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雅游
——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平面复原考析

2023-01-09张文正曹磊刘静蓉王焱

风景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长桥王世贞复原

张文正 曹磊 刘静蓉 王焱

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又称“太傅园”,为魏国公徐达后人之别业园。据《正德江宁县志》载:“永乐间,仁孝圣后赐其家为蔬圃。”[1]东园初始只是菜园,其第一次大规模造园活动是在正德三年(1508年),“东园公子天赐,遂拓其西偏为堂,曰心远。又购四方奇石于堂后,叠山凿渠,引水间山曲中,乃建亭阁,环杂山上,下通以竹径,其幽邃,为金陵池馆胜处”[1],筑堂、叠山、引水、植竹,此时东园已然成为真正的园林。徐天赐成为东园主人之后,“能文章,喜宾客,素以造园为乐”,常“招名流啸咏其中”,饮酒作诗,探幽赏景,著《东园雅集诗》[2]。之后,徐天赐“授其子指挥缵勋”,徐缵勋对东园继续营建,江南文坛领袖王世贞曾于1588—1589年两次游赏东园[3]。正德至万历年间,东园历经营建、扩张以致兴盛。万历之后,随着徐氏家族衰败,东园被拆售,明末韩氏园中二丈之高的石山中峰便是“从徐氏东园购得”[4]。清代之后东园渐渐四分五裂,其内混有茶社、酒肆、菜园,还有文人及官僚别业。道光三年(1823年)的大洪涝使其“屋宇倾颓,花木凋谢”[5]。经过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多次修建,现已成为白鹭洲公园[6](图1),其面貌与明后期王世贞记述之景相差甚远。

1 东园历史沿革与研究时期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search period of East Garden

明中后期的东园在南京地位极高。其一,徐氏家族园林的兴建推动了明中期园林复兴,其中东园的营建较早、规格最高,见证了时代的兴盛,此后,南京园林兴建如雨后春笋[7-9]。其二,造园名家给予东园高度评价。自称“癖迂”(迂诞古怪)的弇山园主人王世贞在《游金陵诸园记》(简称《诸园记》)中将东园排序为南京诸园第一,称其“最大而雄爽”“壮丽为诸园甲”[3];在南京诸园中,他只将东园和西园列入《古今名园墅编序》,理由为“金陵士大夫无不称东西园者”[10]。其三,园主人声望极高,赞助了诸多文人活动,因与权贵、布衣同乐而被称颂[11]。东园作为明中后期江南园林发展变迁,园林营建方法与观念转变、成熟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 研究进展与复原依据

1.1 既有研究之不足

迄今为止,对东园的考证研究为数不多,暂未有较权威的复原结果。周维权(2008年)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依据王世贞《诸园记》的记述对东园平面进行了简单设想(图2)[12],但未考虑园林规模及其与南京城墙的方位关系;顾凯(2010年)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中依据文徵明《东园图》①绘制了心远堂一带空间关系草图[13],但未窥东园全盛时的面貌;张青萍等(2019年)结合《诸园记》与《东园图》尝试复原,主要权衡了空间布局,是目前相对完整的复原研究[14],但所参考史料较少,忽视了园林边界形态,也未考证植物等要素;此外,胡恒(2016年)猜测明代画家吴彬的《结夏》所绘即东园局部[15],但未尝试展开完整的复原工作,且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推敲。就复原资料而言,本研究以上述研究主要采用的《诸园记》与《东园图》作为复原的基础资料;就复原方法而言,图文互证方式值得借鉴;就复原结果而言,顾凯、张青萍等对心远堂一带的复原结果可供参考。不足之处在于,既有研究对园林空间复原深度较浅(缺乏造景要素的考证、园林边界形态模糊、尺度不准等),其原因主要是资料缺乏,对史料发掘不深入。

2 前人对东园的复原结果[12-14]Restoration of East Garden by predecessors[12-14]

可见,东园的复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因此,更多的史料有待挖掘,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开展。

