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与践行原则

2023-01-09丁元竹江汛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发展

丁元竹 江汛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 100091;中央团校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北京 100089)

一、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活动是新发展阶段志愿服务的基本任务。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1]的基本要求。2021年3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出具体部署:“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2]党和国家已经把完善和志愿服务体系和关爱活动列入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要在历史发展基础上,着眼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其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党引领下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和理论体系。譬如说思想引领,就是要完善以志愿精神为核心的志愿服务价值体系,需要进一步总结、概括历史上与志愿服务发展有关的精神谱系,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为乐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志愿精神谱系,使其成为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种形式公益活动创新的价值基础,使我国志愿服务的各项制度建立在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基础上,使各项志愿服务制度、体制、机制拥有自己的价值、理念、灵魂。在发掘和完善志愿精神谱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志愿服务理论,厘清志愿服务与党政领导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角色,使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得到健康发展。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在操作层面上下功夫,设计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最大限度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党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全面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非资本化与资本化资源、社会体制与市场体制、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等。二是努力践行志愿服务理念,讲好志愿服务中的中国故事,不断拓宽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理论创新。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立项目,特别是公益项目开发,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开辟青年志愿服务新的重要发展路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关键在项目,关键在培养一批懂项目开发、懂管理、能激励青年人志愿服务动机的队伍。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和队伍的成熟,项目开发、设计,尤其是把项目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等方式为广大青年志愿者所接受并喜爱,引导他们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的高质量发展,对青年志愿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抓住这样的机遇推动项目建设,才能促进青年志愿服务进入新发展阶段,迈上新发展台阶。

二、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和理论先导是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引导,一是要深刻认识志愿服务的特点,尤其是它所具有的社会体制特征和作为志愿者个体的社会本质属性,从中挖掘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律。志愿服务具有“自我—社会满足感”的特点:个体通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个体的利己与利他本性、社会分化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获得“自我—社会满足感”,培育志愿行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三十多年前,高校的学生喜欢志愿服务,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时髦。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用来解释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行为,人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奉献给他人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二是既要进一步延伸到基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和认知,也要从社会角度来看待分析这一问题。学者费孝通在《宗教的热忱》中指出:“若我们要讨取一个为什么父母肯为儿女当牛马,肯情情愿愿把自己的享乐来分给他们的子女,肯不为自己打算,辛辛苦苦地工作劳顿的理由是复杂的。俗语所谓‘想不穿’,实在是维持着家庭的最大的势力。若是我们打着算盘说话,头脑冷静一些,看看穿,父母们都觉得为儿女当牛马是一件不公平的事,这一念之差,立刻会使家庭制度破坏到不成样子。”[3]这表明:家庭如果按照投入产出核算,这个家庭的亲情就没有了,家庭也就解体了。这告诉我们:社会是极其复杂的集体,志愿服务也不是简单的社会行为,必须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属性。学者费孝通强调,一定要把“家”研究清楚: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如果行政机构认为三口人不行,再派个人行不行?不行,因为新来的人与家人没有血缘关系。对志愿服务既要从经济角度理解,更要从社会角度来理解,而且主要应该从社会视角来理解。三是要理解志愿服务有“自我”与公共生活的双重特点。个体的利己和利他本性通过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有机结合,在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至于人们的“自我”如何表现,则取决于个体的“我”的自身状况与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状况。四是要把握志愿机制的制度环境,健康的共同体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能够产生志愿行为的制度环境,包括健康的社会共同体,大家在这个共同体中能够平等相待,能够相互认同;第二,公平的利益格局;第三,能够让社会成员心情愉快、轻松自如地参与的机制。

中国文化里不乏志愿服务的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志愿组织进入,社区志愿者出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等等;再到后来各类志愿组织相继成立,志愿服务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共青团把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进行推进,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二)夯实基础理论功底是推动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学术基础

当下,谈到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问题,其实像(社会经营social business)、(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非资本化资源non-financial resources)等概念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存在。怎样把这些国外的理论与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与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对现有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实践给予理论解释,这都给学者们提出了新任务。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到教育问题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也给从事志愿服务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新任务,要求从事志愿服务的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

夯实基础理论功底为什么重要?这可以从我国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应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互联网企业反映,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或者说缺乏基础理论。比如,互联网游戏若有基础理论,在互联网游戏基础之上的底层技术就会坚如磐石,有了基础理论,才会有底层技术,才可能在底层技术基础上开展各种游戏项目创作。我们暂且把当前开展的志愿服务公益创新项目视为游戏项目,那么下面的基础技术或者叫底座的基础理论是什么?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实践,当前必须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要夯实基础理论功底。例如,写字必须有自己的笔和纸,若是一直用别人的笔在别人的纸上写东西,就会缺乏自己的创作基础,是不可持续的。当前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就面临这样的挑战。目前志愿服务研究有两项重要工作要做,以青年志愿服务的公益创新为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好两个问题:一个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或者说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谱系问题,这里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雷锋精神、奥运精神、抗震精神等。这个精神谱系需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谱系清晰明确;另外一个要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精神与国际志愿服务精神、与人类的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尽管志愿服务精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之上的,但人类有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想,如何凸显中国志愿服务精神内涵,以及与国际上的各类志愿服务精神的共同点,这对完善中国志愿服务精神谱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挖掘中国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过程中,要在一元中凸显自己的特色,在多元中寻找共识,把中国特色与人类共同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寻找共同价值、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立在坚实的价值基础之上。

