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林盘子会”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

2023-01-09高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柳林盘子艺人

高玮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与文化管理研究生教育中心,云南昆明 650221)

1 “柳林盘子会”概述

1.1 “柳林盘子会”概念与活动

1.1.1 “柳林盘子会”概念

每年元宵,山西柳林县人都要围绕“盘子”举办一场热闹非凡的“盘子会”,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1],这场活动正是在柳林流传了几百年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庙会祭祀活动。“盘子”并非人人熟知的餐具盘子,而是民间匠人将民间的庙宇和神像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精细做工和雕刻制成的一种拆装自如的小型庙宇。该仿古样式的阁楼建筑,高约3~4 m,长和深皆约为3 m[2]。从外观看来,有檐,有梁,亦有柱,材质多为木制,但也有铁制、石制,或木铁混制。制作盘子首先需选材,而后设计烫样。搭建好后开始雕刻工作,一般雕刻含吉祥寓意的图样,如莲花、云纹、葡萄等图案。内板上绘画有笔墨纸砚、花苗鱼虫等吉祥物,还有观音送子图、福禄寿喜财神、二十四孝图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人们还在“盘子”内放置一些祭祀用的面塑、花馍等食物,以图吉利。“柳林盘子会”包含祭祀天官、送子娘娘及垒旺火、转九曲、秧歌弹唱等民间文化活动。民众可按自己的意愿在“盘子”祭拜神明,并无严苛限制。神龛内常见的神像有天官、子孙娘娘、观音娘娘、玉皇大帝等。

1.1.2 “柳林盘子会”活动

“柳林盘子会”是围绕“盘子”进行的仪式活动[3]。每逢元宵,柳林地区以姓氏、社区自发组织筹备“盘子会”。按照流程划分为筹备、活动和后期三部分。

(1)筹备部分。首先要筹集钱资,用当地俗语来讲就是“各尽自己的心”[4]。除了搭建盘子所需的造价,还分出部分钱款联系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搭盘子、垒旺火、蒸供品、扎花灯是准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活动部分。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出盘”,需把供献及香烛等放置归位。供奉神像,挂好求取平安的锁。“主人家”和几名纠首要焚香祭酒,上前磕头敬神。“出盘子”后,活动一般会持续三四天,在此期间安排人员日夜照看好“盘子”。此外,主家要感谢盘子制作艺人,为他们结算工钱,饭后派秧歌队边扭动着边把“盘子”艺人送回家,该仪式是对艺人的肯定、尊敬及鼓励。之后,还有许愿还愿,上锁以求多子多福等仪式。

(3)后期部分。主要是燃香与磕头送神。送神后,拆卸“盘子”,并与第二年承办的主家交接工作。全部活动结束后,为每家每户分发“盘子”内的供品以食,民间叫“吃福”。最后,在户外“游九曲”,听柳林弹唱,看伞头秧歌。

1.2 “柳林盘子会”源起与历程

1.2.1 “柳林盘子会”源起

“柳林盘子会”的产生与多项因素有关,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1)晋商雄起。柳林连接山西与陕西两省,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明清时期,柳林镇商业贸易活动繁盛。柳林镇的陶瓷业已形成行业,店铺林立,买卖颇多。柳林锄沟的沙器、青龙的铜铁铸造等也在山陕地区乃至全国都负有盛名,很多民众慕名购买,用于日常生活。这为“柳林盘子会”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2)民间信仰。柳林佛教文化悠久,庙宇不计其数,如明代佛教寺院香严寺、孟山南山寺、龙泉寺、清凉寺等。此外,在道教文化影响下,全县有几百余座道教庙堂先后修建,如玉虚宫下院[5]。社会普遍供奉祭拜,构成了以神灵崇敬为核心的民间信仰文化。源于远古的祭祀文化和神明崇拜的“柳林盘子会”恰是柳林民间信仰文化的集中和延续[6]。它因神而盛,善男信女叩头祭拜神灵,恭敬且虔诚地燃香,祈祷吉祥。

1.2.2 “柳林盘子会”历程

“柳林盘子会”定型前,历经了由简略到庞大的过程。

(1)早期雏形。史书记载其源起于明朝。柳林当地处于旱灾的恶劣环境,民众为求得生存繁衍和五谷丰登,逐渐形成“搭神棚”的风俗,“天官信仰”也应运而生。

(2)发展成熟。明末清初,社会生产力提高,布制“神棚”逐步飞跃到木制“盘子”。清光绪期间生活困顿,因而民众把对现实的无助迷茫转化为祭拜活动,此外还拓展了更多祈求平安祥和的活动,呈现小型集市。往后,“盘子”愈发精致。