1.2 新的复原依据

东园复原的基础资料是王世贞的《诸园记》和文徵明的《东园图》,其创作者都是从园内看东园,对园林的整体形貌、边界难以把握,故笔者试图从东园周边城市环境的历史资料着手。陈作霖的《东城志略》记录了东园周边的长桥、长塘、教坊司、鹫峰寺等与东园的方位关系[16];陆寿柏所绘《长桥艳赏》图描绘了长桥周边包括东园局部在内的景象[17];1668年高岑所绘《长桥》图更新了该处景象[18]。笔者根据二图所绘东园内景象,并结合吴应箕《留都见闻录》[19]、金鳌《金陵待征录》[19]、王世贞《诸园记》中的记述来推断东园北部空间关系;对周边环境的地理方位依据《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②进行校正。此外,未被明确记载的园林造景要素(植物、水体、山石等),通过交游者对东园景观具体描述的诗作中提取;园林建筑尺度主要借鉴童寯的《江南园林志》[20]。综上,复原资料主要包括园林绘画、地方图志、园林诗及其他著述(表1)。

表1 平面复原依据的史料Tab. 1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the basis of plan restoration

1.3 图与记的可靠性辨析

《诸园记》是王世贞亲自参观东园、以游观视角所作,真实可靠。文徵明《东园图》描绘了徐天赐时期的东园景观[31]。据陈沂《太府园宴游记》①所附诸公之名中并无文徵明,但文徵明在1522、1527、1530年都曾去过南京[32],晚年作诗《别东园》(1554年),“我别东园三十年”[33]说明他去过东园,可断定《东园图》非凭空创作,故此图有参考价值。《长桥艳赏》《长桥》都描绘了东园北部一隅,前图作者陆寿柏“躬历其境”[17],创作时间与王世贞作《诸园记》时间相近,具有可靠性;高岑亦在南京活跃,《长桥》是基于陆寿柏作品的再创作[18],与前图互相验证,故而可靠。

吴彬《结夏》中建筑与丹桥的方位关系与王世贞《诸园记》中描述相左,且主建筑后方山体、左侧回廊与其他史料信息不统一,故不作为此次复原的依据。

2 新史料研判

2.1 东园边界界定

《长桥艳赏》绘于1623年之前,以长桥为中心,图之右上为东园(东花园)一隅,背景为城墙;左上为鹫峰寺,右下为回光寺,隔河流与东园相望(图3)。从园外看东园,有二层建筑、古树、竹林、奇石、园墙。据《东城志略》载,“直东为长塘,旧长板桥所跨也。桥西为教坊……至国朝康熙间,改筑石坝,而桥始废……运河水又东流至苑家桥,徐锦衣天赐之东园在焉……左近有茉莉园,东园之所分也……运河水又南折至马家桥”,教坊“又北为贡院对岸”“稍东为桃叶渡……自是而上,楼船、歌舫麇集于斯”[16];又据《板桥杂记》载,“回光、鹫峰两寺夹之,中山东花园亘其前”[21]。长板桥即长桥,1899年的东园园址以东有小运河环绕,以北有鹫峰寺、桃叶渡、歌舫,以西为长塘(旧长板桥)、教坊(官办妓院)、回光寺、茉莉园,西北为秦淮河、贡院——以上地点的地理空间关系绘于《东城山水街道图》③(图4),该格局与《长桥艳赏》几乎一致。需要注意的是,鹫峰寺原址未变[34],回光寺后来改民居[16],长塘一带演变为石坝街[35]。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街道图中地点方位关系不够精确,真实位置根据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校正,沿图中鹫峰寺、小运河、小石坝街、茉莉园、马家桥为线划定边界,得到东园边界及周边环境图(图4)。可见,明代中后期的东园地处金陵最繁华之地,浸染风流,沉醉书香,沐浴禅风。这构成了东园能让文人沉醉、士大夫流连的地利条件。

3 《长桥艳赏》中的东园及周边景物East Garden and its surrounding scenery depicted in Sightseeing at Long Bridge

