智慧教育背景下的管理载体,相对于其他载体更具独特的优势,合理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可以把管理载体寓于智慧教育平台,发挥智慧教育的渗透性作用,把德育内容与管理结合起来。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可以把以上几种传统载体与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发挥各载体的功能,科学运用、选择这些载体,不断创新载体的运用方式,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载体运用现状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各载体运用的现状,笔者向全国32个城市的部分高校师生发放了主题为“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载体运用效果”的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99份。同时,组织了部分高校师生的访谈活动。调研发现,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德育载体的运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德育活动缺乏有效组织与实施
作为德育载体的活动,应该是为实现德育目的所设计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效的德育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目前高校的德育活动仍缺乏有效组织与实施。其一是德育活动频次不高。学生调查问卷显示,每月举办德育活动1—2次的高校占比为51.27%,3—5次的高校占比为32.29%,5次以上的高校占比为16.43%。教师调查问卷显示,每月举办德育活动1—2次的高校占比为64.84%,3—5次的高校占比为21.98%,5次以上的高校占比为13.19%。综合数据分析,高校举办德育活动频次大多在每月1—2次,总体看活动频次不高。其二是德育活动形式浮夸。调查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认为德育活动形式浮夸、随意。首要表现在德育活动未关切到学生的需求,造成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较低,体验感不佳。此外,还表现在活动方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片面追求活动效应,或是哗众取宠,或是本末倒置,造成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无法入脑入心。其三是德育活动组织不力。调查显示,四成以上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较弱。首要表现在教师对德育目标认识不清,因此选择的活动形式不能契合德育目标,活动方案不切实际,组织实施管理差强人意。此外,也有学生反映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智慧教育背景下,德育工作者更愿意选择快捷、方便、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借助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灵活组织讲座、会议,通过多功能教室进行展播,利用公众号进行信息推送,下载手机APP收看,以及高校之间联合举办云活动等。虽然形式上丰富多彩,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实际收效不佳。主要原因是德育教师对新媒体、智慧教育知之甚少,运用不熟练,而掌握新媒体的教师又非德育专业。
(二)德育内容缺乏实效性
德育工作要依托文化,以文化为根基确定德育目标,设置德育内容。德育工作中文化载体的运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而高校德育文化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仍然没有体现出该有的文化自信,未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德育内容体系。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娱乐化和校园文化零碎化两个方面。
传统文化娱乐化。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以一种潮流化、娱乐化的形式被呈现,这种呈现方式一方面带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符合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很多大学生或是虚假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深,他们误以为欣赏传统文化风格的歌曲,表演传统文化风格的舞蹈,穿上汉服就是真正爱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在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大多只限于一定传统节日或其他特定场景中,注重传统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
作为德育环体,校园文化应是由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文化引领,并具有独特性和体系性的文化。而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表示没有对其校园文化有深刻认识,甚至不知道其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零碎化和薄弱化,以至其在德育工作中并未实现德育环体的功能。
(三)德育工作缺乏科学管理
德育管理载体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但各部门又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德育管理一部分是传统的非信息化管理,一部分是新型的信息化管理。面对信息量大和人员众多的情况,各部门即使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畴,在具体工作开展时仍易发生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一些高校在德育过程中经常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德育管理并没有体现出对个人需求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人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强调管理忽略服务,从而限制了德育载体有效性的发挥。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载体的创新运用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主阵地,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各项工作,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寻求更好地可持续发展。”[6]载体内容的适切性、载体与智慧教育形式的相融性、载体运用的创新性都是发挥高校德育载体作用的重要考量。
(一)提升德育工作者话语权,树立德育权威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德育是一门运用话语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7]61德育话语权是德育工作者的主张对德育对象的权重与影响力,作为一种展现德育力量的载体,德育话语权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面对数字时代的各种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牢牢掌握住德育话语权,“深入研究网络对高校教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途径、德育对象等的影响,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网络教育,……形成网络德育合力等。”[7]62
