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合肥市消费品进口状况分析
2023-01-09王莉
王莉
(合肥市统计局,安徽 合肥 230071)
进口消费品不仅丰富国内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消费回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而且能推动国内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对构建双循环格局意义深远。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合肥市外贸及消费品进口状况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等方式,对部分涉及消费品进口的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一)进出口总体情况
2021年,合肥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24.8亿元人民币,占安徽省48%,比2020年增长28%,两年平均增长22.4%。其中,出口总值2029.2亿元,同比增长28.4%,两年平均增长20.7%;进口总值1295.62亿元,增长27.3%,两年平均增长25.0%。2021年,合肥市进口、出口总值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
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看,2021年合肥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64户,比2020年增加6户,但比疫情前的2019年减少102户;实现进出口额1009.67亿元,较2020年增长15.7%,两年平均增长15.9%,低于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户均进出口额6.16亿元,分别是2020年和2019年的1.1倍和2.2倍。疫情以来,合肥市限上外贸企业虽有所减少,但业务发展良好,进出口额提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体现出合肥市限上外贸企业发展的强劲韧性。
(二)消费品进口概况
1.规模扩大份额仍小
随着消费品进口渠道不断拓宽,跨境电商等消费方式不断完善,合肥市境外消费回流势头明显,消费进口规模逐渐扩大。2021年,合肥市消费品进口额为59.59亿元,较2019年增加20.07亿,两年平均增长22.8%,但低于全市出口额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占安徽省的比重由2019年的30.3%提高到32.1%,提高了1.8个百分点。尽管消费品进口规模稳步扩大,但占比却始终较低。2019年到2021年,合肥市消费品进口占货物贸易进口的比重分别为4.8%、5.8%和4.6%,进口的消费性特征仍不明显。
2.增速呈现高位回落
从增速来看,2019年到2021年消费品进口增速分别为27.4%、49.3%和0.8%,呈现高位回落现象。与货物进口整体相比,由2019年、2020年的高于货物贸易进口增速27个、26.6个百分点转为2021年的低于26.5个百分点。这与基期水平的不断提升、国际疫情形势反复、消费者对进口消费品购买持谨慎态度、需求减少有关。但是也应看到,进口消费品的购买习惯一经形成,将保持相当规模,待国际疫情形势好转,进口消费品的需求仍会进一步扩大。
3.快消品进口冷热不均
2021年,合肥市食品烟酒类进口49.48亿元,同比下降1.1%,占进口消费品的83%。受国际疫情、冷链等因素影响,部分食品类产品进口下降明显,其中,肉类进口23.01亿元、同比下降15.6%,干鲜水果及坚果进口1.55亿元、下降47.7%,水海产品0.6亿元、下降55.9%。
与食品类进口的下降趋势相反,日化用品进口普遍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合肥市日化用品进口3.87亿元,增长120.1%,占进口消费品的6.5%,其中,化妆品(香水、护肤、护发)进口1.92亿元、同比增长6.6倍,光洁用品进口1.07亿元、增长10.5%,洗剂用品进口0.54亿元、增长47.6%。
二、消费品进口的影响因素及形势预判
(一)消费品进口的影响因素
1.汇率波动风险
2020年以来,人民币经历了多轮升值,虽然降低了进口采购成本,增加盈利,利好进口业务,但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对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汇率波动产生相应汇兑风险,让企业的利润变得较难预测,不利于外贸行业的平稳发展。
2.运力成本激增
2020年以来,由于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出口屡创新高,物流需求激增,但受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境外生产尚未恢复、码头提货的人力严重缺乏、物流周转不畅、运费猛涨等因素影响,海运物流成本攀升、货物周转周期拉长。出口美国的集装箱运价由2020年的1300美元/FEU飙升至2021年8月的12000美元/FEU,几乎增长了十倍,但运价的激增仍难以释放运力供给,集装箱滞留境外港口,用箱周期拉长,制约了消费品进口的能力。
3.沟通渠道受阻
外贸企业因疫情原因无法出国实地考察和参加展会,不便开拓国外上下游渠道。同时,国内的广交会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交易盛会,由于疫情原因停止线下办展,虽然“云端广交会”仍在正常进行,但网上展会的注册认证等参展流程较繁琐,且无法实地体验产品,沟通效果也不及面对面交流,买卖双方较难建立信任感,消费品进口的渠道拓展受阻。
4.供应链效率低下
境外疫情总体较严重,劳动力市场复苏滞后,供应链挑战增多,境外上游工厂停产或减产,下游厂商生产与供应能力下降,导致境外出口企业履约延后或搁置。供应链效率降低,消费品进口交货周期延长。
5.地缘冲突对经贸往来造成巨大冲击
