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3-01-09苏瑜靖
苏瑜靖
(德化县盖德镇畜牧兽医站,福建 德化 362500)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家禽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发展,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诸如大肠杆菌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率。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是养鸡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在各年龄阶段的鸡只中均可能发生,且以雏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最高,而成年产蛋鸡一般在开产初期容易患病。大肠杆菌病的临诊表现较为多样化,主要病变会引起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等。肠炎型大肠杆菌主要侵袭鸡的肠道,患病鸡只在受到其他应激因素刺激后,病情会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肉鸡养殖户需要深入了解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同时也要仔细分析发病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阻断发病途径,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临床表现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发病迅速,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患病鸡在2 d内就会出现死亡,亚急性型一般在患病后1周左右死亡。患病鸡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生长缓慢、睡眠时间增长且行动能力降低、摄食及饮水量下降、消化能力减弱,并发腹泻,粪便呈白色粥样状或棕黄色水样并带有难闻恶臭气味。中期体温会显著升高至40℃左右,由于持续腹泻进而导致鸡出现脱水症状,体重降低。后期胸腔内会有大量积液,腹部周围逐渐鼓起,拍打有击鼓声。病鸡口腔和鼻腔内积有大量黏液,呼吸困难,同时机体也可能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症状,如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等,病鸡最后由于器官衰竭而死亡[1]。
2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以观察到患病鸡皮肤干燥且没有弹性,皮下脂肪严重萎缩。肌肉组织存在淤血且在肌肉与皮肤之间存在黑色出血点。除了肌肉组织,心外膜也会有出血斑,出现心包膜粗糙、增厚现象,病情严重时心脏外面还会包裹一层灰白色物质,心室膨胀且有黄色积液。打开胸腔腹腔也会发现存在大量黄色积液。此外,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出血斑,有时还会发现少数囊肿。脾脏肿大,色泽加深,呈紫黑色。病鸡肠道黏膜出血、脱落,肠道内有大量黄白色内容物,肠管明显扩张呈半透明状。
3 发病原因剖析
3.1 应激反应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以及各种动物的肠道中普遍存在,当家禽胃肠道功能健康、抵抗力较好的情况下大肠杆菌致病性降低。但是当环境及饮食等诸多因素刺激,导致家禽免疫力降低时,该病发生概率就会大幅提升。对鸡群来说,特别是育雏或育成期的鸡只,应激反应非常容易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从而患上大肠杆菌病,常见的应激包括注射疫苗、转群、更换饲料垫料、饲养密度过大以及环境气候突变等。因此必须考虑降低上述各方面造成的鸡群应激反应,避免抵抗力下降而患病。另外,当鸡群发生其他疾病例如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白痢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鸡球虫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等后,会继发造成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3.2 环境卫生不佳
由于鸡场或者鸡舍不严格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或者随意改变消毒液浓度,消毒前未清理粪便等,均会导致大量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鸡舍内,尤其是当鸡舍内环境较干燥时,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就会随尘土、羽毛等飞扬物漂浮在空气中。鸡只呼吸时,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就很容易通过上呼吸道到达肺、气囊,进入肺部毛细血管,然后随着血液循环而大量繁殖,形成败血型大肠杆菌,继而导致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饮水管理不规范,垫料潮湿未及时更换,或者鸡舍密闭严重,通风不良,都给大肠杆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且病源传播可以通过接触饲料、饮水以及饲养用具等多种方式,造成疾病迅速传染。舍内NH3浓度过大,大量NH3直接刺激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肿、眼泪、甩鼻、咳嗽等一系列呼吸道症状,损伤的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为舍内存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鸡体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导致疾病发生[2]。
3.3 药物滥用
禽类养殖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害大肠杆菌增多。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肠道淋巴渗出,通过肠系膜到达腹膜,首先引起腹膜炎,然后形成肝炎周围炎、心包炎和气囊炎症。
4 诊断方法
可以通过鸡的表现与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症状表现大致相同,基本可以初步判断鸡患有大肠杆菌病。还可以对疑似患病的鸡进行扑杀剖检,观察其机体病态变化,进一步确定是否患病。对疑似或者确诊的病鸡都应该进行隔离操作,避免发生大规模传染现象。通过观察诊断比较方便简单而且迅速,但是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除了观察诊断,实验室诊断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是较为常用的一类方法,可排除误诊、错诊、漏诊的可能性。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培养镜检、抗原检测以及生物注射检测等。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病鸡的组织进行提取粉碎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合培养菌落,将菌群提取注射至健康小鼠观察或者直接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以诊断是否患有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培养镜检的时间相对生物注射短,且操作更为简便。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高,缺点是费财、费时、费力。
5 治疗方法与手段
5.1 药敏检测
鸡禽养殖户一般通过使用药物作为控制鸡群肠道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实际过程中用药盲目性大且用药不科学不合理,随意使用大剂量药物或者是长期使用低剂量药物都会造成问题。另外,给药过程中投药方式不合理以及长期使用单一种类药物,更会造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发生,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近年来在防治该病过程中发现,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丧失了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而庆大霉素、新霉素虽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耐药性会越来越强。因此,防治该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3]。药敏实验具体操作为将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菌种与普通肉汤培养基混合置于37℃有氧条件下培养1 d,得到稀释后的大肠杆菌菌液,将菌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培养板上继续在37℃有氧条件下倒置培养18 h,同时将沾有不同药物的纸片分别贴在培养基表面。随后观察各培养基抑菌圈的直径,记录结果,得到鸡群大肠杆菌的最佳治疗效果药物。