(三)拓展国际和历史视野是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认知基础

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需要拓宽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教训、理论、方法、知识可以为我们借鉴。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社会现象,只有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探索这一问题,以国际的视角把面对的问题与自身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认知水平。

除了国际视角,还要有历史视角。人类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自的文明中都有志愿服务的基因,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不同罢了。志愿服务能够在几千年间,特别是在最近几百年得到迅速发展,其背后的原因值得理论工作者去研究探索。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决定了中国志愿服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特殊关系。中国在历史上是大一统的国家,国家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政府、社会、市场关系有很大不同。研究中国的社会动员、志愿服务,必须研究中国社会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志愿服务的各项制度、体制、机制、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各种项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的,志愿服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是在此期间在摸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志愿服务完全照搬市场经济模式或者完全采用计划经济方式都是不妥的,需要挖掘和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学术界需要认真研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志愿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得到社会认可的理论与方法。这些工作可能会涉及学术界的评价体系、社会价值观念、学术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志愿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还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学术环境、学者的努力,但现在必须把这些问题提上议程,将其作为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推动文化建设。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明体现在文化上,志愿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历史的长期积淀。

我们不主张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过多引入市场机制。在这点上,历史上是有教训的。探索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这一话题,也有它的国际背景,对社会领域中的问题,既要看当前,也要看历史,既要看国际,也要看未来。必须夯实学者的理论功底,才能开阔其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在我国,志愿服务和社会组织的主管部门是分开的,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共青团组织和民政部门把志愿服务作为公益事业管理,民政部门还管理了近百万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机构。据对亚洲十几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志愿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不分的,社会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筹集资本化的资源和非资本化的资源,一起推动社会目标实现。中国的历史特点形成了志愿服务目前的状况,志愿服务离不开公益组织,否则缺少组织和项目依托难以发展。这是我们研究青年志愿服务时特别需要关注的情况。

(四)坚守社会责任底线是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人文基础

实务者,包括志愿组织领导人、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者等,可以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动员,但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经济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在这点上,必须坚守底线。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探索过程中必须坚守社会责任底线,要时刻牢记“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5]这一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

过于市场化和过于行政化都不利于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过于市场化会使志愿服务失去利他主义的精神内涵,变成一种商业性营利性活动,失去了为他人奉献时间、精力、知识所应有的精神动力,进而也就失去志愿精神的魅力。过于行政化,将会出现各种形式主义:活动造假、数字造假,忙于应付上级组织的检查,既不利于志愿者本身的志愿精神培养,也不利于服务对象的利益,使被服务者享受不到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服务效果大打折扣。总之,平衡社会、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的核心问题。

(五)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体制基础

一是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市场社会关系和谐,要深刻认识社会体制的本质。社会体制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模式,它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换句话说,社会体制以利益格局为核心,以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公共领域范围构筑社会的基本秩序,编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社会体制的功能是促使社会的日常活动开展,形成社会基本氛围,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有时还要应对社会冲突,其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秩序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推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资金问题,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中的非资本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探索来完善社会体制。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单是要去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更要通过这种探索使社会体制更加完善。二是在完善社会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体制建设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社会生活有其特点,它以人际交往为核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人没有衣食住行不行,没有人际交往也不行。很多人为什么愿意去做志愿服务?因为在参与志愿服务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要深入分析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区别。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社会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不断改革得以实现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表现。在新形势下,社会体制如何改革,如何完善?其中就包括志愿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志愿行为的制度环境至少应当包括,建设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共同体,形成公平的利益格局和让社会成员心情愉快、轻松自如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氛围。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公正的社会关系能够调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志愿精神激发出来。尽管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作用表现不同,但如何让利己和利他成为推动人们行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轮驱动,需要解决好当代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推动公益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旦对这个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就必须摈弃对人类本质的单一尺度的解释,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多尺度、多维度、多视角的判断,形成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机制。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社会体制,把激励方向把握好,让志愿机制发挥作用,是繁荣志愿服务事业的基础性工作。

培育志愿服务机制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要倡导奉献精神、社会服务精神和服务于人类福祉的精神,团结合作、参与积极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培育感恩之心。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讲到伟大的建党精神,讲到伟大的建党精神的精神谱系,组成这个精神谱系的各种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怎样把这些精神和奉献精神结合起来,探索新时期的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这给实务工作者、管理部门、研究者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二是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措施非常重要,必须改变人们仅仅视经济成功和财富多寡来评价个人和群体行为的片面成就观,拓展生活中“好”的涵义;把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担当、有情怀、有情操、有格局作为评价“好人”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四川省大邑县尝试“无讼社区”建设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大邑县法院有关方面负责人说:“我们尽量劝来诉讼的人们回去自己解决,而且我们主动介入到社区,进行无讼社区建设。”通常人们会认为,“法院打官司越多,政绩越高!”他认为不是这样:“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政绩会很高,但是其社会成本会更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推动无讼社区建设。”“无讼社区”的探索不仅简单地解决了技术层面社会冲突问题,而且提出了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好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尽量地减少社会冲突,人们能够通过友好相处来解决问题。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是没有矛盾。这些对于新发展阶段推动志愿服务的创新和公益事业的创新都有重要启迪。

