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2023-01-09叶琦冷汶倩于晶
叶琦,冷汶倩,于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积淀的优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1]。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学校更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入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既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灵魂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2]。传统道德文化包含着“善、诚、礼、和、孝”内圣至善的道德价值理念,“反省慎独”的道德养成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方式,对新时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3]。学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高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抵御外来文化侵入的重要底气。当今世界各国,在合作的同时存在着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无孔不入,从影视剧、互联网、教材、图书等多个领域,植入西方意识形态,提升话语权,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道德价值判断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此,把中华优秀道德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熏陶,领悟传统道德的内在魅力,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着重培养学生承担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2 有助于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孝悌仁爱”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家国同体的价值观和“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荣辱观等道德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都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24个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深入挖掘和阐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德、社会层面的公德、个人层面的私德,中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着天然的一致。这就对解决当前青少年不同程度出现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和理想信念淡漠等问题,有了共同的指向诉求。因此,学校要从中华优秀道德观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精华,尤其是传统道德中家国情怀、敬业奉献、勤劳勇敢、责任担当、艰苦朴素、明礼诚信的道德精神和品质,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地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有助于师生开展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提升道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明确要求广大青年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而知行合一正是古人开展道德实践重要而又具体的路径,它不仅要求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思想的养成,更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落地生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而校园文化本身恰恰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是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5],需要维护也是可以塑造的。因此,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引领师生开展具体的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各类社会实践,有助于师生深化道德认知,加快道德内化,促进知行合一,从而提升师生道德修养。
2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三重维度
2.1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价值理念
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可提炼为“善、诚、礼、和、孝”。
第一,中华传统道德肯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善”。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奠基者将“善”与人的本性相联系。例如,孟子认为“善”是人之性,即人生来所固有的。在《孟子·公孙丑》一文中,孟子提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6]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说明“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提出“仁、义、礼、智”四德,以此论证人性本善。《孟子·公孙丑上》中强调:“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认为,学习他人之美德来提升自己,这便是与他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便是“与人为善”。因此,以“善”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引导人们要经常思考自己的品行是否符合“善”的道德准则,进而严于律己、反求诸己。
第二,中华传统道德肯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二“诚”。“诚”是一种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其主要包含不欺、勤奋、日新。《孟子·离娄上》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将“诚”视为一切德行的基础,将人道之诚视作是对天道之诚的效法。《大学》中提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即欲做到“诚”,就不要进行自我欺骗,不欺良知、不欺本心。就“诚”而言,于为人处世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不以谎言欺骗人,不弄虚作假。此外,“诚”还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笃实力行、真心实作、勤奋刻苦、与时俱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这些都是传统道德中对人们在生活与事业上“诚”的要求体现。
第三,中华传统道德肯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三“礼”。 “礼”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价值的秩序之枢,其在中华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9]由此可见,“礼”贯穿于中国古人的一生,古人一生都在培育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礼仪已是中国传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同时,“礼”还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道德准则,可以约束人们的言行合乎于礼法,合乎礼仪规范与社会要求。
第四,中华传统道德肯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四“和”。在中华传统诸多典籍的文句中,“和”字较为普遍,通常的含义是和睦和亲、融洽无间。例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0]“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11]等。“和”字常被释义为和谐、协调,无论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是人自身的和谐都要以“和”为中心,“和”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重要基础。
第五,中华传统道德肯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五“孝”。例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2]《孟子·告子下》一文中阐述道:“尧舜之道,孝悌而己矣。”“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13]《中庸》中提出:“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被视作人的基本道德之一,被视作古今圣贤必备之品质,被视作古人的伦理道德之根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崇高的地位。
概言之,“善、诚、礼、和、孝”作为中华传统优秀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其对于维护社会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养成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阐述颇多,修身养性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其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大学》中强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可见,“身修”是“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重要前提。何以“身修”?一方面,慎独自省便是道德养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慎独自省,即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任何条件下出现有违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恪尽职守亦是道德养成的一个重要方式。以教师为例,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将传道、授业、解惑视为师德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今天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具有重要价值。总之,无论是个人的修养,还是职业中的恪尽职守,都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养成方法。
