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3-01-09薛晓论
薛晓论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文化思潮对当代流行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等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爵士鼓演奏教学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实践的思考是深入贯彻课程思政和教学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不仅能够拓展爵士鼓演奏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广度和深度,还能延展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塑造学生审美能力。在流行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充分体会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要求,立足中国文化立场,挖掘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音乐审美追求的融合,对于实现专业建设和文质兼美的人才协调发展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爵士鼓专业演奏教育现状
1.1 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视域
爵士鼓,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的声学乐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艺术的产生应运而生的符合音乐表现形式需要的具有组合性特征的打击乐器[1]。古往今来,爵士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独立地起源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仅通过乐器自身的组成已然塑造和定义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影响了这些文化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在上百年的爵士鼓演奏发展、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之上,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视域下的爵士鼓演奏教育已然具有完备、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学科思维和成果。“创新性”和“时代性”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其实用价值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因此鼓励爵士鼓演奏人才的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被视为西方大多数爵士鼓演奏教育的主旨思想之一。
1.2 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视域
20世纪初,伴随着爵士音乐的涌入和流行音乐的发展,爵士鼓演奏在中国扎根发芽,并相继得到快速普及。20世纪80年代末,由中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郑建国编著的《爵士鼓演奏实用教程》,作为国内第一本影响深广的爵士鼓教材,象征着中国爵士鼓演奏专业教育时代的开启。爵士鼓演奏教育作为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打击乐和流行音乐双向音乐人才培养的重任[2]。爵士鼓演奏课程的设置主要致力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爵士鼓演奏技能、音乐风格认知、即兴演奏能力及音乐表演理念。课程的教学侧重技能培养,同时教授学生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的理论知识与演奏理念。从基础演奏技法到音乐演奏理念逐一讲授,通过由浅入深、由点至面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爵士鼓演奏基本理论知识、演奏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音乐风格,以及相关音乐理论和即兴演奏、创编概念的理解,将所学理论与概念应用于演奏实践中。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下,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交互已经无法避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需要深挖教学内容中的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和 “思政”元素,拓展教材内容的文化延伸性,在全面学习西方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培养学生跳出文化看文化的能力,以中西文化对比的视野审视中西优秀音乐文化遗产[3]。
爵士鼓演奏作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较为“年轻”的流行音乐演奏专业主干课程,在近十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逐渐从一门单一的技能培养课程拓展为“技能培养+赏析”的课程,也经历了线下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意义的爵士鼓演奏课程教学贯以演奏技巧角度切入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演奏家、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勾勒其所在音乐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并以此为指导性素材建立相应演奏标准和规范[4]。爵士鼓演奏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美国黑人音乐表演文化,并以其演进为主线,大量借鉴以西方近现代流行音乐为基础和核心的音乐表现特征和审美情趣,其教学目标虽内含育人目标,但缺少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等有意识地思考及融入实践,更无从谈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内涵中符合当代爵士鼓演奏技巧、形式和审美理念的融入和革新,从而留下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度挖掘的研究空间。
爵士鼓演奏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入,应被视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发展高校高质量教育事业的实践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的学习方法习得更为广博的史论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与跨文化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到中西方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独特性[5]。将音乐的教学与“人”的教育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切身体会到音乐文化遗产带给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坚守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时刻抱有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助力学生以多元的音乐观去鉴赏音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处理文化冲突与文化差异,避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西方音乐的审美标准审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避免学生在音乐演奏(创作)中脱离中国社会基础和文化历史背景,陷入与中国传统和审美趣味相悖的漩涡;避免学生长时间接触西方文化遗产后被动地形成“西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秉持有所摘取、有所批判的客观态度,拥有自主立场、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建立“好的音乐演奏(作品)不仅是技巧上的好,更是精神品格上的好”的音乐艺术批判理念和素养。
3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拓展教学内容
爵士鼓演奏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应将教学内容的拓展作为逻辑起点,教师潜心研学并深入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进而围绕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运用的实践路径,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良好的培育作用。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史学类和概论类等理论知识研学[6]。在当前注重演奏技能培养和音乐视听赏析,倾向谱例练习和演奏规范指导的爵士鼓演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之上,引入中国音乐史、民族器乐和艺术概论等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从而将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与专业主干内容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流域的古老的鼓类打击乐文化及其伟大贡献的系统认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引导学生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打击乐器及相关中西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更为直观地体味中西乐器形制、音质、音形的差异,中西乐器音乐形式(功能)中调式、和声织体和节奏语汇及美感特征的差异,引起学生对艺术文化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思考。
最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演奏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积极性,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和演奏技法融入常规的爵士鼓演奏实践学习中。通过“实验性”的演奏和听觉感官体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近自然”“求个性”“虚灵感”的音乐特征,并将这一独特的“韵”融入“重共通”“求共性”“立体感”的爵士鼓演奏中,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知识的学习、演奏理念和音乐创作创新打好理论、思维和技术基础。