课堂仍然是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厘清思想、明辨是非、启智引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将思政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建设,形成德育合力。创建交互平台,利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加强话语权建设,发布主流信息,对家长、学生关切的各方面问题给予积极回应,为校内外信息沟通搭建桥梁。在信息交互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关心的舆论热点、紧跟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正确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德育工作本质是一场情感共鸣的思想交流,数字技术使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广泛化、平等化。因此,德育工作者也要注重与大学生之间话语权的平等化。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建立崭新的德育理念,顺应智慧教育趋势,关切大学生信息选择和理性发表言论的权利,把传统的说教与学习关系转变为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贴近德育的话语对象,引起情感共鸣,使整个德育过程在双方共同创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境界。加强德育话语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个根本,即德育工作者的硬实力。硬实力包括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水平、责任意识、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同时也体现在德育工作者的语言能力、组织德育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坚定的政治信念,熟练的政治、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过硬的媒体素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自觉地发挥德育话语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科学举办活动,满足德育需求
德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通过几个大型活动就能实现其目标的。德育是入脑入心的活动,是情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品质的提升、灵魂的升华,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组织德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注重内涵、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调查显示,关于德育活动的形式,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智慧云端共享、正能量视频制作分享、学校之间互通、线上线下结合、组织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可以渗透到学生日常的追求科学精神、根植爱国情怀、提升法制意识、培育公共服务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在于德育活动的规模与形式,而在于德育对象情感的满足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理念植根于青年学生头脑中”[8]。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活动目标的设定、方式的选择都要考虑德育对象的需求。因此,要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满足其真正的需求。
德育活动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认知规律上。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经历情感体验、经验积淀到自觉养成等阶段。其次,外在环境和条件的价值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高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良好的德育环境、无限的德育契机,学生的情感体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染,在其中酝酿、播撒、成长。最后,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看学生能否把经验积淀转化成自觉行动,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德育的深化阶段,也是德育的最终目标。
(三)培育校园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载体的选择和运用,首要的是展现出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9]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往,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通过分析和鉴别,剔除其中带有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优良精神,并进一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于德育中,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量参与德育建设。在智慧教育背景下,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选择多种表述方式,尤其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载体,不断传承、创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体系化的存在。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风、学风都能感染人的内心,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奋进向上。因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环体,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是十分明确的。智慧教育下的校园文化,是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展示学校的形象与特色,随时、随处呈现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广场、长廊、教室、体育馆、食堂、宿舍等多场所部署终端系统实现全时空覆盖,使文化传递方式更便捷,文化内容更具个性化。此外,还可以创建智慧校园文化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共享渠道。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这些硬实力上,更要通过硬实力的展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德育载体的校园文化的发展非一日之功,也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在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每个大学生都应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校园文化的发扬者、传递者,共同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四)完善管理平台,提升服务意识
完善智慧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教育综合管理平台为德育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在线德育管理,涵盖师生实名制管理、活动管理、交流平台等应用,结合智慧教育云终端为德育工作打造横向无限延伸、纵向持续深入的生态系统。可采用智慧教室云管理,学校或德育工作者可对全部智慧教室进行集中管理维护、实时监控教室活动状态,对活动过程了如指掌。还可以通过教师工作站、手机APP等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实时共享,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实时更新的信息。此外,要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智慧管理培训力度,提高其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整合德育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人员团队,实现思想和资源更好对接,正确选择、运用及创新适合本校的德育载体。
推进管理和服务并举。高校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本质仍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塑造,因此要遵从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使德育过程成为自觉、自省的过程。德育过程中,既要利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德育工作实效,完善操作方法,又要逐步建立科学服务理念,关注个人价值与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德育的塑造人的功能。
高校德育工作是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智慧教育的应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立体化空间,高校德育工作者需充分利用智慧教育资源,正确选择、运用和创新德育载体,以确保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