(3)衰落复兴。“柳林盘子会”曾被质疑为封建迷信,惨遭禁办。颇多“盘子”老艺人被迫更换工作。经济推动下,民众认识到本土文化的濒危性,“柳林盘子会”的传承提上了日程,从政府到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力传承这项文化遗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全县范围内各街区和村镇的“盘子”传承人已有二百多个,且在不断完善中。

2 “柳林盘子会”发展价值与困境

2.1 “柳林盘子会”发展价值

2.1.1 “柳林盘子会”文化价值

第一,地域性强。“柳林盘子会”,国内独此一家,富含极强的地域特色,与柳林县风俗人情有分不开的关系。“柳林盘子会”是柳林元宵佳节的标志,是柳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艺术性强。它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综合展示,集古典建筑、雕刻工艺、绘画油漆、牌匾对联、面塑花馍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凝结了“盘子”艺人的匠心与智慧,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节庆凝聚力强。传统元宵佳节,街头热闹喜庆,民众载歌载舞,乐于观赏节庆活动。“柳林盘子会”使各村镇和社区组成一个大家庭,对家家户户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举办“柳林盘子文化艺术节”传承和弘扬这一民俗文化[7],也使民众间的感情交流更密切。

第四,民间崇奉传承性强。土生土长的柳林人对“天官赐福”的民间信仰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记忆,非常重视对神灵的祭拜,已形成每年必要供神和送神的风俗。约定俗成,“柳林盘子会”发展为当地最盛大和隆重的节日,人们热闹往来,热情高涨,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丰富和升华。

2.1.2 “柳林盘子会”发展影响

“柳林盘子会”的发展对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柳林盘子会”鞭策经济发展。“盘子”相关的文化信仰折射出民众对生意兴隆早日发财的富裕生活的向往。每晚一个“盘子”的收入可达上万元,对当地经济有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柳林盘子会”的规模也侧面反映出经济收入状况。

第二,“柳林盘子会”助益文化繁荣。“柳林盘子会”与四十里斗气河结合,形成柳林文化竞争力,培育独特的文化品牌。与之适应的晋剧表演、伞头秧歌、柳林弹唱、焰火晚会等文化活动繁荣兴盛,推动柳林的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2 “柳林盘子会”发展困境

2.2.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在“柳林盘子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中,社会各方缺乏正确认知,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存的文化资源不尽完善,信息有待核实考证,涵义也需要做出新的阐释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当前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及地域有效整合,一些地理位置较偏僻的村镇“盘子”关注度低。

2.2.2 制度机构尚不完善

柳林当地缺少“柳林盘子会”传承创新长期统筹规划及专项指导意见,政策和资金都不到位。专门传承机构尚未设置,就算设置机构,由于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从业经验的人极少,在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方面,也将存在较大短板。

2.2.3 宣传和投入力度较弱

现有的宣传方法较为落伍,宣传机构在互联网多种传播渠道上未下足功课。传承工作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在学校教育和手机网络都较为缺乏。尤其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缺少专项传承资金,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少。

2.2.4 传承人青黄不接

“柳林盘子会”传承工作面临严重断层,多数传承人年过七旬,而新的传承人又青黄不接。古老传统的盘子文化,与年轻人追求的新潮文化有异,青少年对盘子技艺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为避免文化失传,传承创新过程还面临诸多困境。

3 基于传承的“柳林盘子会”创新路径

3.1 完善传承政策体系,设立专项传承创新基金与机构

首先,做好顶层规划,持续优化传承体系。当地发展规划要涵盖“柳林盘子会”传承工作,将传承政策体系提上日程。发挥好政府和社会民间团体的积极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保护体系,实现多方保护和合力传承。特别对盘子传承艺人、偏远地区老盘子,出台专项政策,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非遗产业传承能力提升上来。

其次,设立专项传承创新基金与机构。柳林当地政府应拨出一部分专项基金建设“柳林盘子会”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利用该资金引进高等人才加入,统筹协调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柳林盘子会”的传承创新工作。同时设立柳林县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引导有志青年传承“盘子”文化,对“盘子”建筑、雕刻、彩绘、面塑等同时挖掘。

