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陕西方言行为动词研究
2023-01-09米利娟许巧枝
米利娟,许巧枝
(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这句话被印在了《白鹿原》的扉页上。《白鹿原》展示了一幅恢宏的民俗风情画卷,记录了白鹿村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其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地道的陕西方言词汇。
《白鹿原》中体现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方言的词汇有很多。我们选取了小说中部分最具关中地区方言特色的、关中人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行为动词来进行释义、归类并赏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1 《白鹿原》中的陕西方言行为动词个案分析
1.1 “咥”
“咥”,《辞海》中解释为“至、咬”。 在普通话中表示“吃”的意思[2]。 陕西人把“吃饭”叫作“咥饭”,采用这种用法的除了陕西关中地区外,其他的地方很少会用到这个词。“咥”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不是简单地吃,而是用大碗盛食,吃得爽快,吃得尽兴,一般食物都比较美味可口[3]。小说中在表示“吃”的时候,并不是都用“咥”,也有很多用“吃”字,吃字就没有这么浓的感情色彩。通过使用“咥”字我们能感受到食物的可口和关中人质朴豪爽的性格。
例1:那个被饿得东摇西晃的弟弟干嚎过几声之后,就抓起大碗到锅里捞面浇臊子蹲在台阶上大咥起来。(《白鹿原》第18章)
1.2 “谝”
“谝”,《说文解字》:“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后作“夸耀、夸口”之意[4]。如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现如今,陕西人经常用“谝”来表示交流、会话等意思。它通常意味着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在非正式的环境中交谈和聊天,特别是当他们非常自由地交谈并且不受任何限制地、畅快地表达想法的时候,最好是手舞足蹈,表情非常丰富,东拉西扯。从中可以看出关中人民无拘无束的交流方式。
例2:“黑娃你咋搞的?也不来我这谝谝闲话?”(《白鹿原》第 11章)
1.3 “弹嫌”
主要表示嫌弃、不喜欢。该词在关中方言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常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有不同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程度也不同。
例3:鹿三说:“你出去闯荡二年,经见几家财东心里就有数了,不走高山不显平地嘛!到那会你就不会弹嫌……腰直腰硬的屁话了!”(《白鹿原》第8章)
例3出现在黑娃告诉他父母他想要出去打工,鹿三让他去白嘉轩家做长工,他自己回家种地时。但是黑娃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尊心,他不愿去白家当长工,说他嫌白嘉轩的腰太直。这里的“弹嫌”是鹿三给黑娃说的话,表示“在意,嫌弃”的意思。
1.4 “熬活”
“熬活”指做苦工。使用“熬活”一词,突出了农民千方百计谋生的艰辛,这种表现是非常恰当的,真实地反映了关中人民当时的生活非常不容易,也体现了农民勤劳的特点。黑娃从学堂回来后便觉得自己可以为父母分忧了,便提出了要外出“熬活”的想法。
例4:黑娃打断父亲的话:“我今年出门熬活呀。”(《白鹿原》第 8章)
1.5 “圪蹴”
“圪蹴”就是“蹲”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直接说“蹴”。“陕西八大怪”之一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关中地区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大碗盛食,蹲在地上,随性又洒脱。“圪蹴”是秦、晋地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场景,一般人们吃饭或者累了时喜欢蹲在墙角,这与当地人民的性格有关,大多数人都爽朗、不拘小节,喜欢舒服洒脱的状态。
例5:他突然蹲下去,圪蹴在马号的脚地上。(《白鹿原》第10章)
1.6 “浪”
“浪”的意思是闲逛、游玩。鹿兆鹏想说服土匪投奔游击队。土匪头子芒儿说,他想“浪逛四方”,这表明芒儿已经看透了世俗间的一切,不愿再卷入政治纷争,也反映了土匪头子开明洒脱的性格。
例6:芒儿说:“我当土匪当腻了,也累了,我想一个人浪逛四方。”(《白鹿原》第29章)
1.7 “捋码”
“捋”指用手指顺着摸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代码。“捋码”在小说中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把物品或已有的东西梳理整理出来;二是把草用手弄整齐。尤其第一层意思,生动贴切。
例7:把白鹿村挨家挨户捋码一遍,有力量一次买走这二亩水地的除非鹿子霖,再数不出第二家来。(《白鹿原》第 3章)
1.8 “擩草”
“擩”,《说文解字》:染也。从手需声。《周礼》:“六曰擩祭。”而主切。擩祭是古代九种祭仪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六曰擩祭。”郑玄注:“郑司农云:‘擩祭,以肝肺菹擩盐醢中以祭也。’……不食者擩而祭之。”从中可以得出“擩”就是“塞,插”的意思。这里的“擩草”指铡草时一人将双手所揽持之草塞入铡口以内。
