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23-01-09张力,罗颖,彭孟宏
景观是在自然和人的双重作用下承载人类审美情趣的时空载体。历史沉淀告诉我们,景观美学不仅丰富了人对景物的认知,更稳妥了人对心灵的安放。尤其是随着现代景观美学的蓬勃发展,其注重人们多感官共同参与及环境综合运用,成为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之间审美关系的全新范式。乡村与自然紧密相连,它联结乡音、乡情及中华民族恒久的价值观与传统。乡村之美,重在继承与发扬。而适时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则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其中景观美学的运用为乡村建设带来全新视角。
首先,景观美学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美学层面的理论指导。我国疆域辽阔,在地域、气候、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形态风貌与特征各异。乡村建设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考虑乡村本身的地域性特征,还要尊重乡村的差序格局和当地居民的情感需求。因此,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在关注人们主观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强调自然环境的本质美,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内涵。景观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乡村建设应深入挖掘每一个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性,保护原始风貌,避免风貌景观的趋同性。从整体着眼,通过乡村各个部分不同元素的互通互联,共同营造乡村自然生态系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灵动和美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人居环境改造为例。乡村不仅是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应尊重自然及满足乡村居民的审美需求,为乡村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观,充分彰显其独特审美价值。
其次,景观美学使乡村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情感需求达到了完美契合。人与环境密不可分,景观美学充分肯定了人在环境中的体验感知和审美参与性。以景观美学为指导,乡村有迷人的景象,也有秩序井然、和谐幽然的生活氛围,具有视觉性,乡村居民也能获得强烈的身体感知。乡村建设应跳出静止的审美分离模式,满足居民“居”的审美本质,并力求从居住走向景观的诗意栖居,创造包含农耕文化、山水自然及田园生活的多元空间。随着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游客参与、体验审美的需求变得同等重要,在不破坏自然植被、水源、土壤的前提下,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形式,将返璞归真的民俗文化和农耕之乐注入到乡村游居景观中,让游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理念下的生机与活力,也是构建乡村审美场域的重要目标。山水生态化、田园自然化、建筑本土化、活动民俗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传承了乡村质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了美学“身体化”,也做到了审美“人性化”。
再次,景观美学在使乡村形式服务于乡村功能的同时实现了自然精神的复魅和人文精神的复归。乡村建设中对乡村景观的改造具备实用性功能,乡村不只是某一处景观美,而是实现了整体意义上对美的创造,完成了审美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可以说乡村从环境走向景观的过程也是美学渗透与介入的过程。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发生在人与自然间的审美活动也从未停止,在环境中栖居、在土地上耕作,观花、观叶、摘果、丰收本就是自然精神的体现。相较于城市,乡村承载着更多的乡情和古朴恒远的价值认同,由此带给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依存于自然,同时也从精神层面和哲学高度构成了人文精神复归的基础。乡村景观所具备的生活价值是表现美的重要维度,民俗文化、建筑风格及宗教传统中的人文属性同样是表现美的重要维度,以交互参与式的审美态度和鉴赏方式感知乡村,乡村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将更加凸显。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发生在人与自然间的审美活动从未间断。景观美学是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乡村的自然美、田园美及聚落美构建的景观丰富形态,呈现了难以比拟的独特审美体验,景观美学为建设美丽乡村、挖掘乡村的美学价值提供了现实路径,也为人们恰当地欣赏乡村之美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