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要
2023-01-09李明超
郑 君 李明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为此,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158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需要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文化素质,让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对砥砺时代新人品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价值重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缘起
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交流频繁互动的时代,还是一个趋向于文化多元、并存与共生的时代。文化竞争日益变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内容,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关键。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注重凝练本民族的文化优势与特色,侧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阐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本质上看,文化竞争体现在文化的冲突和文化的互渐,一方面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以文化软实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希望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千方百计维护自身的发展独立性、保护本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中国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需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发展之中,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叙述好中国故事,传扬好中国声音,守护好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性,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创新创造,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华文化的特色是崇德尚文、思想文化价值丰富。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始终昂首挺立,阔步向前,孕育出内涵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是立国之本,古代圣贤重视的是文化的高明,是仁政,是弘扬人的善性从而靠拢与把握天道的天人合一。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还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他们在入主中原后,都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接受并在生产生活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共同塑造着中华文化。近代已降,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有其必然性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遐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搭建了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无为而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家消亡思想”的内在本质规定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庸和谐”思想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其克勤克俭、充满忧患意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崇尚清廉、耻于贪腐的价值操守,至今仍然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反思,近代以来,我们在西方坚船利炮侵略中,陷入了文化焦虑,可谓文化危机空前。基于此,封建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都试图解决旧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化解这场文化危机,但都未能如愿,中国人的文化势气一落千丈,从极度的“文化自负”跌进了“文化自卑”的谷底。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命题,这是一个融历史性与时代性为一体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这里指明,要坚持以时代之需、发展所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掘方向,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主性精髓于人文属性开掘,坚持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优势,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生命力。同时,也明确了时代新人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即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实的思想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时代就赋予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迅速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坚固长城,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全民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得到巩固。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标日渐清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在多个场合深度阐释其独特价值。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这段论述表明,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臆造的,也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经年累月创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世人瞩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生态文明日益提升。但是,在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也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出现了某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比如“物化生存、精神懈怠”,一些人呈现出理想信念丧失、精神生活空虚、失去精神追求动力等问题,极度需要我们树牢核心价值观,重新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来看,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其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各种社会思潮对时代新人的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地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面对海量信息,筛选信息不仅仅成为一种方式方法,而且成为一种精进能力的现实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依托“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还要以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平台,并深刻认识到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精神活动的环境和场所,教育者需要到网络上去寻找教育对象,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其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在青年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过度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致使个别人价值观走偏。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过度享乐主义三者具有深度的同源性,其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异化,都不同程度偏离了人的本质,是物欲对人的理性的一种暂短性占有,其危害性极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下大力气引导好时代新人的三观塑造;其三,高新科技带来的挑战。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也带来了新挑战。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过去独具的信息优势极度弱化,互联网带给青年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民族性的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增强时代新人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其自觉守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是其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扩容的题中之义。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阐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有两个向度: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哪些内容有价值,能体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要素;二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容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新元素。本文指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侧重于后者,即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和推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功用。
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讲,它从表面看界定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但从育人实质上看,反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效用。具言之,即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提升与巩固有积极意义。即: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视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质、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中的积极效用。展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蕴了以下涵义:其一,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作用。这种效用的存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基础,并以满足时代新人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为价值内容选取根据;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进程中,能够为时代新人更好完成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使命赋能;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不断滋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张力,在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赋予了时代新人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的使命,这与新时代对于时代新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求高度契合,为时代新人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瞄定了奋斗目标。
深刻理解这种概念的意涵,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性与时代新人培养两个方面解读。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前提和基础。辩证唯物史观告诫我们,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尽管在传统农耕文明条件下生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又具有世代相承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精华部分,其继承性与发展性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代统治阶级开展教化的内容中,因时代进步需要调整自身内容构成,克服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性弊病,发扬了民主性成分,使其能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如产生于古代的民本思想,其提出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长治久安,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反动统治阶级的反抗奋争中,日益转变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生成、赓续、转化、创新过程中,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都批判性地承继了前辈们的理论成果,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创造的文化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追求。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蕴藏着无私奉献精神,“精忠报国”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仁者爱人”弘扬着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续写着奋进精神,“见利思义”内蕴着以义制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和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必将陶冶时代新人成为英雄的中华儿女,继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三是由于统治阶级在其上升的历史阶段,无论其主观是否愿意,都要兼顾民生问题,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曰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向和劳动人民的合理要求,不自觉地在适度的范围内创生了具有长远文化价值的东西。如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和仁爱精神,孟子发扬的尊老爱幼原则和人格独立精神,荀子提出的义利观和道德教化方法等,都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另一方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时代新人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有素质注入新活力。本文指涉的“时代新人”具有特定含义,通俗讲就是能够担当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人,担当民族伟大复兴是其根本特质。从群体范围看,时代新人包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诸实践的全体中华儿女,但是青少年则是其主体成分和中坚力量,是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围绕的主要教育对象;从定位要求看,时代新人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培养宗旨,能够因事而新、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符合新时代对其提出的各项要求,生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综合素质能力;从精神品质看,时代新人能够开拓进取,具有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勇于走在时代之先,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自觉融入新时代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从素质构成看,时代新人有理想,贵在志存高远,将复兴伟任主动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本领,要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坚韧意志品格,自觉提升较高政治觉悟中,形成带动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有担当,落在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承载实力中,这种实力包含硬实力和软实力,敢于在实践中碰硬,敢于承担风险与面对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举要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667
