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创新

2023-01-09良警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良警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类别、各层次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国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基层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和脱贫地区是文化志愿服务长期关注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对于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扶志扶贫扶智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年志愿者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中,青年文化志愿者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中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艺技能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是推动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早期发展的先锋队伍,也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本文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色,梳理当代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载体和路径,分析新时代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创新与贡献,以期为认识青年志愿者如何在新时代践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以及保持先锋性提供参考。

一、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载体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是我国开展社会教育、文化宣传、阅读推广、艺术普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服务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公共文化设施中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也是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与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201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①201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参见https://www.cvf.org.cn/cvf/contents/12100/5628.shtml。。同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机制”[1]。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重要品牌。

青年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是完善文化设施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公共文化机构志愿服务的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9年),青年学生志愿者是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进入组织化、体系化推进阶段(2010年至2014年),再到制度化、社会化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2],青年文化志愿者始终保持创新性和先锋性的特点,不断回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中,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依托收藏保护的文物遗存和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与文化服务,传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②根据《博物馆条例》第二条,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第三十四条提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3]。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现代志愿服务的启动时期,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都先后创建了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招募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志愿者协助博物馆开展日常活动和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积累了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志愿服务的早期经验。进入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特别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团队志愿者群体作为博物馆志愿者的生力军,通过广泛参与不同形式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向全社会传播志愿服务精神。

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肩负着“知识导航,阅读引领,文化教育,文明传承”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要求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六条提出,“国家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4]。在图书馆领域中,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一些地方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就较早吸收学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工作。青年志愿者参与协助场馆组织文化讲座与展览服务、进行阅读推广和爱心助残服务、开展读者服务和场馆基础性服务,以及古籍普查整理和修复等专业性服务,在图书馆的基础性服务、特殊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文化馆(站)作为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包括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和文化中心等设施。青年文化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协助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群众文艺演出、文艺作品创作、文化艺术推广、数字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类型多样、层次丰富,除上述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类别之外,还包括其他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列举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主要类型,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5]。在新时代,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拓展,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①参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旅公共发〔2021〕64号),2021年6月10日。,依托这些设施载体,青年志愿者广泛有序地参与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之中。

二、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路径

下面将结合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特点,主要从服务类型、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三个方面呈现当前我国青年文化志愿服务实践的主要路径。

1.服务类型

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负有国家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责,除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还要“因地制宜提供流动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6]。青年志愿者也主要通过公共设施场所志愿服务、流动志愿服务和数字志愿服务等三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奉献爱心,并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回应时代要求,创新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以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为例,在场所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通过参与博物馆的中外文展览讲解、导览咨询、宣传策划和社会教育活动,参加文创开发、藏品登记、观众调研、陈列展览等专业服务,以及协助维护环境秩序等日常服务,促进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志愿服务的日常性和专业化公共服务水平。此外,通过“流动博物馆”,青年志愿者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带着展品以及各类文化教育产品,走进学校、走进基层社区、走进贫困乡村和革命老区、走到边疆甚至海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更多的人群,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国际化。在“数字博物馆”服务方面,青年志愿者通过协助公共文化机构开展远程文化宣传,进行网站、公众号维护、内容创作等活动,助力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服务水平。

2.组织形式

近年来,基于馆校合作(公共文化设施+学校)、馆会合作(公共文化设施+协会)、会校合作(协会+学校)等形式,通过发展团体会员、项目会员以及个人会员的方式,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在推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始建于1999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自2002年开始实行注册签约制度,当前已与2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2016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还汇聚全省青年文博志愿者资源,牵头成立了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下设12个分会,较好地推动了全省文博志愿服务的发展[7]。浙江省宁波博物馆也较早联合宁波诺丁汉大学,组建起一支国际化志愿者队伍,2009年,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代表宁波博物馆荣获首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2012年,双方则进一步签订馆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中外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实践平台[8]。国家博物馆自2002年开始招收社会志愿者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形成了馆外人员志愿服务队和馆内职工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121人[9]。2020年,国家博物馆新成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协会,先后与在京多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签订服务合作协议,广泛汇聚热爱文博事业的志愿服务力量,推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学校、单位和社会团体也通过自发组织青年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起文化志愿服务服务项目等,参与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由此,不同主体通过团队协作和开放合作,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参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形成了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合力。