2.2 新图像中建筑识别

据《留都见闻录》(1641年前)载“东园邻教坊者,独广亭在耳”[19],可见东园衰败后至万历末年只留“广亭”一筑;《长桥艳赏》(1623年前)[17]与《长桥》(1668年)[18]二图所描绘的东园北部的二层楼阁,应与之对应。《东城志略》(1899年)载“东园在焉,中有世恩楼”[16],说明世恩楼为东园建筑;《金陵待征录》(1839—1844年)记录了世恩楼存址,“徐髯仙篆额,周雪客诗:‘世恩楼上风流事,独有春风蝴蝶知’”[19],由此猜测世恩楼与广亭可能指同一建筑,即《长桥艳赏》中的二层楼阁。其中徐髯仙即徐霖(1462—1538)[36],为园主人徐天赐的宾客,说明世恩楼在1538年之前已营建。又据王世贞游东园时(1588—1589年)所记,北部大池边建筑只见“一鉴堂”与“石砌危楼”,其中危楼为“缵勋新构”,即由下任园主人徐缵勋营建,故而危楼非世恩楼。此外,《长桥》中楼阁位于水池西岸中部,为木结构楼(与《东园图》中的木楼样式相近),下有月台和栏杆且并未封闭,而危楼“右水尽”“石砌”“扃不可登”(封闭),不论是方位、材料还是开放度,二者均无法统一,可印证“危楼非世恩楼”的推论。以上种种证据,均表明《长桥艳赏》《长桥》二图中所绘楼阁只能为一鉴堂(且与世恩楼为同一建筑)。早期的东园有亭名为“一鉴”[11],而在徐缵勋时期有“一鉴堂”,推测一鉴亭经过修改、扩建而成一鉴堂,或许因此一鉴堂被吴应箕称为“广亭”。

4东园边界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the boundary of East Garden

5《东园图》对复原的参考Reference of East Garden Map for restoration

一鉴堂为二层楼是否合理?中国古建筑的“厅堂”为园中主建筑,主要体现于功能[37],而无层数规定,现实中以一层居多,但非绝对,如何园的蝴蝶厅、圆明园长春园中的延景堂便为二层厅堂。一鉴堂之“一鉴”来自《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8],该诗为朱熹于书斋中读书所作,故而推测一鉴堂之功能为“草堂”。草堂作为文人的书斋楼堂,二层楼的情况十分常见,如瞻园的移山草堂,耦园的城曲草堂,网师园的集虚斋、五峰书屋,故宫御花园的养性斋。由此说明,一鉴堂作为草堂,可以为二层建筑。此外,中国古建筑有“下堂上楼”的模式,如豫园的仰山堂上有卷雨楼、绮藻堂上有得月楼,因此,推测一鉴堂之上的二层为世恩楼便更合理了。

3 平面复原

3.1 空间布局复原

3.1.1 朝向与布局

据边贡诗“公子名园恰对城”[24],王世贞诗“公子名园辟向东”[30],可知园门朝东、面向城墙,且两代园主人都未变更园门朝向。《东园图》中东园入口处所绘溪流、石桥,恰能与小运河、马家桥对应(图5)。

据《诸园记》,过第二门“转而右”至“心远堂”,又据《正德江宁县志》“拓其西偏为堂”,心远堂在园内偏西,因此从入口至心远堂为从东向西走。王世贞将西园的“凤游堂”与之比较,“堂差小于东之心远堂,广庭倍之”,说明心远堂有(四面围合的)小庭院。《东园图》对心远堂处描绘有廊庑(图5),结合钟芳诗“曲亭回径叠朱阑”[25]、欧大任诗“春在朱门十二廊”[28]及王世贞评语“东园以廊庙胜”[10],又因《诸园记》中未详细描写,故推测此廊应位于心远堂庭院且规模不大。心远堂“颇轩敞而不甚高”,应为一层建筑,堂朝向应为南④,正面为“月台”,背面有“小池”“小蓬莱”⑤,周边分布“亭榭”“柏门”。顾璘在《东园雅集诗序》提及徐天赐为园主人时的6座亭榭——迎晖、总春、一鉴、观澜、萃青、玉芝丹室,还有一洞“归云”、一峰“拄笏”[11],并点明其所处环境特征,结合《东园图》可确定各自方位(图5)。钟芳诗“桂作浮梁石作山”[25],点明小蓬莱附近有木桥。以上为心远堂组景,为明中期东园主要景观。

据《诸园记》,出心远堂,过竹林,穿门洞⑥来到一鉴堂。一鉴堂前为“月台”“大池”,池中有“亭翼然”,从堂左的“丹桥”“五六折”可达。据上文推理,一鉴堂有二层,又据《长桥》描绘,其三侧均临水,朝向(偏)南或北(图6);亭背后隔“一水”见“平畴老树”;“万雉层出”生动描绘了城墙垛的层层叠叠,说明一鉴堂朝向偏东,且当视角与城墙走向斜交才可有此景象;据《长桥艳赏》《长桥》所绘,堂北无丹桥和亭,说明堂不面北⑦,由此推测,一鉴堂朝向东南,背向秦淮河方向,可远眺秦淮河、夫子庙、贡院、桃叶渡、教坊等景致(图7)。大池右(西)端尽头有“石砌危楼”,乘船经“左(东)溪”可抵“横塘”⑧,左溪应为鹫峰寺前小运河,横塘指秦淮河。以上为一鉴堂组景,为明后期东园扩建景观。