5.2 西药治疗
药敏实验虽然可以筛选出对鸡大肠杆菌病最优疗效的药物,但是过程也费时、费力,且国内许多禽类养殖当地不具备实验室检测条件。没有药敏实验进行药物筛选时,一般选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为主。目前,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混饲浓度为0.02%~0.04%,连续饲喂1周;新霉素粉,混饲剂量为80 mg/kg,连续给药3~5 d。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用量为1.5 mg/(kg体重);卡那霉素,用量为30~40 mg/(kg体重);链霉素用量为100~200 mg/(kg体重),均为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 d。另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应用于临床的有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需要注意的是,若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不仅容易造成鸡只肠道菌群失调,降低饲料转化利用效率和机体免疫力,还容易导致肉鸡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的现象,随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
另一方面,在鸡禽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肉鸡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的现象,最后导致产品不合格以及危害人类自身身体健康,因此对这些药物使用的剂量也要严格控制,并注意不同药物的休药期。对于刚治疗恢复的病鸡,可以在饲料中适当加入些微生物制剂,调节改善鸡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和数量,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加快鸡群恢复速度,同时增强鸡群的免疫力,降低再次患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
5.3 中药及复方治疗
有研究报道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对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易出现耐药和药物残留的现象。某养殖场使用恩诺沙星抗菌药与双黄连粉进行混合搅拌一起给药,1次/d,连续给药3 d,证明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不同大肠杆菌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粉碎后的秦皮、黄柏、白头翁和黄连,混在饲料中连续饲喂1周,或者将白术、茯苓、桑皮、泽泻、大腹皮、龙胆草、白芍、木瓜、姜皮、甘草等中草药一起煎煮,服用汤汁,药渣粉碎后与饲料混合饲喂,连续用药1周,可以起到清热去火、降燥解毒、杀菌止痢的效果,对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4]。
6 预防措施
6.1 鸡场科学管理
首先,需要维持适宜的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并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新鲜,降低舍内NH3浓度。其次,免疫注射、转群和换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并且动作要轻,降低鸡群的应激反应。要制定详细的鸡场消毒计划,对地面、料槽、墙壁等地方使用消毒液,每周消毒1次,日常检查饮水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及时更换垫料和饮水。粪便要及时无害化处理,遏制细菌滋生。设置隔离鸡舍,患病或疑似患病的鸡要进行隔离治疗观察,避免出现传染造成更大损失。
6.2 疫苗注射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其为不会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预防该大肠杆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给鸡群注射疫苗。常用的疫苗有油乳剂灭活疫苗、铝胶灭话疫苗和类脂灭活疫苗,但是根据菌体抗原(o)、表面原(K)以及鞭毛抗原(H)进行分类的话,有很多个致病性大畅杆菌血清型,而鸡群中常见的致病性血清型有o1、o3、o2、o78等。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区环境、养殖条件及方式差别加大,所以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场之间的致病性血清型也会有所不同,每个养鸡场之间既可能存在相同血清型,也会存在不同血清型。由于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将所有血清型的大肠杆菌都汇在一起制成疫苗,因此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疫苗往往起不到预想中的良好免疫效果,结果时好时差。如果是有条件的地区和养鸡场,可以在当地自行分离大肠杆菌株进行鉴定,注射相应疫苗从而提高保护率。
6.3 提高鸡群免疫力
由于鸡只身体素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后更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病,因此需要注意提高鸡群的自身免疫力。常见办法有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可以帮助鸡群调节胃肠道菌群,提高肠道的稳定性以及鸡只的抵抗力,还可以同时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以降低鸡群的应激反应。另外,还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一些中草药帮助调节鸡群的胃肠道功能,例如金银花、山楂黄芪多糖和党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增强鸡只免疫力的功能。上述的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预防及治疗作用,再搭配合理的投喂饲料,可以帮助鸡群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有效防治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5]。
6.4 加强其他疾病的预防
前文提到鸡只在患上其他病时会降低自身抵抗力,甚至自身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从而更容易造成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因此对鸡群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也要重视。例如相关的疫苗注射工作要完成,用于预防鸡新城痉、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另外,鸡发生大肠杆菌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控制,同样可以诱发其他鸡病的发生。一旦鸡大肠杆菌病与其他鸡病发生混会感染,则治疗难度更大,产生的损失更大,因此提前设置好隔离治疗场所,避免疾病迅速传染扩大。
7 结语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发生迅速,传染率强,致死率高。鸡群患病原因一般为鸡舍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不规范引起的鸡群应激反应、以及日常滥用、乱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鸡群肠道菌群紊乱。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目前出现了耐药性逐渐增强的趋势,通过药敏测试可以筛选出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以提高对病鸡治疗的效果、提高存活率。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有效的疫苗免疫、降低鸡群应激反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其他保健药剂是预防该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