国际经贸、政治等领域冲突导致采购成本上升,东欧的紧张局势,危及能源供应、国际贸易和政策合作,影响供货商履约。前期的中美贸易摩擦,近期的俄乌军事冲突,叠加疫情因素,导致部分国家实施出口限制,地域产品无法按时履约交货,同时也引发国际支付渠道变化,影响资金结算。
(二)进口消费品销售的影响因素
1.国内需求谨慎
受国际疫情严峻形势影响,国内消费者防控意识增强,对跨境消费品购买持谨慎态度,进口商品的购买力打折,国内市场需求减少,顾客流失率有所增加。
2.企业现金流紧张
疫情使跨境物流、检验检疫等管控升级,清关放行速度慢,影响商品周转速度,企业资金紧张,国内买家提货缓慢,库存及资金占用较大。
3.跨境电商分割了部分市场份额
2021年,合肥市跨境电商企业达1600余家,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超2000万元的企业有83家,超亿元企业18家,全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3.6%。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渠道采购更多品质化、多元化境外商品,对传统外贸企业进口消费品后再分销的经营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4.本地企业营销能力不强
目前,合肥市外贸企业进口的消费品主要以批发形式销售至沪苏浙等长三角中心城市企业,直接进入本地零售渠道的情况极少,进口商品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程度有待提高。商品由进口到终端零售,中间的价格差达数倍之高,外贸企业历来重视进出口环节,销售至终端的精力及经验不足,批发环节普遍外流,损失了大量的利润。
(三)形势预判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品质的进口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的升级促进消费品进口业务的发展,加之进出口企业不断开拓全球优质市场,引入高性价比的消费品,如乳制品、中高端美妆日化用品、保健品等。由此,预计进口消费品总额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增速将可能回落。
同时,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今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经生效。随着协议的逐步推进,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整体超过90%,这有助于区域内供应链稳定,推动亚太供应链深度融合和区域内贸易增长。对此,外贸企业将以更低的成本进口先进技术、重要设备、日用消费品等,用好RCEP带来的开放与合作机遇,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
三、促进消费品进口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信贷产品,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银行授信等方面支撑,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开展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向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提高外贸行业供应链流通效率。利用“再贷款+保单融资”等方式,向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在服务水平上向发达地区学习,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二)优化信用保险,巩固提升外贸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行业稳信心、稳预期的巨大作用。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和理赔条件,积极拓展产业链承保,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的覆盖面和规模。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的保障力度以及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拓展出口信用保险新产品和新服务。
(三)整合流通渠道,提高企业效益
鼓励支持合肥市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整合进口和零售业务,缩减中间环节,由进口-批发-零售的传统营销模式,转向流通渠道产业链的整合,开拓直接面对消费者零售的销售市场。鼓励内贸企业与国外消费品供应商、进口商建立合作机制或代理机制,发展直购式自营销售平台,促使进口与零售的无缝对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四)完善配套措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开放的思维继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进口方面,建议创新监管模式,打造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让进口商品退货时间缩短、流程优化,提高跨境电商购买体验。出口方面,酌情提高海外仓补贴,充分发挥补贴杠杆作用,降低出口物流成本,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出口产品推广效果。跨境支付方面,学习先发城市经验,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通关、仓储、融资等各项服务。销售模式方面,考虑建立进口商品体验店等营销平台,多渠道增加消费品进口与销售,加快合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