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模式探析
——以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23-01-09贾经铭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讨理论课小班

张 瑜 贾经铭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聚焦,协同发力”[1]。将精准思维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精准施教的模式和方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自2014年起,清华大学陆续启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本科生思政课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不断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雨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探索发展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之间建立起信息平台,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互动功能,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近年来,在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主动探索基于“雨课堂”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雨课件”连接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教学活动,将专题教学、小班研讨、线上交流和课外学习实践有机衔接,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的实效性①笔者带领团队开展的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雨课件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清华大学2021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雨课件先后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优秀电子教材”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称号。。本文以2020-2021秋季学期的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一、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以“雨课堂”信息技术为平台和纽带,形成了以课堂专题教学、小班研讨、“雨课件”学习以及网络讨论等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开展大班专题教学,聚焦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大学生必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聚焦于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实践中,大班专题教学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讲授,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2020-2021年度秋季学期,课程教学紧扣教材各章内容,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教学主题为基本线索,开展了大班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强化精准施教的理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聚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根据课前“雨课件”的学生学习反馈加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积极回应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雨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加强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机点名、弹幕、投票、限时答题、线上投稿等信息技术功能的应用帮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实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有效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大班专题教学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施教的关键环节,小班研讨课、课外“雨课件”作业以及网络学堂讨论等教学活动都是对大班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

(二)组织小班研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小班研讨课坚持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小班讨论课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框架,结合各章重点内容,选择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关注热点的话题作为研讨题目,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调研、研讨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聚焦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小班研讨课的话题设计要注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例如,在以人生观为主题的小班研讨课上,以“新时代、新阶段、新目标”为主线索,设置“什么是大学?我们在大学里收获什么?”“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新目标?”“如何看待专业、职业、事业?”等研讨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把握大学新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尽快确立起新的人生目标。在法治专题的小班研讨课上,以“我身边的法律:案例与启示”为主题,设置“以法治力量治理网络乱象”“提升法治素养,维护自身权益”等话题,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尊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二是对接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小班研讨的话题聚焦学生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研讨兴趣和广泛思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研讨中,课程设计了“从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与成就思考‘富强’价值观”“从英国脱欧/美欧抗疫/美式民主在阿富汗的失败看西式民主”等话题,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文献学习、问卷调研、总结分析、课堂发布、问答研讨等实现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与认同。

在课程环节设计上,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对小班研讨课组织过程的精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小班研讨课的课前、课上、课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学团队注重在全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增强小班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小班研讨课一般提前两周进行报名和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为若干调研小组开展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并随时与助教反馈调研进展和进行咨询互动。助教团队针对学生小组的调研问题进行专题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文献,指导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小班研讨课上,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15人左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布调研成果,学生们展开问答讨论活动。教师和助教围绕学生调研小组的具体发现和观点结论开展有针对性的点评,并主动引导学生开展评论、提出问题,通过观点碰撞、理论辨析来引导价值共识、实现正确导向。在小班研讨课后,教师梳理和总结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之后的大班课堂上进行及时回应和答疑解惑。同时,助教选取优秀的调研成果等在课程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发布,把研讨产生的优秀成果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共享和交流。

(三)开发“雨课堂”课件,实现课前、课上、课后教与学活动的贯通

课程团队开发制作基于“雨课堂”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件,将大班教学的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相互衔接,既促进了教与学各个环节的有机贯通,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过程记录和评价。一是通过“雨课堂”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周发布“雨课堂”预习课件,由相应的慕课视频、习题作业、讨论问题、推荐书目等组成,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完成习题作业、开展网络讨论和课外阅读。通过“雨课堂”技术平台,每位学生的课件学习页数、视频观看时长、答题成绩情况都能实时查看,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总体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督促指导,同时基于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大班专题教学的针对性。二是通过“雨课堂”实时反馈课堂学习动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雨课堂”的扫码签到功能有助于助教及时发现缺勤学生,通过主动了解学生情况,做到严格要求和督促。教师运用弹幕、投票、答题、投稿等“雨课堂”技术功能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互动。其中,弹幕的运用有助于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弹幕词云图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发言动态;答题功能在每次课堂上一般设置2-3次,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讲授的节奏,实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及时回应学生答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投票功能的运用则有助于教师调研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状况,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授课结束后,“雨课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直观呈现出学生的课堂签到、弹幕参与、投票分布、答题结果等,并发现、提示课堂上的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为教师提供全过程的数据分析和教学情况反馈。三是通过“雨课堂”课件安排布置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后的拓展提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布置课后的“雨课堂”课件,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拓展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为小班研讨课的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四)运用网络讨论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施教的针对性

运用学校网络学堂或“雨课堂”平台的课程讨论区,教学团队可以整理归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挖掘学生的个性问题,增强教学设计的问题导向。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依托网络讨论区精心设计并定期发布研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也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在学期期末,教学团队会系统地整理分析网络讨论区中的全部发言内容,总结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发现和分析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以2020-2021秋季学期的一个课堂讨论区为例,该讨论区共发布45个讨论主题,共产生了3876条讨论,其中比较集中的讨论主题有:“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将爱国融入自身实践?”“作为儿女、作为父母分别应该如何践行家庭美德,如何让家庭更加的温馨?”“良好个人品德的养成需要积极有效的道德方法,大学生可借鉴哪些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等等。这些热点主题反映出学生对成长成才的关注以及对于如何将自身发展融入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思考。教学团队会把这些热点话题设置为置顶或精华帖,并推荐一些高质量的发言回帖。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生网络讨论区发言内容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反馈,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学生思想认识实际状况的了解和把握,提升思政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思想成长上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教学团队自2017年9月份开发制作教学“雨课件”并投入精准施教运用,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团队进一步针对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验研究,采取“雨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对照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雨课堂”信息技术强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实现了学生学习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