3.服务方式

除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常态化服务,许多服务以项目化方式组织运行,并形成了有影响力、有美誉度和高参与性的品牌。在我国历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都不乏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许多项目已发展为品牌项目,在专业性、创新性、特色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强的示范性作用。此外,在“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全国性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中①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2010年试点,2011年正式启动)、“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2016年启动)、“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2018年启动),相关发展情况参见良警宇、李国新:《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回顾与展望(2010-2015)》,载《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12页;良警宇:《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回顾与展望(2016-2018)》,载《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13页。,许多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他们以乡村和城市基层社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涌现出许多文化志愿服务“最美、最佳”的典型[10]。

综上,基于馆校合作、馆会合作、会校合作等多种组织形式,通过常态化服务和项目化运行等形式,青年志愿者以团体会员、项目会员或个人会员的身份,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公共设施场所志愿服务、流动志愿服务和数字志愿服务等文化志愿服务中,展现了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创新

新一代青年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优势在于其朝气蓬勃的活力、善学上进的素养、专业化的能力及其所具有的国际化视野。文化志愿服务的许多岗位,特别是讲解导览服务、宣传策划服务、艺术普及服务、阅读推广服务以及参与专业研究、数字服务、语言服务和海外文化传播等,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特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青年大学生和各行业青年志愿者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储备是其参与高水平志愿服务的保障。基于对青年文化志愿服务实践状况的梳理和项目案例分析,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在推动志愿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均等化、常态化、数字化和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创新性和先锋性特点。

1.传播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时代,志愿服务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展现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语言能力的青年志愿者是重要的服务力量。在公共文化设施对外文化交流的志愿团队中,既有国内的青年志愿者,也有来自海外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在场所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近年来,青年志愿者在推进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0年成立的国博-北语志愿服务队就包括了外籍学生讲解和中国学生展览多语种翻译两个小分队,通过发挥中外大学生的语言优势,助力拓展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览多语种翻译、中外文讲解、国际专题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语志愿服务队的“00后”大学生志愿者,以接力宣讲的方式,面向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11]。推动海外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加深其对中国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展现了文化自信和增进了文化认同。

除了前述宁波博物馆较早联合宁波诺丁汉大学组建的国际化青年志愿者队伍之外,自2017年起,浙江省文化馆也依托文化馆体系的省市联动机制,联合高校专家、外语专业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2019年,该馆以在浙高校留学生为主体组建了“丝路心语”浙江省文旅国际志愿服务队,通过与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签约共建国际生实训基地,共同推动“丝路心语爱心桥”文旅国际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该项目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同时带动了外国人分布较多的温州、金华、义乌等地市的文化馆、高校共同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服务对象逾10万人[12]。国际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在地人群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场所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还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以“流动服务”的形式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例如,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公益项目的支持下,2021年国家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华熠千秋”文化研习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招募海外留学生研学中国传统服饰,引导和推动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学子共同设计策划可供海内外传播的流动展览内容,用国际化视角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13]。新成立的国博-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美青委会志愿服务队,也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开展海归文化使者志愿服务项目,并以欧美同学会首批成员为志愿服务的种子,不断发展团体会员,向更多的海归群体、国际友人和国际社会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14]。这些外语流利的中外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博物馆内外,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一代友好使者。

2.致力于服务学习,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决定了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志愿者不但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热情,而且需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专业技巧和鉴赏能力,以胜任专业化和创新性服务的要求。

在结合专业技能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浙江美术馆的“艺游乡里”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是浙江美术馆2014年开始启动的一个公共教育项目,年轻的志愿者们不满足于仅仅完成输入性的支教活动,或是直接将美术馆馆藏作品“搬”到乡村,而是努力探索一种可持续性的乡村美术教学方法。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他们策划推出了“重返乡村的视野:乡村艺术公开课”大型公益系列活动,开展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美术)类课程策划与教学。平均年龄为23岁的20名团队成员,以对乡村的真挚情感和工作热情,在200个日子里,实地行程2.5万公里,完成了对50位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和影像档案的建立、拍摄40部纪录片,内容涵盖绘画、雕塑、篆刻、手工等10个艺术门类的20堂乡村艺术公开课,为20个基层文化大礼堂的近八百名乡村青少年带来艺术体验课程。这些青年志愿者不计付出,通过对乡村的研究、观察和纪录,为乡村艺术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也记录下一段属于志愿者的青春故事。公共文化机构通过推动大学教育和乡村文化互相滋养,也探索出了有效推进乡村艺术教育、传承民间文化与技艺的创新性服务模式[15]。