6 《长桥》对东园景致的描绘East Garden scenery depicted in Long Bridge

7 一鉴堂朝向的推测Speculat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Yijian Hall

通过朝向与空间关系的推演,得到东园空间布局(图8)。

8 东园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 of East Garden

3.1.2 空间尺度

《诸园记》中描述东园规模 “衡袤几半里”,即长宽相近各约半里(明代一里约588 m[39],半里约294 m),面积约8.6万m2,这是王世贞游览区域的面积;根据《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测得东园面积约为10.2万m2,多出部分推测为菜圃。

入口两门之间“逾二百武”(明代一武约0.8 m[39]),即超过160 m。建筑尺度借鉴拙政园远香堂(面阔三间)和留园林泉耆硕之馆(面阔五间)的平面尺寸[20],则三楹“心远堂”约为12 m×10 m,五楹“一鉴堂”约为16 m×10 m。至于亭榭,据《东园图》所绘为四角亭,借鉴拙政园中各亭尺寸,推测其边长为4~6 m。心远堂前水池,据《东园图》测算面积约为0.2万m2;一鉴堂前水池,通过高岑所绘《长桥》可确定堂之位置,根据空间布局推算堂前水池面积约1.5万m2,堂后水池约0.5万m2。

小蓬莱(假山名)“没于池中”,表明其面积小于心远堂后水池面积,推测其横向约40 m,纵向约25 m。据明末韩氏园中从东园购置的“石山中峰,高可二丈”[4],推断小蓬莱最高点不应低于6.6 m。

3.2 造景要素与意向复原

3.2.1 植物:茂林奇花,四时争艳

据《太府园宴游记》“茂丛崇柯,奇花异卉,蓊郁纷郁”可知东园有诸多奇花异木,对此仍有待考证。《诸园记》记述了入园门后有“麦垅”(麦田)、榆、柳,《东园图》在心远堂附近绘有竹、松、柏、榆、楝、梧桐,《长桥艳赏》在一鉴堂处绘有松、柳、竹。

边贡甚爱东园花木,其诗《东园徐君送藕栽戏呈短句兼求碧桃》[24]题目中莲藕(荷花)和碧桃的一赠一求,流露出园林生活的雅趣;《咏东园黄牡丹二首》中“千须万瓣深含态,细幕轻帘迥透香……移席坐吟还立赏”[24]说明牡丹在有幕帘、席的建筑(心远堂)边上。王世贞诗“小舫青油系绿杨”[30],金銮诗“杨柳晚风静,芙蓉秋水香”[26],说明一鉴堂水池边以杨柳为主要树种,池中栽荷。严嵩《徐氏东园观梅》云“东阁开筵雪树春……珊瑚不受世间尘”[23],可见梅花开在建筑(心远堂)边上,梅花雪中开放,芳香袭人,超凡脱俗。欧大任《徐氏东园玉兰花》云“万玉林中送艳香”表明玉兰群植,“春在朱门十二廊”[28]则表明玉兰种在有廊的位置(心远堂庭院)。

3.2.2 山石:峰洞石林,千奇百态

关于山石规模,《东园图》中描绘了奇石孤立的景象;黄省曾诗“石林堪护绿苔泥”[22]描写了异石成林之景。关于山石形态,皇甫汸有诗“千山凿石崤函似”[27]、王世贞有诗“历乱峰峦插云汉”[30],表明东园叠山多用大块山石,甚至整块成峰,气势高峻,耸立险要。于慎行诗“洞夹平台入”[29],表明叠石成洞,下有平台,应指心远堂月台穿过石洞。钟芳诗“石构嵯峨紫翠重,水环云窦玉玲珑”[25],不仅体现山石险峻,还描写了石洞水烟缭绕的景象。东园水边叠山的山石多洞穴,可行人,且绿植繁茂,如于慎行诗“洞门白石长春萝”[29]、边贡诗“蜡屐行穿石洞苔”[24]。可见,山石之意向突出峭立与百态,体现了假山形态丰富与复杂游观的时代特色[40]。

