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2023-01-09张帆
张帆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历史认知为基础,是对自身历史以及由此扩展到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这说明,历史自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新时代继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论与实践依循。从“四个自信”到历史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认同。有鉴于此,从学理上厘清历史自信的内涵及其生成逻辑,对于掌握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征程中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
概念是对某一事物或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从类似的个例中抽离出共同属性的活动,称为抽象化历程,而经由这种历程所获得的共同属性便是概念”[2]12。厘清与界定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要理解历史自信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就需要对“历史”的特定内涵及其本身承载的价值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历史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第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历史具有客观性,一切已经消逝于时间长河中的历史事实都无法再改变。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与过程的认识与解释。历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被阐释。人们对历史的阐释,尽管力求恢复其全面真实性,但仍旧受限于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以及人们的认识条件与认识水平,如同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3]2。第三,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470-471故而,历史不是个别历史人物的一锤定音,而是无数个人的实践操演,人们在其中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
那么何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5]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6]就此而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就是对党的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和奋斗精神的自信,进一步讲就是党和人民对自身历史的认同、肯定与坚守,它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党对自身历史以及由此扩展到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党和人民对既往历史经验与历史成就的肯定而后形成的心理优势;二是对当下以及未来将要做的事情具有的充足心理认知与准备,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信任与信心。可见,坚定历史自信,不仅是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更是形成高度的历史认同以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形成与发展以历史认知为基础,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深刻影响。这些因素为历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构成了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
第一,以历史认知为基础。历史认知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22。这说明,历史认知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受历史认知主体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历史认知以历史求真与求实为目的,即真实再现历史记忆,达到历史经验古为今用的目的。从历史认知的形式上来看,它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对客观历史事实的理性认识。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前提与基础。人们建构历史认知的过程,不仅仅是增加自身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在了解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历史规律、深刻理解并继承本民族优良传统的过程。人们通过建构历史认知,再现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民族历史记忆,了解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富强做出的贡献与牺牲,对于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立自强精神,增进历史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8]358可见,历史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过往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还有一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依循。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这个条件既有人们活动以外的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们自身条件的制约。这里的“自身条件”表现为每一代人都必须凭借以往人类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基础去从事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历史虽然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唯物史观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也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准确研判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建构起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的大历史观。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研判,极大提振了人们改造现实、超越过去、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自信心。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理论支撑。如前文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不仅是对既往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和奋斗精神的自信,也是对当下以及未来将要做的事情具有的充足心理认知与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充分彰显。科学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它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什么以及怎样推进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10]109。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主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1]25-26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因此可以说,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回答了时代之问与发展之问,能够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对百年奋斗精神、伟大历史成就、宝贵历史经验的自信,它内生于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第一,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历史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6]这里的“奋斗精神”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克服困难、修正错误,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质与优良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空境遇、社会条件、国际国内环境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形态,以抽象的形式记录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辛探索,构成了党和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譬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形态。这46种生发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厚的为民情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等,以精神形态记录并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史、不懈奋斗史与理论探索史,是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力量。
第二,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历史自信是一种社会心理或情感因素,是社会历史实践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来自其所属的社会存在。从取得的伟大成就来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练为“四个伟大飞跃”。从积累的宝贵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①中,前两个历史决议是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是非,达到团结全党、统一思想的目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的丰富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精神,提振了人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信心与决心。从作出的突出贡献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表述,就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64这种突出贡献的现实意蕴在于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为世界贡献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不懈奋斗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作出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与基础。
第三,内生于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所谓政党自信,指的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同,这种自信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为前提,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使命意识。在我国,“党史必然是国史的核心,党史走向必然决定国史的走向”[1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政党自信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先进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而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因而拥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蕴含着党对自身历史的高度认同,内生于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激发出其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不仅具有理论和历史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一,以“四个自信”为依据。首先,道路自信支撑历史自信。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历程,是理解与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条重要脉络。道路自信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自己所选道路的积极评价与心理认同。正是由于坚定道路自信,人们才会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并对其深信不疑。其次,理论自信凝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推动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13]66。再次,制度自信巩固历史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条显著优势,其中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14]3。制度自信源自制度优势及其治理成效。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内在地包含了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制度化、体系化。最后,文化自信涵养历史自信。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中华五千年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禀赋与独特的精神坐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孕育、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历史自信提供了文化土壤。
第二,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科学武器。如前文所述,历史本身包含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两个维度。“客观的历史事实必须经过历史学家的发掘和整理才能为人所知”[16]。尽管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读会囿于一定的认识条件和社会条件,但是这种解读是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是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此相反,它借助学术的外衣“打扮”历史,将历史细节无限放大并作出过度解读,用个别来取代一般、以现象取代本质,而后丑化英雄人物、歪曲历史事实,其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根本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错误的东西往往具有迷惑性,只有知道为什么错,把是非曲直弄明白,思想上才会保持清醒。”[17]习近平同志用“两个不因”“三个态度”“六个不能”②全面阐述了科学评价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方法,为我们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和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指导。与此同时,国内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意图、发生根源、叙事逻辑、类型载体等进行剖析与批判,澄清了人们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存在的模糊认识,引导人们用具体的、客观的、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也是强化历史研究、建构正确历史认知、增进历史认同、树立历史自信的过程。
第三,坚定历史自信是增进社会团结、凝聚思想共识的现实诉求。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团结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密切伙伴关系,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所呈现的状态。社会团结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团结除了共同利益的驱动外,更多的是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之上。“凝聚价值共识是社会团结的关键。”[18]3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9]15。“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具备了理论指导、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等,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有增无减,而历史自信是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纽带。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凝聚价值共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时避免社会撕裂,保持社会稳定。
注释:
①三个历史决议分别指的是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②“两个不因”指的是不能因为他们(历史人物)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三个态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六个不能”指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3-6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