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一双锐利的新闻眼发掘和磨砺精品力作
——以一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3-01-09李彦水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教师

李彦水

一、用脑思考,练就一双“新闻眼”

认真看文章的内容,获奖的这篇消息是选取太行山深处一个教师之家为范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呈现几代人40年培育上万山里娃的感人故事,折射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

文章通过现场切入、背景穿插、实例感染、细节融合,加以翔实的故事衬托,把教师之家不畏艰苦、甘为人梯的历史轮廓勾勒了出来,以一个“小家”反映一个国家,分量十足,鲜活有力。优秀的作品选题要重大,体现题材的重要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能抓住这条消息,首先在于我们注意练就一双“新闻眼”。

事实上,对我们不利的是,在我们抓取此条消息之前,河北省内已经有多家媒体对这个教师村的事迹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但我们在仔细阅读这些新闻报道后发现,各大媒体均没有提及“教师村里还有一个独特的教师之家”这个信息。这显然是一个可能被淹没了的闪光点和新闻点。如果能够挖掘出来,呈现出来,可能会有较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而且,在40年的时间里,李书亭一大家子中,竟然培养出了17名教师,全部扎根深山教书育人。这显然高度契合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宏大主题。即使放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所以,我们充分分析研判后认为,虽然之前已经有多家媒体关注了这个教师村,但由于有被淹没的新闻点即教师之家,以及40年出了17名人民教师这个角度,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拎”出来,新闻传播效果可能会非常好。

于是,我们决定抓取“教师之家”这个独特的角度,从小切口切入,以一个小家的变迁,来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教育、重视教育投入、重视教师和学生成长背后的成果。

这个个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日常的新闻报道要做到抓住重大主题,首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准确全面把握中央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意图,努力把新闻视野放在全国、全局、全域中去观察和考量。

好的重大报道、主流报道,首先是全局性的。比如河北石家庄,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主要领导的核心思想,都是牵涉全市全局的。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市委的红头文件、市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等,可以很好地掌握市委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这对于做好重大报道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重大报道的选题、框架、采访、编辑,对于深度报道的策划、组织,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要冲击中国新闻奖,应当在全国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要增加其分量,在全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要抓住重大主题,必须善于思考,用脑、用心、用眼。用脑,关键在思考、分析、发掘,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去研究判断。用心,就是要去掂量,掂量它的价值与分量。

而练就“新闻眼”的关键,在于眼力。眼力是什么?就是人的敏感的观察力、深刻的发现力。要有准确的眼力,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辨析力、发掘力。心明才能眼亮,眼亮也才能心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也是统一的。

我们注意到,抓到一条大鱼后,必须学会放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去掂分量。自己和自己比,分量可能感觉比较重。如果和同行比,和优秀的作品比,仍然感觉有较大新闻价值,那么这条新闻的价值可能就会比较大一些。

我们每年都要写很多新闻。如何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是一名记者一辈子需要锻炼的功力。无论在哪个媒体,有了这个功力,迟早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二、土里掘金,善于挖掘“新闻点”

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李书亭的孙子当年正上高三,也希望考个师范类大学,毕业后续写李家“教师谱”,40年的教书育人图谱即将有了新延伸、新血液,这是第一个实实在在站得住的新闻点。

更重要的是,17名教师在这40年里,培育过上万个山里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学成归来,有的扶贫,有的支教,有的建厂,纷纷反哺家乡。这个成果很难得,是第二个非常朴实有力的新闻点。如果抓住它,将使这个新闻产生更大的冲击力。这第二个新闻点和第一个新闻点形成叠加效应,新闻价值更大。

我们研判后认为,把这个教师之家坚持四十年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挖出来,把他们培育的孩子长大后反哺家乡的故事挖出来,把上述两个新闻点恰当地集合起来,以此说明教育的作用和成就,能以点滴折射阳光,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

这样确立主题,由点到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点为主,既规避了之前各媒体报道过的内容,又突出了最有亮点的教师之家的尊教之情。

如此构建起来的这篇消息,无论是新闻点的判断和设置,还是结构的摆布和排列,或是内容的充实和润色,均与之前各媒体报道过的新闻产生了本质区别,而且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好像是清风扑面,画面感焕然一新。