3.2 转变教学方式
爵士鼓演奏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确保“复合”教育教学方式能够灵活、充分且有效率地满足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需求,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精神旨趣并指导演奏实践。
爵士鼓演奏专业课堂应在原有“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小组授课模式。传统爵士鼓演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以“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为其育人模式,借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个体的日常练习和学习规划进行指导,具有针对性强、时间利用率高、学生个体学习专注度高的特点。然而,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对象仅限于教师,缺乏与同龄人相互聆听、协作和竞争的机会和途径,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状态太过单一,教师教授课程的形式也不易变化,难以组织和开展合作性或互动性的研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小组授课模式的引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程度、学习能力和审美旨趣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授课,其优势有以下几点。其一,授课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性竞争与协作互动关系,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意识随之加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形成的“多对多”的互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学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时讨论和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实践的逻辑性和合理性[7]。其二,小组课堂教学的知识较为集中,其内容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和演示,有助于学生的研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提升。其三,有利于构建“音乐会课堂”,赋予学生演奏者和听众的双重身份,通过在其他同学面前的演奏,逐渐适应被人聆听的感觉,培养其自我反思及客观接受他人批评建议和褒扬的学习习惯,逐渐建立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的系统认知,达到总结和分析经验,缓解演奏紧张心理和怯场情绪的目的,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演奏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演奏自信、探究积极性和集体意识。
3.3 丰富教学方法
爵士鼓演奏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还应从教学方法入手,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的优化培养。
一方面,结合讨论法和讲授法来丰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往爵士鼓演奏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依赖单一的课堂讲解或技巧演示教学,虽然能够起到一定引导和规范的教育效果,然而实际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没有被充分调动,难以持续形成理想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和专注度,且对文化素养及审美旨趣的培育效果均不够理想,更无从谈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和内涵的融入。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课堂投入度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例如,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手段,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和弹奏的作品,营造相匹配的情景,让学生在该情景下激发出更深的感触。
另一方面,全媒体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有着突破空间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实践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从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描述,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的束缚。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在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具有“情境化”特征的学习环境,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的实践中,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载体进行的教学,还可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辅助程序和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这一从内容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变革有效地提升了文化对比和融合教学中“教”与“学”的双向参与度和新鲜感,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上更为直观、及时、高效、多角度的阅读、视听、掌控、互动等全面的情境体验,提高了理论知识学习向“声音”“动作”感知和“思维”“意识”构建的转化效果。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全面提升学习效率,拓展了现实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保证了教学实践的活力。
3.4 强化演奏实践
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相关活动来实现的。对于艺术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面前而成为艺术世界的局外人,需要时刻融入其中并产生共鸣,才能够完善艺术的体会能力和审美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爵士鼓演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认清和重视演奏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引领学生参与演奏,进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不断发掘传统音乐文化创作素材,将其融入学习与思考,结合理论内容进行有个性地拓展和实践,以及经验的积累。
一方面,教师可定期在爵士鼓演奏教学课堂增设随堂即兴音乐交流环节。即兴音乐交流环节指的是教师定期以本专业方向学生为主体举办的日常性随堂即兴演奏音乐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进行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奏、改编与合作,在较为轻松且愉快的环境中通过演奏乐器的增补、演奏技巧的借鉴、演奏形式的融合展现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所学、所想和所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积极性,营造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录音实践和专题音乐会实践,通过对乐队人员安排、曲目编排、乐队排练、对外宣传等前期工作的准备,以及录音和音乐会过程中的实践与合作,全面深化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学习和交流中,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流行音乐演奏相融合的学习成果。在培养学生组织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塑造学生对专业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5 提高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的任务,还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因此,教师自身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在开展爵士鼓演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优秀学生,遴选学习内容、设置合理学习程度应用于爵士鼓演奏乃至流行音乐演奏教学。落实“立德树人”课程要求,还应时刻体现课程本身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实践的“真善美”: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崇尚科学、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善——爱国精神、爱校荣校、团结协作、法治精神;美——文化融合、时代精神、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及审美旨趣。
此外,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和教学理念之中,还体现在教育经验的积累上。教师在将优秀文化、优秀传承创新实践融入课堂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教学创新方法的运用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参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表现欲,确保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爵士鼓演奏实践、优秀音乐文化研习等内容与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推进教育教学“立德树人”事业。将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爵士鼓演奏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引领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