从历史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空间中,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化思想,对古代中国人不断提高修身水平,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提供了道德滋养。其独特的修身方法,如“慎独”等,为人们完善君子人格提供了自我修养的进取路径;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 “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 等主导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保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中华传统价值体系虽然屡遭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并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冲垮,反而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在构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
从当代来看,“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中营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心灵归宿。改革开放后,面对“欧风美雨”的影响,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解决文化认同危机和重构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怀疑,认为域外思想更加先进,秉持崇洋媚外心态贬低自身文化价值。产生此文化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自卑,还没能从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阴影中走出来,没能全面审视和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所以,必须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表现为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导引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德性、关怀社会的特质,如孔子所主张的“为政以德”,老子批判时政所提出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张,孟子批判当时社会所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等思想,共同营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濡养。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看,这些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寻根觅源。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目标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其提供了丰富养料。尽管古代宗法社会使得自由和平等的自觉意识淡漠,但是我们细致寻来,依然可以找到些许蛛丝马迹。道家庄周崇尚自由,墨家的墨子向往平等。他曾讲:“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 尽管庄周式的自由和墨子式的平等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古圣贤有关自由和平等的理性思考。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目标看,这些思想充斥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当中,在此不赘述。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搭建了文化桥梁。张岱年曾说:“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7]中国人民能够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除了近现代革命先驱通过历史实践得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外,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就是二者具有共同点和契合点。一是二者在辩证思维传统上具有相通处;二是两者内蕴的人文关怀思想异曲同工。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存处境、主体地位和价值尊严的深切关怀中产生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如“以人为本”思想,《尚书》载:“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这里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阐明了作为人民之君主的政绩观。也必须承认,古圣贤所说的“人本”主要指“民本”,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政治清明角度讲的,并没有指涉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民本”政治制度建设基础,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包含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被中国人接受创设了条件。中国的“大同理想”主张,一方面包含着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也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埋下了精神火种。
从学科价值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满足时代新人的人格塑造需要,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提升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时代新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等等,对于时代新人涵养进取自强品质、协调人际和谐、强化责任担当、激扬爱国情怀和坚守和合共生等,都能提供丰富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精神滋养作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为我们所树之人、所立之德必然蕴含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观念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世界,透过精神特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内容,铺就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时代新人“德”的鲜明底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研究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归根结底要落到价值的实现上,要对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丰富多样的,从应然层面探讨的是根本途径问题,从实然层面探讨的是基本途径问题,从已然层面探讨的则是具体途径问题,三者共同组成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
提升主体意识、强化自觉担当是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所谓主体意识,是指时代新人能够从历时态和现时态两个维度体认自身的角色,明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按照“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总体要求塑造自己。时代新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其价值实现与否的根本评判标准在于价值内容是否为时代新人所接受、认同和践行,其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提升时代新人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觉担当。为此,首先应当着重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感。历史使命感集中体现了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主体身份,是对时代新人肩负的历史责任的生动表达,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时代新人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共和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发展史深刻认知、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其次,应当着力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感。时代责任感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这种责任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内蕴的,也是时代新人赓续奋斗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任必须肩负的。无论是使命感还是责任感的培养,都需要将其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巩固主阵地、拓展新空间是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价值实现需要沿用好方法、改造老方法、创造新方法。其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阵地就是有效途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坚守、抓实抓好。应当充分考虑在校内社团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学术论坛讲座、学术文化沙龙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二是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势,需要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现代教育介体,通过现代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进行融合创新,融艺术作品创造、文化经典宣介、资源共享平台于一体,发挥教育一体化、整体性优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教育功能。三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他介体。如在企业文化、隐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介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种教育介体的育人功能。面对开放的世界、复杂的现实社会,更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积极挖掘各种教育介体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转承开新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提升,在时代新人内心深处搭建起走向理想道德的桥梁,借助经典阵地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整合文化元素、创设情境意境是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新人中落地生根。借助教育环体,在传承基础上着手建构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其一,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生活中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入到学校的标志性图式当中,利用好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和宿舍等公共空间,挖掘集教育、娱乐、餐饮、健身等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营造体现中华特色的人文环境。进一步营造校园文化学术氛围,高校要持续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探索聘请非遗传承人、国学大师深入校园、走上讲台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名人、名家、大师的引领示范效应,使其得以活化和生动呈现。其二,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承环境。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文化国际传播的大环境。一方面坚守好中华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做好推介和传播,这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自媒体的引导与管理,促进官方渠道与民间渠道形成传播合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文化育人、言行示范是价值实现的隐性途径。一是要坚持文化育人,要求教育者整合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育者是完成文化育人的主导者和先行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育者自身素质对于其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厚重,对于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者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好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等等。二是要强化言行示范,要求教育者需具备崇高师德和优良师风。塑造崇高师德既是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形象素质要求,也是教育者履行教育职责使命的内在需要。教育者需要不断砥砺品格,厚重学养,坚持在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知识结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崇高师德;需要不断深入社会,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关爱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实践育人中实现以德化人、以德育人;需要坚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能力。
总之,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时代新人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既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能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底气、志气和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