实践证明,新闻稿的新闻点,是一条新闻本身价值的最大支撑。这本身的价值包括几个方向。

1.政治价值。政治价值的体现,不一定是说教性的,不一定是说理性的,可能就是一件事,一个人,从他们的活动中、故事中、细节中就能反映出来。一条新闻如果能把国家和省市层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巧妙蕴含在里面,就有了政治价值。本消息最后一段提及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是政治价值的反映。而政治价值是这条新闻中含金量最大的所在,如何巧妙地体现在新闻中,而又不让人觉得生硬,需要一番功夫去淬炼。

2.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挖掘和呈现,在于发现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是“宽众”还是“窄众”,是“大众”还是“小众”。如果这条新闻涉及的群体比较大,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那么这条新闻的社会价值就会比较大,人们的关注度就会比较高。这篇消息关注到山区教育,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国家和省市不断有政策支持,属于“大众”,天然具备了较高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分量在于,它使一条新闻的综合性增强了,可读性提升了,传播力强化了,使带有说教意义的新闻,变得更有亲和力和张力。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判断,来源于新闻本身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新闻性和可读性。一条新闻的新闻价值大小,取决于上述五性,政治性决定它的高度,经济性决定它的深度,社会性决定它的广度,可读性决定它的温度。更重要的是,新闻性的独特性在于,它有一个新闻时间点,这个时间点让新闻本身又“新”又“闻”。“新”在于发生在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中,发生在李家学子即将高考并希望成为人民教师这样一个节点,使得新闻本身不陈旧、干净利落,从而增强了其黏性和张力。

三、勤接地气,握紧手中“新闻笔”

为了把这篇消息写实、写透,我们两次驱车赶到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现场,对几位当事人,多位邻居、同事、主人公下属,以及相关的学生、家长甚至校长,都进行了一一深入的采访和了解;走进校园,走进家里,走进村里,都挨个了解、一一接触,感受到了一个教育之家浓厚的教育氛围,以及乡亲们对这个特殊的教育之家的高度评价以及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注意挖掘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故事。比如,李书亭本来拥有多次更好的就业机会,但他都没有去,最终决定回乡当教师。我们注意倾听有典型性的细节,比如,李书亭的孙子正读高三,也想考个师范类的大学,续写李家的教师谱(后来这个孩子真的不负众望,成功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我们还注意搜集最能呈现主人公深爱教育的片段,比如他们把镇里送的“教师之家”牌匾擦得锃亮,而且挂在正屋最显眼的地方,等等。

这些故事或细节,如果不去现场,不认真倾听和观察,可能就没法抓取上来。而如果没有这些独家的东西去支撑,没有这些鲜活的内容去充实,整个消息就会显得空,甚至会成为一篇口号性质的东西,会非常可惜。

有价值的新闻,无不是通过到基层挖出来的。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才有方向,新闻也是这样。往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大量事实证明,最好的课堂在现场,最实的素材在一线,最真的心声在基层。作为常年在一线奔波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坚持认为,只有到一线抓取上来的东西,写出来才硬气,获奖新闻是如此,日常策划组织的重磅头条也不例外。

在这篇消息的写作中,我们通过准确、客观、朴实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呈现,不虚浮、不煽情、不空泛,文字平实,却饱含感情。有了这个文风,文章就有吸引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现场感是提升新闻感染力的重要支撑。细节和实例是为新闻加码增重的重要加分项。如果想让一篇新闻拿起来沉甸甸,看上去有厚度,读起来有深度,比较起来有高度,必须去现场,去一线,把实实在在的硬货挖出来。避免假大空没有好方法,只有笨办法,付出才有回报,这是让一条新闻富有冲击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有些新闻之所以看上去轻、飘、软,就是没有抓到真真“实”的东西、“硬”的东西。

总之,在发掘、发现、采访、写作、打磨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尝试立足于几个方向:一是坚持站位。就是要把视野放在全局中,站在党委政府的高度,去准确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透彻地理解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用意,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闻,该如何紧抓不放,写实写好。二是精准切入。一个好的新闻角度,对于一篇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把真正的“金矿”挖出来,对于新闻本身极为难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极具示范和引领意义。三是紧贴地皮。吃得苦中苦,方能出精品。新闻工作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发发微信、传传邮箱,写不出来好新闻。必须沉下身子、挽起裤管,让自己的双脚沾满泥土,土疙瘩如何变成金疙瘩,全看记者有没有闯劲、拼劲。作品折射人品,人品影响作品。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政治家办报,需要用一点一滴的心血,用一辈子的付出,去践行自己的诺言。

猜你喜欢

价值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教师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