(六)完善志愿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是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核心动能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的评价机制,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完善社会共同体,扩展公共生活,开展公共活动,推动社会关注点聚焦到衡量个人对家庭、社区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关心帮助程度。这个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有些问题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管理部门能够解决的,有些问题则是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宏观社会环境来解决。二是完善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志愿服务公益大赛的很多案例,如果从申报表上看,直接产出比较多,间接产出则没有计量。对于志愿组织来说,间接产出更重要。比如培训了多少人是直接产出,但间接产出是这些人在接受培训后,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所以间接产出也是要评估的。这个评估做好了,志愿精神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社会效益也就凸显了,所以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要有机结合起来,既看到经济效益,也看到社会效益。三是管理体制需要改革。比如在整个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上,打通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的管理,使其融为一体,那就会更有意义,会使整个志愿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融为一体。

三、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践行原则

(一)加强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6]共青团组织的各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团组织积极协调,坚持青年志愿服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青年发展事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重要内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年来,“党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作用。”[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贯彻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协调督促青年发展规划落实,主动承担适合承担的公共职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8]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志愿服务是团组织动员青年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坚持社会广泛关切的问题导向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疫情之后更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志愿者参与。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坚持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另一方面要坚持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聚焦各类社会问题。青年志愿服务要健康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参与到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参与社区服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环境保护、基层治理、大学生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领域志愿服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了全社会的志愿精神,造就了一批具有社会正能量的青年骨干。

(三)通过项目化资源实现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形式的有机统一

通过项目化资源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是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到新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即涉及青年志愿组织的改革创新,也涉及整个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创新。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终通过机制创新把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力量。例如,公益项目大赛就是寻求这种整合的一种尝试,应当鼓励和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能力不断提高。比如,探索非资本化与资本化的有机结合解决社会问题,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志愿资源是一种非资本化资源:如人们的时间、精力等,这种非资本化资源和资本化资源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中的很多活动,都在积极探索这两种资源的结合,体现了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志愿组织、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甚至在某些领域中把本该统一的活动分隔开来,例如,人为地把志愿组织与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分隔开来管理,这样既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也不利于志愿组织发展。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通过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方式开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形式的有机统一。志愿者作为非资本化资源,必须与资本化的资源、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形成统一整体,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四)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的有机结合

在现行体制中,志愿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主管部门是不一样的。各类志愿组织基本是按社会组织框架建立的,分属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主管,在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运营,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志愿服务不能完全市场化,因为它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因素,它承载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要使命,同时又是一种非刚性大众化需求。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和基础。

(五)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

在各种案例中,有很多是非常专业的项目,动员了大量的非资本化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实现了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大多数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与别人交往,需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心理满足,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得到社会的认同,使自己获得成就感。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社会对于各种各样的服务都有需求,从专业的到非专业的,专业的青年志愿服务包括心理辅导、文化传播、医疗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等等。这些志愿服务需要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互助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普通志愿者,或通常所说的非专业志愿者,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做奉献。在这个意义上,志愿服务既是大众化的,又是专业化的,既需要专业志愿者,也需要普通志愿者,既可以通过专业志愿者把许许多多普通志愿者组织起来从事专业的活动,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形式把广大青年组织起来从事大众化的志愿服务,这是我们理解的志愿服务是一种大众化非刚性需求的理由之一。所谓非刚性是指很多服务既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得到满足,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得以实现。比如,老年人心理抚慰既可以通过养老机构、家庭实现,通过市场方式让心理咨询师参与,以收费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心理服务志愿者、医疗社会服务志愿者的无偿奉献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当然,如果有志愿服务,特别是专业志愿服务参与,又是无报酬的,自然更加受欢迎,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做不到。一方面,社会没有足够的专业志愿服务资源,有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也无法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到专业活动中来。在这个意义上,志愿服务既可以大众化,又不能是硬约束的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志愿服务,特别是一般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可以由受助者自己去寻求,也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去实现,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实现。这要看各类群体的状况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志愿服务的大众化非刚性需求涉及如何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

(六)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志愿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动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实行精准化管理和项目设计;在互联网上加强青年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善激励机制,实现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网络化建设;大量青年志愿者为那些因为数字鸿沟被隔离在互联网之外的人们提供帮助,使他们通过互联网融入和拥抱这个世界,与社会一道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志愿服务与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期的志愿服务在动员方式、组织方式、激励方式等方面已完全不同。目前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新形式已经成为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懂志愿服务,又要对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有深刻了解。

综上所述,新发展阶段要求青年志愿服务要按照党和国家战略的部署,创新与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支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志愿服务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有关学者和志愿者们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发展
以志愿,致青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