2.3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实践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强调既要认识道德、又要践行道德,提倡以“行”育德、以“行”验知。自古以来,关于道德实践的阐述颇多。例如,“君子强学而力行”[14]等。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将“行”作为“育德”前提,并认为“行”与“德”、“知”与“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守仁曾提出“知行合一”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关系,“知”即道德认知,“行”即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指的是将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人们要克服道德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个体道德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真正地将道德意识落于实践。这种观点一直作为后人修身、处世的基本道德。并将“知行合一”作为将知识转化为美德,实现“善、孝、礼、勤、新”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3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价值理念、养成方法、实践模式对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新时代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入手,把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思想理念、养成方法、践行方式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建设中。
3.1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形式,主要表现为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传统、群体意识、价值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必须深度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从思想根源上引导师生崇尚道德、养成道德、践行道德。一是将“人性本善”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融入校训校风。校训校风是学校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饱含着一定程度的道德层面价值。充分凝练、阐发“人性本善”的价值理念,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为国育才,教育学生,增进道德认同,形成共同的群体道德意识。二是将“与人为善”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的“师者匠心”“潜心育人”“诲人不倦”等师德要求,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全过程;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教师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树立典型并发挥优秀教师的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形成人人讲究师德、乐于教书育人的良好道德风貌。三是将“与人为善”的价值理念融入学生作风建设。发扬勤勉勤劳、和睦团结等优秀道德风格,营造积极进取、服务周到、团结和谐、办事高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际冲突,使优良校风得以保持和弘扬。
3.2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校园学术文化建设
“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之一,也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主要以严谨治学、学术诚信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诚”的理念融入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一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使师生在学术方面做到“诚”。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学生的培养体系之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创新创造、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加强学术监督,完善学术不端查处制度,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非“诚”行为。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惩戒和处罚,形成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三是强化学术交流管理。加强对各类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对主讲人的道德身份、道德影响进行评估,杜绝道德有问题、有瑕疵的人登上讲台,带来负面影响。
3.3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自古以来,中国用礼、规、训、经之类的制度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使整个道德生活处在一种制度调控之中。制度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突出特点,也是传统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5]。它对学校的道德建设有着切实的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的礼法约束,本质就是一种制度文化。新时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借鉴和融入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礼”,把道德的软约束转化为制度的刚性。一是制订校园道德公约或行为规范。主动把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理念中的“义利、荣辱、孝悌、仁爱、礼仪”转化为现实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道德要求,形成书面约定,对教师、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以公约的形式公布,人人遵守,形成校园公德。二是完善道德建设制度。完善师德师风学分教风的制度建设,明确不同主体的道德标准和要求、道德教育的载体方式、道德行为的评价奖惩,让全校师生形成好的道德风气。三是坚持道德与法治相融合。要把道德观念与法治思想融合,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大力建章立制,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使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成为教职工行为的基本准则。
3.4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强调“和”,要求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践行。这种内在特性决定了校园行为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从3个方面切入:一是将“和”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行为规范。探索学生道德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讲诚信、有礼貌、讲团结、善合作的行为习惯,培养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形成文明礼貌、谦让有序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提升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二是融入校园“第二课堂”。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根本,围绕“和”为主题,通过班级、社团、党团等载体,开展以“和合”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道德主题征文、演讲”“道德故事汇”“道德微视频”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和合”文化。三是组织开展道德专项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等团体的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人人争做注册志愿者,组织开展“义务献血、志愿服务、扶贫助学”等专项道德实践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乐于助人、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精髓,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重和合”的价值理念,树立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
3.5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养成非常注重道德环境的熏陶,而校园环境文化对道德养成和实践都有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因此,也要积极营造蕴含道德教育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在良好的道德教育校园环境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一是建设“孝道”文化宣传阵地。依托学校网站、新闻网、部门网站、微博、微信、电子屏幕、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专门开辟道德文化长廊,开设道德教育专栏,讲述传统“孝道”故事,宣传道德模范;设置中华优秀道德楷模的铜像,因地制宜再现传统道德场景,营造道德熏陶的硬环境。二是开展道德文艺作品创作展演。鼓励师生创作一批鲜明道德主题、歌颂道德人物、宣传道德事迹的文艺作品,在校园文化各类活动平台进行展演,以优秀的作品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三是加大道德宣传。强化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正面宣传,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师生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软环境,形成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蕴含着以“善、诚、礼、和、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理念,“慎独自省”的道德养成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模式。本文试找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切入点,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探索融入路径,为新时代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