3.2.3 水体:溪池瀑泉,水映雅事

东园水体形态多元,有水池、溪流、瀑布、泉水,诗中描述最多的是水池。边贡诗云“池上晚花开锦绣,水边斜日动楼台”[24],王世贞诗云“银榜遥萦水面虹”[30],可见水池中有荷,水面开阔,倒映楼台,不同时辰景象各异。皇甫汸诗“百道疏泉太液回”[27]描写了溪泉众多并与水池相连的景象。王世贞诗“流觞恰自兰亭出,瀑布如分雁荡来”[30],记录了瀑布分叉泻下的生动景象,并提到流觞一事。

将诗文中的造景要素结合空间布局(图8)进行分析,推导出东园1589年前后全盛时的复原平面图(图9)。

9 东园复原平面图Restoration plan of East Garden

3.3 与既有研究比较

基于新史料的挖掘与旧史料的再研究,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深化和勘误,与张青萍等复原版本比较(图10),本研究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10 东园平面复原结果对比Comparison of East Garden restoration plans

1)边界:既有版本未考证园林周边环境,边界模糊,建筑朝向未考虑城墙走向;本研究通过挖掘东园周边环境历史信息,对园林边界进行限定,结合城墙走向调整建筑朝向。2)入口:从东园历任园主人交游者的诗文中查找到入口园门朝向依据,弥补了既有研究的疏漏。3)庭院:从园主人交游者的记述中推断心远堂有庭院、有廊,其空间有一定围合,深化了既有研究。4)一鉴堂:通过对众多史料展开考证与辨析,论证世恩楼非王世贞笔下的危楼,而是与一鉴堂构成“上楼下堂”的形式,对既有研究进行了勘误。5)一鉴堂朝向:推断一鉴堂朝向东南,斜对城墙,走向与秦淮河近平行,二楼可眺望秦淮河沿岸胜景,对既有研究进行了勘误。6)亭榭:本研究和既有研究都依据《东园图》确定心远堂周边亭榭的位置,差异在于笔者注意到《东园图》中心远堂东侧林中隐约可见两亭,从而调整了亭的位置。7)水体:据史料得知园中水系为活水,大小水池之间有溪相连,溪上有桥;一鉴堂水池形态相较前人研究有较大调整,并与小运河水系连通;园中水体形式多样,有溪、池、瀑、泉等,相较既有研究更为深入。8)植物:既有研究未关注植物,而本研究以大量园主人交游者的诗文为主要资料对园中植物进行考证,包括多种乔木与花卉,并推测其分布位置。9)山石:考证得知东园山石有峰、洞、石林等多种形态,相较既有研究进行了推进。

4 东园营建特征

4.1 从农作园林到山水园林的转变

明初造园限令[41]之下的江南园林以农作园为主流,明中期政策日渐放松,造园活动逐渐复兴并迎来高潮,南京势力最盛的徐氏家族[7]则是复兴活动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徐天赐对东园的营建使其从蔬圃转型为山水园林,保留的麦田、蔬圃不仅留存了前身为农作园的痕迹,还通过抑景作用来突出园中景致。营建后的东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景要素一应俱全:华堂丽亭,绕水而建;峰洞石林,千奇百态;溪池瀑泉,水映雅事;茂林奇花,四时争艳。“繁”且“奢”的造景要素,在市隐思想之下寻找到平衡,成就了东园山水园林胜景。

4.2 自然化的理水方式

东园之水引自秦淮,故为活水,园林生态得以保障,这与计成 “疏水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观念相合。建筑立于水边,符合《园冶·相地篇》“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的设计标准与前提[42-43];山石叠于水中,符合《园冶·掇山篇》“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的观念。此外,水池形态随曲合方,自由自然,顾璘称之为“迭山疏池,力夺天造”[11];大池与小池通过迂回曲水连通,为园林丰富的水景营造增添更多情境。如此理水手法所造之景,在王世贞眼中可谓“池馆尚称雄”[30]。

4.3 以堂台组合为中心的构景方式

堂设月台之上,安置山石、种植古木,月台边开凿水池,形成组景,此构景方式出于园主人对“东园之筑”的明确期待和定位:“招名流广文赋以润饬于侯门”[11],而文人的诗兴常来自美景,故而徐天赐对构景甚是精心。此外,堂台组合与周边景致形成对景——心远堂月台组景与小蓬莱山相对,并有亭榭环绕;一鉴堂月台组景与水中亭相对,并偶有画舫驶过。如此布局,文人坐于堂中,目之所及,皆为佳景。

