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染上“网瘾”,年轻人怎么办
2023-01-09
不知从何时起,“少玩手机”“少玩电脑”,从父母对孩子的叮嘱,变成了长大的孩子对老去父母的碎碎念。购买质量不明的东西、轻信不实信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父母沉迷网络,年轻人该怎么办?
父母沉迷网络,他们得到了什么
网友萧游第一次知道某购物网站的强大,不在于“砍一刀”的病毒式传播,而是妈妈在上面买了100 个35 毫升的塑料小盒子,功能也十分小众——“百香果分装神器”。“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如何精准地投放到我妈手机购物App 的首页,我只知道她每天晚上的娱乐活动是把所有购物App 都巡视一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的一个朋友跟他抱怨:“母亲80 岁了,我觉得她最好的朋友是手机和iPad,看短视频占据了大量时间,好像我做任何事情都代替不了手机和iPad 给她带来的快乐。”
汪冰认为,沉迷网络是任何年龄段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年轻人之所以没被贴上“成瘾”的标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工作这件“正事”占用时间和精力。当孩子不上学、老人退休的时候,成瘾性自然就体现出来了。既然这么多人离不开网络,分析“网瘾”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该是网络这个“工具”,而是工具所能实现的“目标”——父母沉迷网络的时候,能让人最持久“上瘾”的往往是他们内心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
网友云龙的妈妈看短视频并且拍短视频分享。尽管云龙觉得那些充满了奇怪特效和音乐的视频有些“辣眼睛”,但这并不影响妈妈奠定了在小姐妹之间“潮流意见领袖”的位置。“她们经常一起出去唱歌、去农家乐,短视频是她们之间的社交纽带。”云龙说,“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的QQ 秀,现在看来也很傻,但当时的同龄人都喜欢。”
汪冰说,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退休的父母有时候都还没够上老年,还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但他们没有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当社交、被认可、被需要的各种需求仍然旺盛,网络出现,一击即中。
想帮父母戒除“网瘾”,“为你好”不是理由
如果只是消磨退休时间的娱乐方式,又不花什么钱,“网瘾”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终究还是来了。
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负面影响。“中国目前这一代中老年人不具备很好的媒介素养,他们分辨和主动搜索信息的能力不强,一般是被动推送,容易轻信,走不出‘信息茧房’。”汪冰说,“这带来的最大危害是,他们会越来越发现,看到的东西和自己想得一模一样,看了一条说吃什么长寿,就会有很多信息涌来说‘是啊是啊’。他们不清楚信息是如何被制造的,也不知道什么叫‘带货’,更不清楚背后的那些坑。”
另一方面是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中老年人本来有锻炼和其他线下社交活动,被手机等网络终端绑定后,在沙发上一坐半天,对身体是不利的。
当年轻人发现了“网瘾”对爸妈带来的负面影响、想加以劝阻的时候,第三种负面影响出现了——家庭关系危机。汪冰还有一个朋友的妈妈花了不少钱,网购了骆驼奶粉,“她跟妈妈说这个没什么用,妈妈怪女儿就是舍不得花钱给自己补身体”。
汪冰说,年轻人在试图让父母戒除“网瘾”时,不管有没有说出口,“为你好”都是一个重要理由。而在几十年前,这正是父母管束我们的通用理由。只是如今,我们与父母的位置发生对调。“我们自认为知道了更多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生活的方式,但什么是‘好’,并不完全取决于是不是真的好,还在于父母自己的标准,以及边界与尊重”。
汪冰强调:“一刀切的禁止是一种作为子女的’懒政’。禁止之后有没有帮助他们建立新习惯、新方法,这是子女更需要做的。”
“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亲子关系中有8 个字——“换位思考、有效帮助”,这同样适用于长大了的孩子和老去的父母之间。
汪冰提供了一些具备实操性的建议:首先,从了解父母入手,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可以直接对话,也可以观察他们在网上关注什么,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其次,学会鼓励与欣赏父母,与其聚焦他们做错了什么,不如放大他们做对的地方,用放大镜来看优点,比如妈妈发来一条正确的营养学知识一定要好好夸夸。最后,多多陪伴,亲密关系中另外一半的最大价值不是给他“治病”,而是给予爱。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老家,空巢老人平常的精神生活主要通过网络,与孩子的联络也通过网络。那正好,“用魔法打败魔法”。
萧游为妈妈推荐了不少智能家居产品,并教会她如何使用。这不仅满足了妈妈的购物欲,还让她有了跟上时代步伐的成就感,萧游更是在朋友圈各种花式夸奖。“钱已经花出去了,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能少买些了,我妈现在还会主动来问我某样东西值不值得买”。
汪冰说:“当父母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信息靠不靠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分享的行为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也彼此更加信任。如果遇到特别不靠谱的事儿,我们也能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父母不要期望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年轻人也不要期望父母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我们都不完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彼此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