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民生新闻融合策略分析
2023-01-09滕靖茜
滕靖茜
5G通信时代,宽带、网速大幅提高为短视频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大众带来了新颖的娱乐内容,也引领着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新闻作为距离大众日常生活最近的新闻,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身边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要抓住机遇,利用短视频,拓展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意见。
一、民生新闻与短视频融合的现状
5G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的普及,为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空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受众,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当前,民生新闻在短视频融合传播中,面临以下现状。
(一)新闻融合程度较低
如今,有智能手机的人几乎都在关注短视频。庞大的受众人群给民生新闻传播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抖音短视频的融入,增强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力,[2]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然而,目前民生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还停留在转播、转录阶段,缺乏深入剖析、动漫演艺等融合手段。部分受众从短视频中获取的信息与从电视、报纸上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并没有多少不同和创新。较低的融合程度,不能发挥短视频的优势,也降低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二)缺乏多角度的权威分析
民生新闻涉及多方面内容,短视频以短为优势,无法全面深入地传播新闻内容,所以要请多方机构进行分析。我们平时常说的“生育”“养老”问题,是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短视频中的内容大多千篇一律,无权威机构出来分析解释。受众不能深入理解,难免产生片面的认知。部分抖音博主为了吸引眼球,错误解读民生新闻,进一步影响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社会关注度不尽如人意
一般来说,民生新闻大多较为琐碎,无法有效吸引大众眼球,所以社会关注度常常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对于民生新闻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成为“鸡肋”。短视频对民生新闻的宣传出现滞后性,进一步降低了民生新闻的关注度。
二、当前短视频传播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
(一)民生新闻陷入娱乐化
短视频发起的初衷是娱乐,为大众提供人人可以参与的视频平台。但是,民生新闻注重的却是客观事实,许多自身并无娱乐元素。短视频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增加了娱乐化元素,有的错误地引导大众舆论。
(二)浏览范围受后台控制
短视频与后台的AI技术融合,对不同用户进行描述,为其推送感兴趣的视频。平台对民生新闻进行分类,然后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视频。如果受众对民生新闻不感兴趣,民生新闻的关注度、点击率会大幅下降。目前,短视频中出现的“地域黑”现象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证。
(三)大众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短视频的内容来源多样,内容参差不齐,会对大众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短视频中报道“不给钱就不救治”的就医事件,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报道,会加剧医患矛盾。短视频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让大众产生错误的认知,影响大众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会出现盲目跟风等。由于大众的文化、家庭、背景和工作不同,对于短视频的内容无法准确理解,会出现部分“可想而知”的错误见解,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促进民生新闻短视频有效传播的策略
(一)增强自我技能,提高传播效果
作为当代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学习视频制作、编辑和编导技能,认识短视频的重要性,用更先进的技术、从多元视角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编辑人员要将短视频内容编辑成为系列故事,或者剧情、歌曲、舞蹈等,加深民生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编辑人员要始终肩负新闻传播的使命,保证短视频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积极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编辑人员要对民生新闻进行客观定位,对新闻中的琐事进行梳理,帮助大众厘清新闻事件的脉络。丰富的短视频内容可以更加客观地展示民生新闻,便于不同受众人群的理解。
(二)组织多方解读,正向引导舆论
编辑人员要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对民生新闻进行正确解读,让大众通过短视频理解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地方政府、企业机构、民间组织要针对民生新闻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并第一时间出来回应,避免人们胡思乱想。短视频平台要对地方的权威机构进行认证,帮助大众识别虚假信息,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编辑人员要客观、公正地进行民生新闻解读,避免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并对短视频后的网友留言进行及时回复和解答,及时消除疑虑,树立公信力。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不仅能提高大众对民生新闻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大众对虚假新闻的辨识能力,让更多人关注民生新闻。
(三)做好新闻内容,提升关注流量
民生新闻的特点是“有用”“能解决问题”。新闻编辑人员只要将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内容阐述清楚,就能获得更多关注。目前,部分新闻编辑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或者自身素养不够,通过虚假捏造或产生歧义的形式来吸引更多关注。这样不仅不能服务大众,不能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容易误导人民群众,影响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例如,“青岛大虾事件”虽然是地方性新闻,但是短视频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将“青岛歧视外地人”“青岛公交车”事件也发表出来,进一步增加大众对青岛的“厌恶”。新闻编辑人员针对这样的事件,就要从客观的角度解读“青岛大虾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当事人,让大众认识到这是一个“偶然”事件,避免出现“地域黑”。新闻编辑人员正确地引导大众,客观地处理问题,帮助大众剖析和解答问题,是处理民生新闻的最好方法。又如,在“疫情回家站8个小时”事件中,许多网友抨击防疫人员不作为,从而引发了激烈讨论。新闻编辑人员要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并从客观角度出发,还原当时情景。不仅要尊重防疫人员的工作,也要对防疫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做到不偏不倚。新闻编辑人员做好新闻内容,可以提高大众对新闻事件的辨识能力,还各方一个公道,既提高了社会关注度,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