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近代历史名人的地域分布特点及成长启示

2023-01-09马俊葛刚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徽州名人

马俊 葛刚

(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历史名人凝聚的是文明之记忆,昭示的是民族之精神。所谓历史名人,是指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历史发展或某一区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著名人物。安徽省(简称皖)地处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千百年来,安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和民族危难,一大批皖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为安徽、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时代不同,面临的使命和任务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更好地了解安徽、认识安徽、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需要研究、宣传安徽近代历史名人,弘扬他们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安徽近代历史名人的地域分布特点

面对西方的侵略,近代中国人开始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1]95近代中国,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先进,就因为他们深浅不同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历史趋势,所以力求用自觉的变革来实现中国的自强,以此阻止来自外国的进逼,并贯穿于近代历史的每一个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1]95。在江淮大地,一大批先进的皖人较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历史趋势,积极进行抗争、探索,涌现出众多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这其中有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探索者和领航者,他们是社会变革中的先导;有一大批高级军事将领,他们是烽火中奋勇前进的先锋;还有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界的精英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安徽近代历史名人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一)皖北地区多政治军事名人。皖北地区大部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黄河改道导致了皖北地区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恶化,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仅是经济损失,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秩序也是沉重的打击。皖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四战之地、群雄逐鹿之地、兵家必争之地,从大泽乡起义到淮海战役,千百年来战争频仍,古有曹操、朱温等政治风云人物,近代有安徽阜阳人倪嗣冲,是皖系军阀中极有实力的人物。

(二)皖西以红色革命人物为主。皖西处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1930年,红一军成立,安徽六安籍黄埔一期生许继慎任军长,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此后,这一地区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安徽省有130位,其中皖西籍108位,占比83.1%。中国有10大将军县,安徽金寨县、原六安县分列第二、第九位。

(三)皖中以军事将领为主。皖中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合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李鸿章是淮系军政集团的创始人和首脑,“淮军”一度成为晚清的国防军。淮军主要将领刘铭传、丁汝昌、刘秉璋、聂士成等都是合肥地区人,在清末政治军事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有“巢湖三上将”——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抗日名将卫立煌、孙立人等。

(四)皖南、皖西南以文化科教名人和经济名人为主。皖南地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饶,徽州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出现了胡适、陶行知、邓稼先等思想界、科教文化界的代表。徽州的王茂荫,东至周氏家族的周馥、周学熙等是经济界名人的杰出代表。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文化教育发达,桐城文派独领风骚,陈独秀、程长庚等人享誉中外。

二、安徽近代历史名人成长的启示

(一)人文底蕴丰厚、教育发达是成就皖籍名人的基础性因素

地域文化积累和文化氛围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皖南地区依托丰富资源和新安江的便利水运促进商贸繁荣,商贸繁荣又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发展。适应人多地少的实际,经商、读书成为徽州人的重要选择。读书,使徽商从历史上汲取商业经验和智慧,促进自身发展。正是因为懂得读书之道,徽商有“贾而好儒”的显著特点,徽州地区亦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礼仪之乡”[2]的美称,书院遍布城乡,孕育了以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民居等为代表的徽文化。正是因为地域文化积累丰厚,近代徽州涌现出了大批人才。

人文荟萃的社会历史环境,促进了桐城派作家的茁壮成长和人才辈出。桐城人历来把“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奉为金科玉律,桐城派弟子对先辈理论继承、发展、创新,使得桐城派的理论体系臻于严密和完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桐城文派纵横清代文坛200余年,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天下读书人人人皆知。被誉为父子宰相的张英、张廷玉既是朝廷重臣,也是受桐城文化熏陶而成长起来的社会精英。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和张英的诗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良好的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徽州教育源远流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教育看,宋至明清,徽州社会形成了私塾、社学、县学、府学、书院的教育体系,徽州人都十分重视对后代进行教育。徽州地区耕读氛围浓厚,读书风气浓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形成了名人辈出的局面,也造就了徽州在明清历史上进士及第之冠,徽州一府六县中进士者,多达一千多名;清代徽州本籍状元数居全国第一。徽州繁荣发展,并不仅仅靠徽商在商业上的成功,更是教育结出的硕果。从家庭和家族教育看,怀宁邓氏家族、太湖赵氏家族、合肥李氏家族等都是人才辈出,安徽名人具有家族传承、家风延续、家学渊源深厚的特点。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等留给后代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忠厚为本”“读书好古”“清贫自守”等。如姚鼐的侄孙姚莹所言:“家德所传,惟以忠厚为本”。

(二)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是成就皖籍名人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自古以来,皖籍名人都以富有实干精神著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是安徽地域文化倡导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安徽四通八达,经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尤其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安徽境内是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场,战争为淮系集团大批军事政治和实业界人物的成长和崛起创造了条件。同时,安徽人也明白,空谈只会一事无成,只有苦干实干,才能生存发展、才能实现理想抱负。陶行知将自己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理想付诸实践,1927年3月15日,他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一片荒野上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晓庄师范推行民主办学的方针,开展生活教育和乡村社会建设与改造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生活教育”理论的试验,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发端。

(三)家国情怀是成就皖籍名人的重要因素

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朴素见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3]。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是中华儿女,……要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邦济世观,是安徽地域文化弘扬的主旋律。近代安徽历史名人始终怀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投身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改造中。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顽强、妥协与斗争交织的历史,“救国强国”是国人的愿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国人的梦想。近代皖籍名人一方面以忧国忧民之心发出救国的呼喊;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强国之路,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力量。

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在满朝弥漫悲观失望氛围之时,他则尽力呼吁自保图存。他深深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就必须自强。虽然他的强国目的是延续大清王朝的统治,但对振奋朝野人心和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胡适对于“救国强国”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悲观不能救国,呐喊不能救国,责人而自己不努力也不能救国”“我们的将来全靠我们自己今后如何努力。”[5]5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呼吁和强调“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培植起……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并愿为国鞠躬尽瘁”[6]362。正是由于中国不乏邓稼先、陶行知、李克农、张治中等这样一批有着家国情怀、勇于拼搏奉献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我们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三、结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7]44。安徽历史名人见证了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时代,我们要讲好名人故事,传承优良品格,将安徽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徽州名人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历史名人身份大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