例8:鹿三说,“快擩草!甭只顾了说话手下停了擩草。”(《白鹿原》第5章)
1.9 “拾掇”
“拾掇”收拾,做一件事情,修理。 “拾”与“掇”在《说文解字》中都是收拾的意思。在小说中拾掇的对象指物时一般是“整理,归拢,修理”,指人的时候是“修理,惩治”的意思。
例9:母亲拾掇完灶间的事在院子里扑打身上的灰尘,喊他。(《白鹿原》第1章)
1.10 “踅摸”
《集韵》:“踅,旋倒也。”有“盘旋、旋转、折回、横”等意思。小说大多表示的是难为情,小心翼翼地走来走去。
例10:大师兄踅摸到芒儿跟前说:“兄弟……”(《白鹿原》第 21章)
1.11 “撤滑”
“撤滑”,跑了,离开,溜了。 “撤”是“离开、退去”的意思。“撤滑”是一个中补结构的动词短语,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白孝武急切地想要去山里,免得当了白鹿村的甲长让村民咒骂。
例11:白孝武连连应承着:“那我明天一早就撤滑了,免得节外生枝。”(《白鹿原》第29章)
1.12 “绞水”
“绞”,会意字。从交,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交亦声。本义是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这里的“绞水”是把绳索一端系在轮上,转动轮轴,使系在另一端的水桶吊上来,是取水的方式。文中多次出现了绞水,再现了当时关中平原农民用水取水时的场景。
例12:灰掏净了再绞水……你想吃我伺候你的省手饭?(《白鹿原》第21章)
1.13 “趿拉”
“趿拉”是指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尔雅》曰:“趿谓之撷。”如例13,那时的白孝文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败家子,每天和小娥混在一起,还染上了烟瘾。在父亲白嘉轩因为他卖了祖传的水地来找他时,他还趿拉着棉鞋出来和父亲讲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当时已经无可救药。
例13:孝文趿拉上棉窝窝走到院子。(《白鹿原》第18章)
1.14 “箍”
“箍”本来是“束紧、勒紧”的意思,但是文中还有一层意思是某人迫使、认定另一个人一定要做某件事,有种强迫不容置疑的意思。小说中鹿子霖多次强调白孝文是箍住他买房的,其实是想假装仁义,说自己是迫于无奈才买白孝文的房的,鹿子霖为了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才使用了这个词。
例14:子霖买房掏了钱立了契约合理合法;再说孝文箍住人家要卖房,你们怪人家子霖的啥错儿呢?(《白鹿原》第18章)
1.15 “呷”
“呷”是“喝”的意思。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吸呷也,从口甲声。呼甲切。”宋·郑起《饮马长城窟》诗:“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字是从古时沿用下来的。现代人一般说“喝酒”而不是“呷酒”。
例15:这话必须……必得呷着酒说。(《白鹿原》第20章)
1.16 “料就”
“料”是“预料,料想”的意思。这里的“料就”是预料并判定。鹿三不让黑娃去读书,觉得黑娃就是一个种地的,但是白嘉轩却说不能把黑娃断定了,黑娃大有可为。事实证明黑娃确实有胆有识且比较聪明。
例16:“你可不要把娃娃料就了,我看黑娃倒很灵聪哩!”(《白鹿原》第5章)
1.17 “掮”
“掮”指用肩扛东西。因为作者写作的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中地区的白鹿原上的白鹿村,所以在农村干活时把东西扛在肩上很常见。
例17:他正要挎笼提镰去割青草,却听鹿三说:“把草镰和草笼撂下掮上板凳上学去。”(《白鹿原》第5章)
1.18 “悦意”
“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小说中的“悦意”一是指同意,愿意做某件事。二是情绪上的高兴不高兴,如例18里黑娃母亲劝鹿三说黑娃要是不想、不愿意、不高兴就不要让黑娃去白嘉轩家做长工了。
例18:母亲帮黑娃说话了:“他大,你就依了娃吧!娃不悦意就甭去了。”(《白鹿原》第8章)
1.19 “整饬”
“整”的意思是“整理,整顿,修理”。“饬”形声字。从人,从力,食声,也是“整顿,使整齐”的意思。
例19:白嘉轩也很快把精力转移到家事和族事的整饬中来。(《白鹿原》第8章)
1.20 “苫”
“苫”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盖也。从草占声。失廉切。”这是一个形声字,泛指用席、布等遮盖东西。
例20:所有土地庄稼苫着,农人们无法踏进田地就在村巷树荫下乘凉……(《白鹿原》第23章)
1.21 “撂”
“撂”,形声字。从手,略声。意思是“放,搁,扔,抛,弄倒”。小说中的“撂”一是它的本义“扔”的意思,还有一个是关中方言中的用法,指“说出,唱出”,如例21的鹿兆鹏撂出一句家乡话,这比用“说”或“唱”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陶瓷花鸟画得种类有很多,其中没骨粉彩花鸟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清朝雍正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它走过了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在我们当前无比宽松的创作环境中,没骨粉彩花鸟画得到了飞速的进步。粉彩没骨法是在中国传统画当中演变而来,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在这个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陶瓷绘画者热情的创作态度以及鲜明的审美特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当代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没骨粉彩花鸟画还会继续进步。