最后,确保传承措施的可行性。对古老的手艺及时予以抢救,同时要防止商业化炒作。实时监测政策措施的传承效果,发现问题须及时纠偏。

3.2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管理与培养

首先,“以人为本”。传承工作最核心要素为“人”,一切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保护传承人,予以特殊补助金,解决他们养家糊口的忧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延续和传承文化的时间、空间。传承人才华技艺在身,社会各界需鼓励他们发扬强项,选取最妥帖的传授方式,或是师徒相授或是影像传播。

其次,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建设传承人数据库,详细记录精确统计传承人及其家属。由专门人员对他们的健康及收入状况做一个摸排,加强责任意识的有效渗透,监督传承人是否尽到了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派专门人员定期走访传承人的住所,了解最新情况。

最后,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遵循以老带新的原则,召集老艺人对年轻人进行技艺传授,积极培育新生力量。举办老艺人进校园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做好“盘子”文化的传承,营造非遗传承的社会氛围。

3.3 扩大民众参与,积极开展技艺展演和传承学习

首先,召集民众参与盘子技艺传承与学习。在柳林县等地的中小学开展“柳林盘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加强非遗公开课形式的应用。除邀请盘子艺人进校园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外,组织传承学习盘子文化的社会团体,吸引更多对“盘子”文化感兴趣的人交流讨论和传承实践。利用5G、VR、AI等最新技术进行宣传推介,拓展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样宣传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定期举办盘子技艺展演。政府相关机构应在社区街道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在非元宵节活动期间定期举办传统技艺的展演活动。不要让“柳林盘子会”仅成为一年展示一次的“稀有品”,为盘子艺人搭建展示技艺的平台。举办“柳林盘子会”博览会,既设置盘子艺人现场演示、制作的参与环节,又有“盘子”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交谈,再加上媒体和观众互动结合的灵活形式,会收获较为满意的效果。

最后,做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以投资洽谈为重点,加强与文化传播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大的传承平台,推进盘子文化发展。在加深民众对盘子技艺兴趣的同时,可增加盘子艺人的收入来源,调动传承积极性,还可促进盘子文化“走出去”。

3.4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塑造文化品牌

首先,使盘子文化元素与旅游市场相匹配。发挥“非遗”魅力,通过打造“柳林盘子会”民俗村,在元宵节庆举办大型活动,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聚集,让游客有记忆深刻的审美文化体验。另外,还可依据当地特色,建设新的盘子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有选择性地建设民间盘子艺术村镇。通过开办特色民俗、开发特色“盘子”文创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等,带动当地人就业、创业,繁荣“盘子”文化经济。“柳林盘子”可与柳林红枣组成拍档,带动本地特产名扬远方。过程中谨防同质化,走“柳林盘子会”特色文化路线,始终坚持柳林的特质,不盲目效仿更不狂热追求金钱。

其次,发挥艺人的名人效应,塑造文化品牌。当地盘子名人、名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利用其深厚的社会根基,发掘、维护和重塑现有的文化品牌。坚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由老艺人发挥名人带动效应,深入品牌研究。以柳林地区的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内涵及民俗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为主题,以“柳林盘子会”活动为主线,推出适宜的文化活动,尝试传统与摩登的融合,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优势,扩大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品牌影响力。

最后,扩展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将无形的盘子文化结合有形的历史街区相结合,在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使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定位、有自己的发展趋势,成为富有优势的“排头兵”,推动“柳林盘子会”带动地区“文化致富”。

4 结语

“柳林盘子会”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需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传承优秀基因,创新其在现代的发展形式。传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本文通过梳理“柳林盘子会”概况,发掘盘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并对其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剖析。政府方面,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传承政策体系,并科学地设立专项传承创新基金和传承创新机构,出台利好政策加强对盘子传承人的保护。社会方面,要重视培养普通大众的传承意识,积极展开技艺展演与传承学习,使传承盘子文化蔚然成风。顺应文旅融合大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塑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从文化产业链角度,将无形的文化结合有形的历史街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吸引力。在多路径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推进了“柳林盘子会”的传承与创新,更增强地区文化影响力,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传播和“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更加可期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柳林盘子艺人
《柳林风声》:治愈系童话
比比谁的盘子光等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盘子中的童话故事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阿凡提巧装盘子
烟雨柳林汊
柳林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