4.4 诗歌盛景赋东园以文人气质

山水园林建,文人雅集兴,东园集江南才俊千般宠爱于一身,被赋予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涵。园中六亭一洞一峰之名,为南京吏部尚书乔宇所题[11],有点景之意;“世恩楼”题额、“东园雅集”之字,由江东二才子之一徐霖所篆;雅集诗序,为南京文坛领袖、青溪社召集者顾璘所撰;雅集之画,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雅集之记,由“金陵三俊”之一陈沂、“甘泉学派”领袖湛若水所撰;东园雅集之诗,由蔡羽、边贡、钟芳、金銮、黄省曾、李舜臣等江南才俊所作。在他们的诗中,东园是“华林”,是“金谷”[27],是“兰亭”[44],是“仙家”[45],已然近乎文人所渴求的超然于世的理想之境。可见,东园的文化盛景与文人气质,是江南文人于交游中共同经营塑造而成的。东园雅集则成为明代南京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5 结语

南京徐氏东园的营建、扩建历程是明中后期的由俭入奢社会风尚变迁之缩影,是明末造园技艺与观念成熟前的重要探索。东园之兴盛,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明代统治者对园林政策的转变是为“天时”,近秦淮览胜景是为“地利”,园主人的贤能好客及文人追捧是为“人和”。东园曾以“最大而雄爽”之形貌,让“万人同心、庶姓同乐”,让诸多文人吟诗作画、流连忘返,如今虽风貌已变,但其本身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笔者基于新史料的挖掘与旧史料的再研究,明晰了东园边界,考证并复原平面以窥其盛景,推进了东园的复原研究工作。总体而言,东园从农作园蜕变为山水园并逐渐文人化,丰富多样的造景要素、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造景手法等是东园主要的营建特征。然而基于现有资料,只能大致复原平面布局,园林建筑的具体构造、水池边界、园内东部的空间关系仍相对模糊,相关史料还需进一步挖掘,以期深化平面并完成立体复原。在本研究中,通过考证历史资料以确定园林边界,提取诗文景观意向复原园林要素,采用图文互证方式复原平面,该方法可对其他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刘彤彤教授、李伊侬博士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支持。

注释(Notes):

① 《东园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东园图》为文徵明绘,图卷引首为徐霖隶书“东园雅集”,卷后尾纸上有湛若水楷书《东园记》和陈沂行书《太府园宴游记》。

② 《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为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明代无详细街道图,故采用清代地图校对。该图运用西方测绘技术实测绘制,较真实可靠。

③ 该图的各地点之间空间关系有误差,比如作者把桃叶渡至东部城墙的距离绘制得明显过长,故需要其他地图校正;根据城墙走向,地图指北针应指向左上。

④ 古代的堂作为正房,面南居多,结合从东门来“转而右”,推测堂面南,堂在院门的西北部。

⑤ 据《东园雅集诗序》记述,早期东园正式园名为“小蓬山”,后由于徐天赐自号“东园子”才有了东园之名。待王世贞游东园时,心远堂对面假山名为“小蓬莱”。

⑥ 从《长桥艳赏》图发现一鉴堂处较开敞,推测《诸园记》中门洞(方窦)所在板墙曾是早期东园的边界,园林扩建后从原墙上凿洞成门。

⑦ 如果面北,一水之外应见鹫峰寺,而非平畴老树,与《诸园记》描述相左。

⑧ 王世贞的《弇山园记》配合木刻画,具有导游图功能,文中主要使用东南西北方位词,部分使用“左右”指代“东西”;而《诸园记·东园》是以游客视角创作,方位词只有“左右”(作者认为譬如在行走游览时 “转而右”为字面意思)。不过,若堂面南,其左为东,右为西,此时,“左楹”既是堂之左方亦是东方,危楼在“右水”尽端亦是水池西岸。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图2底图引自参考文献[12]~[14];图3、6底图引自参考文献[17][18];图4-1底图引自参考文献[16]、4-2底图为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图5底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他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长桥王世贞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长桥卧波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驾天作长桥
恨屋不及乌
散文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