例21:鹿兆鹏看上去像是无意间撂出来的家乡话,有效地抑制或者说镇住了总在她心头蠕动着的孝文那句习惯用语,感觉到了一种心态的平衡。(《白鹿原》第24章)
1.22 “蹾”
“墩”是重重地往下放的意思。“墩”这个动作一般是猛地往下放,着地很重。
例22:鹿三吃完一碗饭,咣当一声把碗重重地墩到石桌上,又把筷子扣到碗上,霍地一下跳起来,……(《白鹿原》第25章)
1.23 “抻”
“抻”本义是拉长东西。抻,手伸物也(《集韵》)。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拖延,支撑时间。例23中,面对瘟疫,冷先生给大家开的药吃了就吐,所以他说药吃不进去,没有人能活下去,神仙也难以撑住。
例23:他走龙舞蛇开下的处方连一个病人也未能挽住性命,只好叹曰:“再好再投症的药喝了吐了……汤水不进,神仙难抻……抻不住喀!”(《白鹿原》第25章)
1.24 “尅”
“尅”的意思有三种,皖北、苏北、鲁南方言常用,一般作动词,有“快速做某事”或“凶猛野蛮地做某事”的意思;徐州方言,指用单手的拇指和食指把小东西轻轻地砸向人或物;河南方言,较轻程度地打骂、修理的意思,略有玩笑意味。“尅”字万金油一般都可以和后面要做的事情联用,通常在比较注重强调语气(语气较重、野蛮、粗俗)的地方这个词都是可以通用的。在小说里“尅”字应该是取河南方言的意思,语气比较重,岳维山生气地说省上在骂他、批评他。
例24:省上尅我姑息养奸。(《白鹿原》第30章)
1.25 “趸来”
例25:“你从哪儿趸来这些吓人的说词?”(《白鹿原》第11章)
1.26 “挨挫”
“挨”,形声字。从手,矣声。有“遭受,忍受”的意思。“挨挫”就是遭受挫折,吃亏受损失。
例26:鹿子霖慷慨地说:“你有啥难处就给大说。谁敢哈你一口大气大就叫他挨挫。”(《白鹿原》第15章)
1.27 “掼”
“掼”,动词,扔,撂,握住东西的一端而摔另一端的意思。瘟疫中几乎家家都有人去世,所以剩下活着的人不免伤心孤寂。“掼”不同于普通话的“扔”,它包含的情感更浓烈,有一种无奈生气的情感在里面。
例27:有人掼下正在摔打的梿枷,摸出烟袋来:人都死了,要这些粮食弄啥!(《白鹿原》第26章)
1.28 “操”
“操”,形声字。 从手,(sào)声。 本义“拿着,握手里”。在关中方言中就是“拿,抓”的意思。
例28:鹿子霖操起筷子搅了搅碗里的稠粥,霎时脑子里轰然爆响气血冲顶一阵子天旋地转——碗底搅翻出来一窝子铡碎喂牲畜的麦草。(《白鹿原》第28章)
1.29 “惜耐”
“惜”,形声字。从心,昔声。本义哀痛,哀伤。引申为珍惜,爱惜,重视而不糟蹋耗费。“惜耐”在关中方言中就是珍重爱惜的意思。
例29:这样年轻的娃娃都战死了,我还惜耐这把老骨头干啥?(《白鹿原》第29章)
2 《白鹿原》中方言词汇的表达效果
2.1 展现地域文化
小说描绘了清末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社会,上演着关中平原上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将彼时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谝”“圪蹴”“咥”都表示随性、洒脱的行为,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关中人民那种淳朴、自由、洒脱、豪爽的性格。从“绞水”“擩草”“熬活”等动词中可以感受到关中农村生活的日常。同时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这些方言词语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特征。许多的关中方言动词被用于人物交流和对各种事件的描述,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陕西关中的农村风俗面貌,使作品充满了丰富而鲜明的地域色彩[5]。
2.2 凸显人物形态情貌
通过对作品中的特征动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动词由于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是陕西关中地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典型词汇。每一个方言动词都不再是浅显的表层意思。这些动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表达特定的人物情感,体现相应的人物性格[6]。
黑娃先天具有叛逆不羁的性格,所以他无法忍受白嘉轩那挺得太硬太直的腰,他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让黑娃觉得压抑,所以在他十几岁时便向父亲提出了要出去“熬活”。成为土匪后和参军时的黑娃将天性释放了出来,他变得十分敏捷迅速,在习旅长遇到枪杀时,他能迅速感知并按倒习旅长,充分体现了黑娃本来的性格特征,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人物形象。
3 结语
《白鹿原》是以陕西方言为主体创作的小说,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动词,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而且描绘了一幅非常具体的、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画卷。小说通过运用方言动词,塑造了鲜明、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也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