“通州区传统村落文化调研项目”是青年志愿者们服务学习、学以致用的又一个案例。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志愿服务部组织了主要由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参与的这一传统文化保护项目。该项目从乡村振兴和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使命出发,以传统村落为点,以大运河为线,结合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在2018-2021年间,将志愿活动与大学生实践需求相结合,对通州区内运河沿线的村庄展开调研。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访谈调研,以文字、图片、录音等形式记录传统村落的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建立“一村一档”,宣传和保护通州区运河沿岸的传统村落文化,在服务奉献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开拓了学术视野。青年志愿者通过服务学习,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传播者。

3.关爱特殊群体,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全社会共享文化成果,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①[16]。文化志愿者除了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大众化、普及化的服务,更要重点面向处于不利处境的特殊群体开展特殊化、个性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使他们共享文化成果,感受文化温暖。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参与服务于特殊群体和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助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在众多的创新性文化志愿服务中,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实施的“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与传播即是这样一项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2017年以来,500多名师生志愿者以专业水准研制无障碍电影,三年共制作了312部。所选影片题材向上向善,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精准扶贫、抗美援朝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了让视障者更方便欣赏电影,师生们还研制出随身听电影的一体播放机。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元化传播推广,20所盲校、68个高校图书馆获赠作品成果,惠及200多万盲人。项目还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光明影院”公益联盟,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设立了固定放映单元。该项目还将公益服务与立德树人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推广与传播中,志愿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给视障群体带去了光明的想象与温暖[17]。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行走爱心起航”流动博物馆项目,则是为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的孩子专门打造的系列帮扶教育活动②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是一个替服刑罪犯代教代养其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慈善机构。。从2016年开始,志愿者定期为救助中心的孩子带去历史文化课程,捐赠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不仅帮助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认知,而且在互动中传递了来自志愿者和社会的关爱[18]。塔里木大学艺术团的“胡杨青年文艺轻骑兵”项目自2003年起开始运行,该项目发挥高校文艺资源优势,每年利用暑假和重要节假日,组织大学生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聚焦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国家战略,以解决基层文化短板、深化文化引领为目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把党的声音、优秀文化作品送到南疆群众身边,并向当地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传授专业知识,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文艺种子种心田活动,为深度贫困县的孩子和老人们送去爱心物资和社会关爱,助力了精准脱贫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

4.创新服务内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

如前所述,免费开放并提供面向广大群众的大众化、普及化、常态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职能。在机构人员编制有限和服务要求高的双重压力下,规模庞大、素质优秀的青年文化志愿者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新时代涌现出许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青年志愿者则成为保障这些文化设施服务常态化的主力军。徐州“24小时城市书房”是一个纯志愿者文化服务的空间。整个书房的运营无任何经费与编制,全部服务由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人员完成。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和50多名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常年服务于城市书房。志愿者在为市民指导借阅服务的同时,还为读者发布新书及其他信息,并由作家、教师和大学生结成志愿者对子,每天轮值开展服务活动,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开展直播宣传推广,并打造了文学志愿服务的品牌,推出了二十四节气文学茶会、道德讲堂、名家讲坛等品牌活动,成为城市中集书香阅读、文化体验和传承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和传播文化时尚的精神地标。自2018年运行以来,3年中志愿者总服务时间1.3万小时,累计志愿服务3万余次[20]。

许多小型公共文化设施因为人员和资金有限,在运转中更依赖志愿者的服务。青年学生志愿者在这些小型特色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2016年改名为“谹谹之声”志愿服务队,成员以在京学生志愿者为主。博物馆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志愿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千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接受培训之后,先后在博物馆内外开展包括志愿讲解、展览展示、线上文化服务等形式的常态化文化教育志愿服务,年服务博物馆观众达3万余人次,占入馆观众的60%以上①参见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志愿服务队:《“钟韵谹谹·青春筑梦”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志愿科普项目》,2021年。。区别于传统讲解的方式,青年学子们不断创新对钟铃文化的表达方式,他们围绕馆藏文物、景致、人物等,通过书法、绘画、摄影、故事、音视频等方式创作、解读和展示文物与文化,促进对优秀传统钟铃文化的传播,展现了青年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

