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3-01-09侯玉峦
侯玉峦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跨文化交际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必经之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应平等进行。1921年,美国语言学研究家萨丕尔(Sapir)在其著作《语言》(Language)中,就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语言承载着文化,前者不能离开后者而单独存在[1]。中国的英语教育从最初的“读写”模式到“注重英语应用”模式再到“注重英语实用”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普遍未关注到跨文化交际活动本应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单方面向中国输入,汉语语言文化方面的零输出[2]。这种非正常的现象,即“中国文化失语”。与此相对,跨文化交际的界定更应强调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是拥有不同背景的交流双方,是二者使用不同符号沟通的过程[3]。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在沟通的环境中,取得双方共享的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理解与表达尤为重要,可以达到缓解大学生的文化缺失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重目的。
1 培养大学生用英文表达传统文化能力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对等意识薄弱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在英语课堂的教学。2007年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应用技能、英语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做出相应要求[4]。然而,这些要求更倾向强调学生中英互译的语言翻译能力和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学习,而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仍处于空白的状态。跨文化交际的两端连接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拥有风格迥异民族文化的交际主体,交流需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一方向另一方的输送。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己方和彼方分别向对方输出各自文化,同时学习对方文化的双面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多种多样的文化相遇、碰撞和交融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方民族文化的输入和己方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且融合重构的过程[5]。长期保持外部民族文化单方向源源不断地输入,是跨文化交际片面和文化地位不对等的表现,易产生外部民族文化的地位高于本民族文化,进而导致本民族文化失去主体地位。
1.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
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6]。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应关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但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该群体依然更注重语言本身。尽管近些年来,英语课堂中加入了文化元素,然而主要还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之对应的中国文化元素则鲜少出现在英语课堂中。此种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面奇怪的场面:大多数学生对西方节日和习俗能够侃侃而谈,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长此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常规的英语语言学习拒之门外,中国大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屡见不鲜。
1.3 文化自信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复杂,世界多种文化交流互通的同时又存在着文化多样化的冲击。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7]。因此,大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语言学习活动,在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具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2 培养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2.1 丰富英语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实际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外国语言教学大类,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全国性的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也表明大学英语课程不容忽视的地位。这也间接导致大学英语的学习更倾向于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而忽略其本应具有的文化性。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学习兴致更是不高,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更无从谈起。若能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情感动力,降低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实现隐性知识到永久性知识的转变。中国文化元素进入大学英语的语言学习,不仅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能够提升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与使命担当。
2.2 促进跨文化交际平等进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碰撞和交流愈加频繁。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向中国展示世界,坚持“引进来”。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应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等的交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熟练的中英互译的语言能力,是大学生恰当准确为世界友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备的重要条件,锻炼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
为应对大学生在传统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升学生对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高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3.1 完善英语学习大纲,修订学习教材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力度,完善英语学习大纲、修订英语教材是一项关键性的举措。英语学习大纲和教材,是学生开展语言学习活动的基础,应本着跨文化交际双方平等沟通交流的原则,对现有的大学英语学习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符合现实需要的内容调整。例如,增加英语学习大纲中缺失的中国文化学习内容板块,增加英语教材中缺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或者增加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内容,从英语学习材料的源头开始,弥补现存英语学习资料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部分。以此帮助当代大学生在提升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元素,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学生的英语教材中可加入中西文化对比的学习内容,既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在文化对比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重庆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教材《成长英语》为例,《Digital Culture,Balanced Time》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现代通信技术和数码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应此主题,可以适量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玩物丧志”和“慎独”的思想,强调对事物喜爱程度的把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和英语语言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异同,增强学生中外相似主题文化内涵的对比学习能力。辩证看待文化差异,以免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全盘接受,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中英文化学习素养。
为夯实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功底,英语教材还应加入相应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训练内容。例如,在每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增加英文版中国文化阅读板块,或者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名字,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的学习。
3.2 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课程。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反思如何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如何恰当地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展中国文化的传播?
首先,大学生本人要具备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学生本身要具备对中外文化差异敏感察觉的能力,要辩证对待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而不是一味地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同时,还要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中外文化平等交流的理念,持有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
其次,学生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英语学习中要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听说读写的语言素材。例如,学生在学习英文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文和音像材料时,保持文化的不断融入,从而达到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样不仅夯实了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还帮助学生提升了自身的中外文化知识储备,以便实现中外文化的自由对等交流。
再次,学生要训练自己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解说能力。英语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工具,而学生不仅要懂得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用英文将中国文化传递出去。这样,学生可高层次地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3.3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英语语言学习内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的语言学习之中或融入某一学习活动或环节,这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语言学习的关键。
首先,可改变词汇学习方式,注重英语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堂上可通过学习文化含义丰富的词语,分析词汇所传达中西文化概念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进而学习中文和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在文化差异比较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例如,中文“红色”一词,常代表“喜庆”“吉祥”等积极含义。而英文的红色“red”一词,则意味着“血腥”“残暴”等消极含义。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蝙蝠”一词,由于“蝠”与“福”谐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常与其他喜鹊、梅花鹿和石榴等形象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事物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却被形容为一种邪恶生物,这种夜行生物更是成为吸血鬼的象征。可见,表层词义相同的两个词汇,其深处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若大学生对词汇背后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则可能被“西化”,将“红色”视为血腥暴力的符号,或者无视“蝙蝠”的吉祥象征内涵,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就属于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现象。
另外,多种学习环节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皆是可行的。例如,在口语任务中,开展小组文化主题讨论;在阅读学习任务中,侧重选择传统文化的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在翻译的学习任务中,侧重中西文化对比等。把英语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灵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英语的学习集趣味性和文化性,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4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纳入英文能力测评
英语测评是获得学生相关学习情况的反馈,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情感的有效手段。
其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结业考核中,改革考核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考核比重,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地位,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改善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其二,在社会其他英文水平考试中,融入或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测验。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已经加入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听力、写作、翻译等多环节中加大力度,亟待进一步完善。如何在职称英语、专升本入学英语考试等其他英语水平测试中,达成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英文能力测评的统一观点?也是当今留给学者探究的难题。
4 结语
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备受关注,吸引众多的学者深入分析并研究其成因,并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以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并将其看作是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当代大学生应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华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也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