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进入盈利区间,四季度猪价预期继续上涨
2023-01-09作者崔海军
◆作者:崔海军
◆单位:青岛微时代工作室
不同周期下的生猪价格分析框架
从超长期来看,猪价围绕养殖均衡利润波动;从中期来看,猪价主要是围绕供需进行博弈;从短期来看,在供给边际趋势上还需要综合考虑季节性因素影响。供给影响因素包括生猪存栏均重、出口量和进口猪肉,需求影响因素包括居民消费能力、饮食结构和季节性,诸如动物疫病、新冠疫情、政策等这些外界影响因素会通过影响生猪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猪价。一般来说,生猪消费年间波动较小,代表每年猪肉需求总体稳定,因此从长期来看,猪价主要受供给影响,供给与猪价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从长期维度上分析猪价是以能繁母猪和每头母猪每年出栏肥猪数(MSY)为核心的,生猪供给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生猪出栏量,当前生猪出栏量=10月前的能繁母猪×MSY。因此分析猪价的中长期趋势主要是看能繁母猪与MSY 的边际变化,猪价变动幅度取决于能繁母猪和MSY 的变动幅度。其中能繁母猪是由养殖户的补栏和淘汰行为决定,影响MSY 的因素包括生产水平、疫病因素、配种率与育肥成功率、季节性因素。这些因素中能繁母猪和生产水平容易量化,但疫病、配种率与育肥成功率由于大量中小养殖户的存在而难以定量分析。
短期分析猪价除了考虑供给边际趋势外还要考虑季节性因素、疫病、政策等偶发因素,这些都对生猪供给和消费产生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生猪供给、消费的差异,当然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供给变动方向。通过2006-2021年的猪价月度变化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当供给变化较大时,比如2011、2017、2019年,猪价基本上不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长期的价格趋势由供给边际趋势主导,而短期猪价由供给边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的供给需求增减共同决定。
国内一季度生猪供给较高,二三季度较低,一季度、二、三季度和四季度比例在3∶2∶3 左右。从每月均屠宰量可以判断,一季度的生猪出栏量最高峰在年前,三季度常常是全年低点,四季度尤其年底是全年的出栏高峰。7-8月通常是全年出栏最低点,主要是因为此时正值生猪疫病高发期,生猪供给减少,同时由于天气炎热,生猪进食较少,因此生猪长得也慢,从而延迟出栏或者出栏体重较轻。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规律,7、8月的生猪对应当年1-2月的仔猪数量,冬季寒冷的气候导致生猪疫病发生率较高及较低的存活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期的生猪供给。此外,这一阶段的生猪对应于前一阶段9、10月配种的母猪,9、10月猪价通常在季节性的底部,此时母猪淘汰率较高,配种率下降,从而导致7、8月生猪出栏减少。
需求方面,猪肉消费在年前迎来高峰期,而后逐渐下降,在3-6月大致维持平均水平,到7-8月进一步减少,在9月开学及双节备货需求刺激下,叠加天气转凉需求逐渐回升,在年底及春节前达到高峰期,12月的猪肉消费量可以达到7月的140%左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12月的猪价是高于7月的。
综合来看,猪肉消费表现为一季度旺季不旺,二三季度淡季不淡,四季度供需两旺。在供需季节性规律的影响下,猪价年后会逐步回落,而后在4-5月内重新开始上涨,并在7-8月达到环比最大涨幅,在9-10月震荡调整后,在11月到年内再次上涨。
短期内压栏、二次育肥及集中抛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周期内供给节奏,但不改变供给变动方向。2021年年初由于市场对猪价保持乐观,在一季度养殖户大多采取压栏及二次育肥的行为,生猪出栏节奏延后,结果导致在8-10月压栏及二次育肥的产能释放后,供给严重过剩使得猪价加速下跌。在压力缓解后随着消费季节性复苏,猪价在年前迎来一波反弹。
动物疫病、新冠疫情及环保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猪的供给和消费,其中动物疫病和环保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给,新冠疫情通过影响生猪的运输,导致短期内生猪的区域失衡而影响供给,通过减少居民的餐饮活动,进而影响消费和需求。在历史上非洲猪瘟、仔猪腹泻、蓝耳病等这些动物疫病都对生猪的供给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猪价上行周期较短且快,这是因为猪价开启一轮周期进入猪价上行时,养殖户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而一旦产生利润,养殖户倾向于减少母猪淘汰量,加大补栏后备母猪,并且随着盈利扩大,补栏速度加快。通常情况下在养殖盈利后的第13 个月左右,猪价会达到周期高点。随着养殖户的补栏,供给逐步增加,猪价开始拐头向下。在猪价下行阶段,生猪养殖虽然利润减少,但依旧盈利,养殖户并不会马上去产能,部分甚至还在继续补栏,到猪价下跌到养殖利润由盈转亏,养殖户才勉强退出,这导致产能累积速度很快,去产能却很漫长,表现在猪价上就是上行时间短,下行时间长。
猪周期的新变化及应对措施
在上轮周期中,生猪产能去化时间是在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左右,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的时间持续了一年左右。相对于以往周期,能繁母猪补栏和淘汰的产能调整行为更加快速,猪周期共经历了3.5年左右,相对于之前的三轮周期4年左右的长度,这轮猪周期所用的时间缩短。
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养殖户对价格的反应越来越敏感,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未来价格更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这就造成了在非洲猪瘟疫情后,压栏惜售与恐慌性抛售行为更加具有一致性,市场格局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猪价波幅远超以往周期,养殖利润、猪价波动变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养殖业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三元母猪的大量留种,虽然三元母猪的生产效率低于二元母猪,但面对当时生猪供给不足和母猪仔猪价格疯涨的背景下,三元母猪的性价比是高于外购二元母猪的;其次,在养殖户对后市猪价乐观看涨的情况下,压栏及二次育肥的现象大量出现;最后是由于2021年行情极差,生猪养殖最多的时候亏损千元,很多中小养殖户延迟配种、淘汰带仔母猪及仔猪,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配种率和育肥成活率,降低了行业每头母猪每年出栏肥猪数,导致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的有效性减弱。