5.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数字化

随着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公共文化设施职能的深度融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成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国家推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三条提出,“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21]。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积极通过搭建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公共文化设施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进行管理和宣传,近年来更是借助微博、微信和短视频以及融媒体矩阵,形成了馆与馆、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和直接沟通。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对数字服务的需求激增,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互联网或新媒体+志愿服务的新方式,利用各类数字平台,发布志愿服务动态、活动内容等信息,满足公众需求,加强与公众沟通交流。

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新媒体志愿服务团队发挥联合会内部资源优势,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文博微博矩阵组织。青年志愿者在微博平台上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将历史文化知识、热点话题、社会正能量推送给公众,扩大了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对宣传文博志愿者新形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2]。福建省图书馆积极引导青年馆员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成立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先锋队,他们以“数字阅读,青春同行”为服务口号,发挥岗位技能和优势,为读者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暖心的数字人文服务,团队成员也因此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创新奖、省级五四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23]。广东省文化馆以新形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出了“美好生活”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服务推广活动,该项目包括“数字影院”“艺术公社”“活动配送”“周末学堂”等服务板块,许多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把周末休息日变成艺术公益生活日。三年来,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文化馆携手,600多位数字文化志愿者进行了200多场、超过3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惠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24]。

中小型文化设施不具有大型机构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但借助线上活动和新媒体宣传,也展现出小馆特色化专业服务新面貌。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为例,该院志愿者团队建于2000年,除了2名社会志愿者外,来自两所大学的约40名青年志愿者常年保持参与服务,除了进行展厅讲解、社会教育活动、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等日常工作,还创建了团队微博,通过微博平台宣传博物馆相关信息,促进了文博知识的社会传播[25]。2020年初启动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线上志愿服务”项目则以“立足线上,扩展小微博物馆文化宣传”为目标,先后招募28名青年志愿者开展线上音频直播、线上视频直播、新媒体、广播节目支持等文化服务,推出了志愿者主讲的线上公益课程,负责为纪念馆与北京交通广播合作推出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博物馆巡礼”节目搜集整理资料、提供内容支撑。此外,志愿者还策划和制作完成了“通惠河春之声”视频直播、“守敬星空课堂”系列微信推文、“水”成语系列故事、二十四节气海报等新媒体内容。截至2021年9月,累计受众总数超过9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650小时①资料来源:“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线上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志愿者们的线上服务推动打造了博物馆特色服务品牌,架起了公众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6.研学红色文化,宣讲和弘扬革命传统与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学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表现为革命历史遗存、纪念场所等物质资源,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全国各地革命历史博物馆、遗址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志愿服务组织,深耕红色文脉,积极探索红色研学、讲革命故事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传承红色基因。

“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是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面向青少年打造的研学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5月启动,在上海、南京、嘉兴三城共同开展。纪念馆为保障研学项目质量,首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研修培训活动,为高质量辅导和推动中小学生校外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在研学活动中,在多方合作和精心组织下,来自江浙沪三地的学校教师在完成研学教案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撰写建党小故事和研学心得。“00后”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语言对建党故事进行再创作,开展展览讲解活动[26]。研学的成果汇聚成新的原创精品展和优质教育课程资源,探索出一条为未成年人进行校外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除了公共文化机构,许多社会团体也积极以志愿服务方式推动和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和党史教育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丰台区的小V蜂志愿服务团招募青年志愿者,推出了“挖掘口述党史,传承红色记忆”项目。这支有300名青年志愿者的队伍,联结了100位老党员,以老党员口述史的形式,保存历史,传承记忆,开展鲜活的党史教育课,深化对党史的认知。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结对帮扶青年志愿队、给老党员过生日、买菜送药、拍摄金婚婚纱照、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以及提供小维修等志愿服务②资料来源:“小V蜂志愿服务团”:《挖掘口述党史、传承红色记忆项目》,2021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分析了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载体与实践路径,探讨了青年志愿者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均等化、常态化、数字化和传播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创新性和先锋性特点。

当代青年既是新时代历史进程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推动者;新时代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发展的新际遇,也使青年志愿者成为推动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生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事业中,他们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通过场所志愿服务、流动志愿服务和数字志愿服务等形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用爱心传递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真情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在服务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进了文化自信,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雷锋故事。与此同时,也必须正视,当前青年文化志愿服务中存在着参与水平和参与成效参差不齐、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各界予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