二、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重要原则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2],成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探索高校思政课精准施教模式的重要原则: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特点和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和环节,提升精准施教的效果。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精准施教的自觉意识和教学能力,更好发挥对学生思想引领的主导作用。

一是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作用。尽管网络信息传播促使育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思政课教学育人的目标和导向没有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政治原则。无论是大班教学、小班研讨、“雨课堂”学习和网络讨论等不同教学环节,还是线上线下的不同空间、课前课上课后的不同节点,都要贯穿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导向,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甄别明辨,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4],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提升教师改革创新的能力建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5]。在新的形势下,精准施教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演进及其所带来的崭新育人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持续增强教学创新能力,始终走在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前列。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和助教团队建设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新媒体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善于学习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时代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加强对助教团队的培养和锻炼,目前由研究生组成的助教队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课程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把这支队伍建设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辅导和日常咨询,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符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精准施教,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思想理论的单向传递,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和效果的了解也缺乏一定的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中心的小班研讨课、“雨课堂”的教学互动以及网络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主动性、参与度和获得感。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而提升教学的精准化提供了有利平台。“雨课堂”应用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实时观测和全过程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大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不仅能够直观地把握课堂的总体学习状况,而且能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和成绩档案,及时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是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增强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信息技术有助于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数据深度挖掘学生个性化的理论需求。在大班专题教学中,弹幕、投稿以及随机提问的方式都有助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时地展现学生对特定问题的思想认识。弹幕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参与形式,每次弹幕发言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展现了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弹幕词频云图等了解到学生关注的热点和一些较为集中的观点。“雨课堂”投稿方式的观点表达相对弹幕而言更为系统和深入,教师对投稿发言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把握学生思想发展中的个性特点及其关心的重点问题。在“雨课堂”或网络学堂的讨论区,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提问和讨论,研讨的主题既有教师设置的问题,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表现和互动观点来了解其理论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

(三)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对于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做好不同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一是要做好不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衔接与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线上课程落实教材基本内容和知识理论体系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自主、灵活地学习提供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线下的课堂教学围绕教材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教学,通过面对面授课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并借助“雨课堂”技术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小班研讨课采取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期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讨论话题,在小组调研、主题发布、问答讨论的互动过程中促进知识理论的内化;基于“雨课件”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基础,及时复习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并建立课内课外相贯通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二是要做好不同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教师要善于把握重要的教学节点,根据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来调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课前、课上和课后是三个重要的教学节点,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学习视频和习题,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为专题教学做好铺垫。在课上的专题讲授过程中运用“雨课堂”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师生、生生互动频度,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在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思想收获。教师既要注重把握时间节点,也要创造教育时机。在不同的环节、不同时间节点中采取适合的方法,实现时、度、效的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信息技术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创新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演进及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度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呈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推进并加强对象识别的精准化、问题分析的精确化、资源供给的精细化和教学评价的智能化,是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课精准施教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对象识别的精准化

对象识别的精准化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基础性工作。当前,“00后”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物质生活丰裕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精神追求更加丰富多样,也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主体力量,虚拟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网络文化深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必须主动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诉求和理论需求,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和表达特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精准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要主动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过程、全样本、追踪式地“画像”,建立每位学生的“数据档案”。在此基础上,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和方法设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施教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分析的精确化

问题分析的精确化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重要着力点。人工智能时代,粗放式的教学管理和单向灌输的施教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和师生互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问题分析的精细化是精准施教的前提,要实现对教学数据的挖掘、归类和分析,从不同层次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教师要提升大数据思维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海量的学生数据进行由浅到深的挖掘,建立学生的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库。首先,挖掘学生群体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政治面貌等,目的在于整合教育对象的基础信息,能够模块化地分类和总结规律,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差异和学习特点。其次,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行为数据包括了教育对象在大班专题教学、小班研讨、“雨课堂”学习和网络学堂讨论等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精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最后,挖掘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数据。思想数据分散在学生的网络发言、讨论、投稿、答题、作业等内容之中,是一个较为隐性的数据,要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从中提炼出学生的思想动态、理论需求和存在问题等。对于基础数据、行为数据、思想数据的关联分析,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施教的有效途径。

(三)资源供给的精细化

资源供给的精细化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并以学生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精细供给。一是要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创新,整合图书文献、线上课程、录像视频、网络资源、教学案例等软硬件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施教提供丰富的工具支持和资源保障。二是要不断丰富资源供给的内容与形式。精准施教要求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拓展针对学生个性需要的“微供给”;同时要善于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线上课程、小班讨论、课外实践、网络研讨等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载体。三是要把握资源供给的精准时机,要善于利用重大节日、社会热点、重要事件进行专题施教,针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教育,通过主动把握重大契机来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成长。

(四)教学评价的智能化

教学评价的智能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创新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施教效果的评估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检查和评定教育效果的教育环节”[6]。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必要的发展方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推进了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工作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来进行,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精细考察,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整个学期教学过程的全周期数据采集和分析,支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开展全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展现学生总体的学习状况,掌握课程内容各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实现对学生个体评价的精准化,从而实现了从以往一次性的“终结性考核”转向考察学生日常学习发展的“形成性考核”,有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持续性成长。深化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实践,一方面要运用智能算法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结构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画像,从而实现多维、动态和立体的科学评价。

猜你喜欢

研讨理论课小班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