2018年到2022年这轮周期中,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生产产能急剧上升下降,猪价波动剧烈波动。预计2022年5月开启的新一轮周期的振幅在非洲猪瘟这轮周期与以往周期之间,且这轮周期目前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疫病。
当前猪价分析及前景展望
自从2022年5月以来生猪价格大幅上涨,从猪价的历史数据出发,去思考能繁母猪的边际变化趋势,从把握供给端的边际变化趋势,判断未来猪价的趋势演绎。此外,利用波动趋势与逻辑分析两方面对过去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对未来进行研判。
回顾2021年到2022年3月的猪价,对比10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动,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其中的逻辑由生猪生长周期决定的。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对应的10月前能繁母猪出栏量环比为正数,这意味着这段时间生猪供给呈现增加态势,对应的猪价也在持续下跌,其中2021年1月至5月期间对应的10月前的能繁母猪增速较大,因此对应上半年的价格快速下跌,虽然2021年7月和11月猪价环比反弹转正,但这仅属于季节性反弹,不改变猪价的下跌趋势。
从价格来看,2022年猪价持续下跌到3月份,而后开始回升,在年初再次陷入亏损,直到今年6月随着猪价持续上涨实现扭亏为盈。能繁母猪产能的实际去化从2021年5月开始,5月也是猪价跌破成本线的时间,去化在9月到10月达到最大程度,虽然在11月和12月猪价短暂回升到成本线,但2022年猪价再次下跌,养殖亏损加剧,最终去化在今年5月结束。
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化开始于2021年6月,在9月和10月达到去化高潮,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迎来第二次的去化高潮,到2022年5月后产能去化结束开始反弹。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这轮产能去化开始于2021年5月份,在9月和10月达到去化高潮,止步于2022年5月份。从生猪供给对应于10月前能繁母猪存栏来看,2022年生猪供给将从3月开始呈现趋势性减少,在今年7月和8月生猪供给将大大减少,这从今年3月以来的猪价走势得到验证。猪价从2022年3月开始探底回升,在7月猪价环比涨幅超过30%,在8月维持高位震荡。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生猪价格从2022年3月开始震荡上涨,或许存在震荡调整的可能,但下跌幅度有限,预计在2023年3月后震荡下行,高点应该在2023年2月份。从猪价走势来看,从今年3月开始截至8月份,猪价呈现震荡上行的趋势,预计在2023年2月份之前猪价将继续震荡上行,但由于前期涨幅较大,存在着调整的可能。随着能繁母猪存栏从今年5月环比转正,2023年3月生猪供给将开始回升,预计猪价也将反转向下开启下行通道。由于当前母猪补栏速度并不快,猪价即使回落下跌速度也不会太快,预计2023年一季度猪价或将维持一个较好的水平,至于后期的走势还要关注当前及之后的母猪补栏行为。
除了关注供给端的边际变化外,还要考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他诸如压栏、二次育肥等偶发因素也要关注。历史规律显示,9-10月份供给的增加幅度大于需求增加幅度,因此9-10月猪价常表现为震荡或微跌。进入11月后,猪肉消费逐渐回升,在供给边际向下而需求边际向上的背景下,预计10月猪价会继续上涨,到了春节前突破前高,达到30 元/kg。
考虑到压栏及二次育肥的影响,猪价也有可能在9月迎来上涨,降低四季度猪价上涨空间。由于当前猪价位于相对高位且养殖利润较好,养殖户普遍对后市抱有乐观的预期,存在着大规模的压栏及二次育肥的可能。压栏和二次育肥将引发当前短期生猪供给减少,猪价可能在短期内迎来一波上涨,并透支后续上涨空间。对于其他的包括政策(放储)、新冠疫情及动物疫病等偶发因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综合来说,在2023年3月之前猪价呈现震荡上行趋势,但鉴于季节性及偶发性事件,短期内猪价存在震荡整理可能,但总体上而言是易涨难跌。
配置生猪养殖板块正当时
决定生猪盈利的是养殖成本、出栏量及售卖均价,由于生猪出栏体重差异较小,需要关注的是单位盈利,也就是收入与成本的差值,其次是出栏量。在周期上行时,单位盈利高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去支撑扩张产能,进而带动出栏量的增加,形成盈利- 扩张- 盈利的正向反馈。
提高单位盈利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单位卖价和降低单位成本,由于生猪同质化竞争严重,决定单位售价的主要是地域差别;单位成本也是提高单位盈利水平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对于养殖成本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格外注意企业的养殖成本;此外,需要关注的还有出栏量,当单位盈利为正数时,出栏量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现金流水平越健康,越能够安全度过企业在深度亏损的周期低谷时期,支撑企业的扩张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在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外,企业合理的估值空间也是需要关注的。
目前生猪行业已经由亏转盈,养殖利润随着猪价上涨已经进入兑现空间,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在三季度报中得以体现。基于预期未来猪价上行,因此需要关注并持续跟踪企业养殖成本、出栏量、财务情况,以及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能繁母猪的增长情况及企业的现金流是否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