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逻辑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2023-01-09宋迎迎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宋迎迎

(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 23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中具有深刻政治内涵和丰富学理含量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创新。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与必然性,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条道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也奠定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尤其在《资本论》及一些手稿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揭示了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新时期,这个时期以现代大工业及其创造的世界市场为基本特征,采用机器生产并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现代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正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提出的“现代社会”的概念正是在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意义上来使用的,旨在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逐步进入“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110,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拉开了现代社会的序幕。“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2]273,“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3]167从“私有制”到“现代私有制”,从“中世纪手工业者”到“现代产业工人”,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到“现代化意义上的资本”,从“中世纪国家”到“现代国家”,“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4]272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是由“现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生产”为基础,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以科技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了生产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

马克思研究的“现代社会”,不仅局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形成史,其理论视野一直延伸到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和现代社会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则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要求打破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原有孤立、封闭的状态,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2]214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将反过来促进各个国家、民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此,只有从“世界历史”的视域出发,才能正确认识、把握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交织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的正是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站在“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制度变迁作出符合历史规律的说明和预见。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和影响是巨大的,并且这种推动和影响最终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完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每一次发展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独立是开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工业文明强有力的冲击之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被迫开启了早期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近代中国一批仁人志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阶级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探索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思想指引,因此始终无法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5]630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现代化前提的解决和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制度基础

工业化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工业化为起点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欠发达。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6]147新中国的成立,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与经济条件。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议提出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7]29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工业化建设实践的持续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构想也渐显轮廓。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207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483。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失误和曲折,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2%;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增长到1978年的70%,达到4200多亿元。在经济上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均取得了重要发展,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着眼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即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上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地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0]25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政治上就是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11]146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在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上,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并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实践证明,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渐进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建构,保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持续、稳定、有效向前推进,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胜利实现,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现代化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提出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努力奋斗,1978年至2012年,中国GDP总量从3678.7亿元增加到53.86万亿元,年均增长9.9%,GDP总量居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3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三十八位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研判,立足于中华民族强起来,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根本要求、战略部署、发展路径、动力模式等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时代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锚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倒风逆流、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胸怀“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并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国现代化布局由“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号角,并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将“三步走”战略目标所设定的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1.4%提高到17%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文化建设上,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突出。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社会建设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致力于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上,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和运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顶层设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道路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文明”协同推进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12]7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启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历史和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目的、依靠主体和价值追求。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惠民保障,落实富民举措,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照搬西方依靠殖民扩张和掠夺实现崛起的道路,而是以传承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贡献为己任,在和谐共生中开拓未来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路径的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12]75,做到“两个结合”,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